文 _ 韓松落
導(dǎo)演北野武酒后駕駛摩托車出了車禍,進了醫(yī)院,被捆成木乃伊樣躺在床上的時候,他驚異地發(fā)現(xiàn),他的性欲消失了,只剩下食欲。他急切地想吃點什么,哪怕只是一碗簡單的拉面或者章魚小丸子。他驀然悟到,食欲是第一欲望,別的欲望得排在后面,本以為很重要的性欲,甚至是 最后的要求。
這是與飲食有關(guān)的欲望最奇妙之處——它是初始欲望,派生出別的一切,如同由日神衍生出別的神。所以,電影《香料共和國》里的外公說,希臘語里,美食家 一詞藏在 天文學(xué)家 里,辣椒代表熱情與火爆,像太陽不可缺少;金星是美麗的女人,像肉桂,甜蜜中帶點苦澀;地球承載著生命,就像鹽,而食物和生命都要加鹽才會更有滋味。飲食用宇宙景象來比擬,似乎都不為過。
或許,也不必用這樣宏大的方式來說明飲食的神秘感,單是想一想,食物竟然會通過我們的身體,變成肌肉骨血、欲望和精氣神,這點就足夠讓我們驚異了。何況,在很長時間里,我們不知道食物在我們身體里到底經(jīng)歷了什么。盡管,后來有了足夠多的法子了解食物在我們身體里的歷險記,但那實在太煞風景了,不是我們愿意知道的。
在科學(xué)止步的地方,想象開始,電影將這種與美食有關(guān)的狂想、感慨、思慮,一步步推向極致。
大部分美食電影都是廚師成長史。不過,對于與聲色、欲望有關(guān)的那些技藝,人們常常在該不該把它當做一種嚴肅的技藝上猶豫和搖擺,例如廚藝,似乎承認了它的地位,就等于承認了欲望的正當性。而欲望,總是不正當?shù)摹?/p>
所以,那些講述廚師養(yǎng)成的電影就分為兩種:一種是寫實的,這類電影樂于證明廚藝的正當性,試圖說明它和別的技藝一樣,需要天賦、堅忍和訓(xùn)練,成就一個偉大的或者合格的廚師,和成就一個科學(xué)家一樣,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另一種則用喜劇或者魔幻的手法,調(diào)侃廚師和廚藝,給廚師成長的歷程中布下各種偶然和奇跡,以此來消解廚藝作為技藝的嚴肅性。
《美國廚師》屬于前一種,這部電影像狄更斯或者司湯達的小說,認真剖解廚師養(yǎng)成過程里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主人公羅倫出身美食世家,卻不得不在軍隊消磨時光,他的廚藝雖然幫助他快速晉升,卻也給他帶來了麻煩。他那種不容別人褻瀆自己技藝的態(tài)度,導(dǎo)致他毆打上司,最終被軍隊開除。此后,他給性格剛直古怪的名廚做助理,并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麻煩,但他最終一舉成名,還娶了名廚的女兒。伴隨技藝修煉過程的,是他個人舞臺的日漸擴大,他也終于因為他的專注、悟性、柔韌,得到了世人的承認。與之近似的,還有《大長今》、紀錄片《重壓之下的廚師》,這都是寫實派的廚師成長史。
《廚房秘事》屬于后一種,這部電視劇改編自美國著名廚師Anthony Bourdain的暢銷自傳。主人公是個廚藝天才,輕易就得到了名利,但與此同時,他酗酒、縱欲、吸毒,事業(yè)和生活都漸漸行入谷底。在低檔餐廳消磨許久后,他終于得到一個東山再起的機會,但問題是,他要在兩天之內(nèi)完成籌備工作,做出一頓足夠300多人一起享用的豐盛大餐。此時,有人使壞,有人等著看笑話,一切都像個奇境,好在主人公永遠能逢兇化吉,所有的波折最后都淪為笑料。這類故事夸張到極致,就像《食神》和《妙手小廚師》,故事里充滿復(fù)仇、秘籍、刀光劍影,美食的功效被無限度地夸大,足以令人欲仙欲死。
當然,和現(xiàn)實中的廚師養(yǎng)成相比,上述兩種電影都還是太浪漫了,其中總貫穿著對人生重大問題的思考,靈魂 這樣的字眼時時閃現(xiàn)。而真正的廚師養(yǎng)成過程,可能要到山東藍翔技校去求證,在那里,廚藝天然正當,并不需要苦苦思謀;那里沒有懷疑,有的只是通向一個標準版廚師的流水線。
美人和美食之間,似乎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帕瓦羅蒂曾說:只要有美食、美酒、女人和歌唱,生活就是完美無缺的。
所以,美食電影里通常會有一個美女廚師。盡管我們知道,現(xiàn)實中出眾的廚師以男性居多,但把美女和美食安排在一起的愿望淹沒了一切,讓影人忽略了現(xiàn)實的邏輯。改編自日本20世紀90年代著名漫畫的《小乃海苔便當》中的廚師,由小西真奈美扮演,當年的美少女,面容雖然因歲月有了損耗,但風韻更增一籌;《料理仙姬》中的料理店繼承人半田仙,是文藝氣質(zhì)女星蒼井優(yōu);而當年著名的九頭身美少女觀月亞里莎,則在《天使之享》中出演料理店老板娘,治愈胃口,也治愈心靈。
接下來,人們的胃口被撐大了,僅僅是虛擬的美食與美女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不能讓他們滿足了,他們對那些與美食發(fā)生真實關(guān)系的美女更感興趣。于是,由美女主持的美食節(jié)目大量出現(xiàn),被稱為 當今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 廚房之神 的英國美食家娜杰拉·勞森的美食節(jié)目Nigella Bites就是一例。娜杰拉生于1960年,家世顯赫。大學(xué)畢業(yè)后,她進入了《觀察家》周刊,擔任餐廳評論員,從此在成為著名美食家的路上一路狂奔。1997年,娜杰拉偶然在 真食秀 系列片中客串主持,與男主持人一邊調(diào)情一邊做飯,令收視率飆升。后來,英國廣播公司索性將演播室搬到她家廚房。1999年到2002年,《麗人美食》與《夏日永恒——娜杰拉篇》先后播出,影響遍及全球,她撰寫的食譜銷量超過350萬套。
關(guān)于美食和靈魂的關(guān)系,最美妙的闡釋,來自根據(jù)墨西哥女作家勞拉·埃斯基韋爾小說《恰似水之于巧克力》改編的電影《巧克力情人》。女主人公蒂塔是個近巫近神的廚師,烹調(diào)食物時,她全情投入,把全部情感匯入食物中,讓食客隨之悲喜起伏。在為大姐的婚禮制作蛋糕時,她流淚了,于是所有來賓哭到嘔吐。又有一次烹調(diào)時,她正為情人心蕩神馳,她烤的玫瑰花瓣鵪鶉使所有人情欲洶涌,她做的辣燒火雞則讓每個人都進入莫名其妙的歡樂之中,她煲的牛尾湯則能治愈沉默癥。而在最后,為了和情人在一起,她吃下火柴頭,將自己點燃。
其實,與飲食有關(guān)的一切,即便是美食真人秀節(jié)目,也都帶點神秘色彩,都有靈光閃動,不論那是《杰米的倫敦大廚生涯》《杰米的校餐配方》,抑或《奧利佛的小食譜》。它們讓我們看到,只要略微用心一點,被我們視為尋常的飲食,都充滿趣味,并且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