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東興
(江蘇省泰興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感染科 江蘇泰興 225411)
各型病毒性肝炎導致的高膽紅素血癥臨床較為常見,我科近幾年來使用舒肝寧注射液治療病毒性肝炎所致黃疸,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60例黃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為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我科門診及住院患者。其中慢性乙肝49例、急性戊肝6例、急性甲肝5例,其中男48例、女12例,平均年齡43.6歲。診斷符合我國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1]。中醫(yī)辨證參見《中醫(yī)內科學》肝膽濕熱證,證見面目俱黃,黃色鮮明,小便短黃,乏力、納差,胸肋張滿,惡心、嘔吐,舌苔黃膩[2]。上述病例隨機分成2組,每組各30例。2組病例在性別、年齡、TB、DB、ALT、AST等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
治療組舒肝寧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250mL,ivgtt qd。對照組門冬氨酸鉀鎂20mL加入5%葡萄糖250mL,ivgtt qd。2組同時給予復方甘草酸單胺s160mg加入5%葡萄糖250mL,ivgtt qd、還原性谷胱甘肽1.2g加入5%葡萄糖100mL,ivgtt qd及其它對癥支持治療。療程均為4周。
觀察治療前后TB、DB、ALT、AST的變化,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
由表1、2可以看出治療前后2組TB、DB、ALT、AST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治療組下降更顯著(P<0.05)。無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表1 治療前后2組TD、DB變化[umol/L,(±s)]
表1 治療前后2組TD、DB變化[umol/L,(±s)]
注:治療前后2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TB DB治療組 30 治療后 49.6±13.1 25.4±8.7治療前 136.6±22.5 73.5±15.4對照組 30 治療后 73.4±15.3 42.3±11.9治療前 141.6±23.3 78.9±16.1
表2 治療前后ALT、AST變化[u/L,(±s)]
表2 治療前后ALT、AST變化[u/L,(±s)]
注:治療前后2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ALT AST治療組 30 治療后 38.6±27.5 41.6±45.2治療前 568.3±98.8 385.4±85.5對照組 30 治療后 50.3±37.5 58.6±50.2治療前 581.6±102.3 375.6±87.2
舒肝寧注射液秉承祖國傳統醫(yī)學肝病辨正施治之精髓,合理組方,其主要由茵陳苷、黃芪、梔子、板藍根、靈芝的提取物組成。其中茵陳清熱利濕,利膽退黃;黃芪補氣固表、清熱解濕、泄火解毒;梔子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泄火除煩;板藍根清熱解毒涼血;林芝扶正固本。現代藥理研究亦證明,茵陳具有利膽、保護肝細胞、防止肝細胞壞死的作用;梔子有較好的保肝、促進膽汁分泌、抗炎、改善肝臟微循環(huán)的作用[3]。板藍根抗病毒、抗內毒素、免疫調節(jié)等作用[4]。靈芝雙向調節(jié)免疫、促進肝臟再生同時加強肝臟解毒功能的作用[5]。黃芪抑制加氧酶的作用,可控制花生四烯酸的瀑布反應,使得氧自由基減少;還可通過抑制蛋白激酶,減少缺血性損傷[6]。五藥共同組方具有利濕退黃、清熱解毒、益氣扶正、保肝護肝的作用。臨床主要用于濕熱黃疸,癥見面目俱黃,胸肋張滿,惡心、嘔吐,小便赤黃,乏力,納差,便溏;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見前述癥狀者。急慢性病毒性肝炎黃疸屬中醫(yī)黃疸“陽黃”的范疇,多屬肝膽濕熱證,故患者表現為納差、惡心、嘔吐、面目俱黃等之諸證。本研究顯示舒肝寧注射液治療各種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所致濕熱黃疸,能夠較快的緩解臨床癥狀,改善肝功能且未見明顯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值得臨床推廣。
[1]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感染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324~329.
[2]周仲英.中醫(yī)內科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7:267~268.
[3]謝韜,梁敬鈺,劉凈.茵陳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海域醫(yī)學,2004,16(1):8.
[4]李楚源,曾令杰.板藍根研究進展[J].現代中醫(yī)藥與實踐,2005,19(3):51.
[5]鄧海林,吳佩潁,王建新.靈芝的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5,16(2):142.
[6]張喜平,田化,陳琪輝.黃芪苷的藥理作用研究[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3,19(1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