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民
河南宜陽縣人民醫(yī)院 宜陽 471600
近年來40歲青年腦梗死的報道逐漸增多,在我國其發(fā)病率占全年齡組腦梗死的3%~12%。由于腦血管病發(fā)病低齡化,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為有效預防青年腦梗死的發(fā)生及對高危人群干預,我們分析100青年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特點,以探究其病因及危險因素。
1.1 一般資料 我科2008-12~2010-12收治年齡18~40歲的青年腦梗死患者74例(青年腦梗死組),男50例,女24例;平均年齡39.4歲。隨機抽取同期住院的年齡>60歲的老年腦梗死患者100例進行對照分析,男56例,女44例;平均年齡71.2歲。診斷標準:全部符合中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分類標準[1],均經(jīng)頭顱CT和(或)MRI檢查。
1.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計算機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運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特點 2組既往卒中病史,男性(35例)明顯高于女性(28例);青年組(8例)明顯低于老年組(55例);青年組膽固醇及甘油三酯均高32例,其中甘油三酯是正常值4倍以上者21例。吸煙每天超過20支且超過2a者青年組明顯高于老年組。青年組48例行頸動脈多普勒超聲和(或)腦血管磁共振成像(MRA),發(fā)現(xiàn)顱內或顱外血管狹窄超過其直徑的50%者5例;老年組52例進行上述檢查,顱內或顱外血管狹窄超過其直徑50%者17例。
2.2 治療結果 2組均經(jīng)正規(guī)住院治療,青年組出院時治愈和明顯改善者(肌體肌力改善2級以上者)60例(81.1%),死亡1例,死于腦梗死后繼發(fā)出血。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吸煙、高血壓、高血脂癥、糖尿病、原有心房纖顫是腦梗死的常見危險因素。青年腦梗死中,吸煙,不良飲食習慣、高血脂癥、心房纖顫是主要危險因素。吸煙是青年腦梗死最常見的危險因素,能加重腦動脈硬化,提高血液黏度,加強動脈血管收縮和動脈內皮損害,直接減少腦血流量和灌注量,從而引發(fā)腦梗死。
青年組原有高血壓史者低于老年組,頭顱CT或(和)MRT檢查可見,老年組基底節(jié)區(qū)、半卵園中心梗死明顯高于青年組,高血壓影響腦基底部穿通動脈,致微血栓形成,基底節(jié)血管閉塞。青年組原有糖尿病史5例,入院后查血糖>7.0mmol/L者17例,確診為糖尿病者9例,其余8例可能為卒中后血糖應激性增高,但隨著病情的好轉恢復正常。老年組中既往有糖尿病史13例,入院時血糖>7.0mmol/L者35例,最后確診為糖尿病者26例。與隨著年齡增加糖尿病發(fā)病率增加一致。高血糖促進大中動脈及微小動脈損害,糖尿病人常伴有血液流變學異常,血黏制度增加,紅細胞聚集增強,血液顯高凝狀態(tài),促進血栓形成,高血糖加重缺血腦血管病的病理損害,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加重預后差[2]。
高血脂癥與青年腦梗死的發(fā)生關系密切,與老年組相比,比例明顯增加。符合既往研究認為,50歲以下者高脂血癥可使腦卒中危險性的理論[3]。其機制主要與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形成有關,青年組的高血脂癥是體內脂代謝異常與平時高脂飲食有關。頸動脈內膜增厚和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是引起腦梗死,多發(fā)性腦梗死或復發(fā)性腦梗死的主要原因,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可使次級血管狹窄閉塞,使其供血區(qū)低灌注或腦梗死,不穩(wěn)定的斑塊脫落直接導致腦栓塞,大動脈在男性患者中常見可能與吸煙有關。
青年組10例心電圖檢查提示心房纖顫者均做心臟彩超檢查,均為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其中1例行二尖瓣置換術后1a,服用華法令,但未檢測凝血功能。風濕性心臟病合并心房纖顫,心源性腦栓塞做一組病因分類是青年腦梗死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青年腦梗死與老年腦梗死有相同的發(fā)病特點,但也有不同于老年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危險性。青年腦梗死的特點是:吸煙,不良飲食習慣,高血脂癥,心房纖顫是主要危險因素。充分了解青年腦梗死的臨床特點,有利于判斷病情,指導治療,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殘率,改善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早期防治高血壓,控制高血糖,降血脂治療,積極治療各種心臟病,改善生活方式,調整飲食結構,增加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等,以預防和控制腦梗死的發(fā)生。
[1]郭振華,魏感,呂佩源,等.123例青年腦梗死臨床分析[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2008,8(9):36-37.
[2]于雪凡,李穎新,趙節(jié)緒.61例青年腦梗死病因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2009,8(5):357-359.
[3]田成林,薄傳強,李雪梅,等 .青年型缺血性腦血管病特點[J].中風與神經(jīng)科雜志,2008,10(10):448-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