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靜,王 斌,王智慧,余春梅,黃 英
(1.重慶市第五人民醫(yī)院兒科 400062;2.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呼吸科 400014)
支氣管哮喘(哮喘)是兒童最常見的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其發(fā)病率呈逐年增加趨勢;1990~2000年中國0~14歲兒童哮喘發(fā)病率從0.78%上升至2.06%[1]。全球用于治療和防治哮喘的費用已超過肺結核和艾滋病醫(yī)療費用的總和,給社會和患兒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和經(jīng)濟負擔[2],已經(jīng)成為全球關注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它很難用治愈率或生存率來評價治療效果。因此,哮喘控制測試(asthma control test,ACT)作為一種即簡單易行,又能很好評估哮喘臨床控制率的綜合評價指標應運而生。現(xiàn)將應用情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重慶市第五人民醫(yī)院兒科院門診就診的哮喘患兒83例。其中男51例,女32例,平均年齡(5.29±1.40)歲。除外合并其他系統(tǒng)疾病的患兒。
1.2 治療方法 根據(jù)中國《兒童哮喘防治常規(guī)》[3]中輕度持續(xù)級別吸入糖皮質激素的用量標準,選用丙酸氟替卡松(FP)200 μ g/d,按需選用β2受體激動劑(萬托林)。每月哮喘門診復診1次,了解最大呼氣峰流速(PEF)、PEF占個人預計值的百分比(PEF-pred%)和ACT情況。根據(jù)回訪情況確定哮喘控制與否,決定升、降級治療。
1.3 ACT評價標準 哮喘控制測試圖表(葛蘭素史克公司)由患兒家長進行選項,把每一題的分數(shù)相加得出該患兒的總分:<20分為哮喘未控制;20~24分為哮喘部分控制;25分為哮喘完全控制。
1.4 PEF變異率檢測 用科卡峰速儀(上海丸博科技有限公司,450 L/min,型號 PEF-2)進行最大呼氣流量的測量,分別于晨起和晚睡前進行,并以圖表形式記錄。PEF-pred%≥80%為哮喘控制,<80%為哮喘未控制。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6例同時進行了ACT評分和PEF測定的患兒,哮喘控制率為93.5%;ACT評分、PEF-pred%評分見表1~2。ACT評分與PEF-pred%具有線性相關關系(r=0.147)。
表1 ACT評分比較
表2 PEF-pred%評分比較
哮喘是有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和T淋巴細胞等多種炎癥細胞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使易感者對各種激發(fā)因子具有氣道高反應性;至今其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因此,其預防和日??刂朴葹橹匾?006年發(fā)表的全球哮喘防治會議(GINA)提出的哮喘防治新策略提出通過對哮喘患者病情的評估、治療方案的選擇和維持控制水平的檢測等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的循環(huán)往復過程,從而達到對哮喘的最大程度的臨床控制,其哮喘控制是核心[4]。2008年的GINA會議再次強調了哮喘臨床控制的重要性。
2006年GINA推薦應用的ACT,是以中國人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為基礎編制、適合中國人使用的5分制哮喘患者生存質量量表,臨床實踐證實ACT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與評價哮喘患者控制好壞的客觀指標FEV%具有明顯的趨同性和一致性,且ACT與FEV%檢測聯(lián)合應用效果好于單獨應用[5-8]。本研究發(fā)現(xiàn),哮喘發(fā)作時,ACT評分降到20分以下,此時PEF-pred%<80%;當PEF-pred%≥80%時,ACT評分也均在20分以上,提示哮喘達到良好控制或完全控制。ACT評分小于20分與20~25分PEF-pred%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ACT評分對不同PEF水平具有鑒別能力;PEF-pred%<80%與PEF-pred%≥80%ACT評分比較差異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PEF水平對不同ACT評分同樣具有鑒別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ACT評分與PEF-pred%具有線性相關關系,提示ACT評分與PEFpred%水平具有一致性,均可用于哮喘的評價,指導階梯治療。本研究同時進行了ACT評分和PEF測定的患兒,其哮喘控制率明顯高于未監(jiān)測PEF患者,提示ACT和PEF聯(lián)合使用評估哮喘控制優(yōu)于單獨使用。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與國內外多中心的對照研究結果一致,表明ACT評分能較好地指導對不同哮喘控制水平的患兒的鑒別能力,可廣泛應用于臨床,特別是肺功能設備缺乏的基層醫(yī)院;有條件者聯(lián)合PEF測定,可更好地評估哮喘臨床控制率。
[1] 陳育智.中國兒童哮喘防治近況[J].中華兒科雜志,2004,42(2):81-82.
[2] Von Mutius.The burden of childhood asthma[J].Arch Dis Child,2000,82 Suppl 2:2-5.
[3] 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組.兒童哮喘[J].中華兒科雜志,2004,42(2):100-107.
[4] Bateman ED,Hurd SS,Barnes PJ,et al.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GINA executive summary[J].Eur Respir J,2008,31(1):143-178.
[5] Nathan RA,Sorkness CA,Kosinski M,et al.Development of the asthma control test:A survey for assessing asthma contro[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4,113(1):59-65.
[6] Schatz M,Sorkness CA,Li JT,et al.Asthma ccntrol test:reliability,validity,and responsiveness in patients not previously followed by asthma specialists[J]Allergy Clin Immunol,2006,117(3):549-556.
[7] Zhou X,Ding FM,Lin JT,et al.Validity of asthma control test in Chinese patients[J].Chin Med J(Engl),2007,120(12):1037-1041.
[8] 陳萍,趙海濤.哮喘分級治療與管理[J].臨床內科雜志,2007,24(4):2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