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紓難 疏欣楊 韓春生 楊道文 賈明月
對中醫(yī)證候進行的歸納研究一直是近些年來中醫(yī)臨床研究的熱點之一,隨著數理挖掘分析技術在中醫(yī)證候學研究中的應用,證候研究除傳統(tǒng)定量分析外又增添了不少新方法。聚類分析是指把相關或相似程度高的指標歸為一類,能夠較為客觀地反映中醫(yī)證型特征。特發(fā)性肺纖維化(IPF),大致相當于中醫(yī)肺痿或肺痹范疇,在間質性肺疾病中是治療最為棘手的。為使IPF的辨證分型更為科學嚴謹,筆者對131例IPF患者進行了中醫(yī)辨證分型的調查研究和聚類分析, 并對辨證分型的調查結果與聚類結果進行比較?,F(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2009年8月至2010年11月在中日友好醫(yī)院呼吸內科和中醫(yī)呼吸科收住院的特發(fā)性肺纖維化患者。
西醫(yī)診斷符合2002年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分會IPF診斷標準[1],病情嚴重程度屬輕中度患者。性別、年齡不限。
利用2008年度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行業(yè)專項研究平臺,通過臨床信息采集系統(tǒng), 由經過培訓考核合格的臨床研究人員實時采集患者的中醫(yī)四診信息及中西醫(yī)診斷, 并輸入Epidata 3.1數據庫。
將患者的中醫(yī)四診信息及中西醫(yī)診斷從Epidata 3.1數據庫導入到SPSS 17.0數據庫。
首先對所有癥狀、舌、脈進行頻數統(tǒng)計分析(frequencies analysis),刪除中醫(yī)四診信息指標中出現(xiàn)頻率很小(小于2)的變量。
對患者的四診信息進行分層聚類:變量(R型)聚類分析,根據聚類中心將其分為2-5類。聚類參數(類間相似系數)選用最近鄰法(furthest neighbor)作為聚類方法,皮爾遜相關作為測度變量間相似性的方法,最小類數值選擇為2,最大類數值選擇為5。聚類完成后運用主成分分析進行降維處理,以獲得主要聚類指標。
共收集病例131例, 年齡最小33歲,最大80歲,平均(61.63±11.0)歲;其中男85人,占65.6%,女46人,占34.4%;平均病程(3.1±1.5)年;合并高血壓病26例,冠心病13例,糖尿病11例,其他疾病9例。
調查收集的患者的癥狀共33個。癥狀頻率最高的是胸悶118例, 占90.1%;其次是咯痰,占84.7%;其后依次是咳嗽、氣短、憋氣、胸悶等。
患者舌質多見紫黯、黯紅、淡黯;從苔質上看,苔膩多見,其次是薄、厚,苔色多見黃色, 其次白色。脈象頻次>50次的依次是弦滑、弦、滑、弦細、沉細、細、結代、沉、沉弦。
患者臨床辨證診斷結果中,氣虛證最多,128例,占72.85%,其次是血瘀證型119例,占49.93%, 痰濁證103例,占49.41%;其后依次是陰虛>陽虛> 氣滯> 寒凝。
指標聚類結果顯示聚成2類時第1類有動喘、憋氣、胸悶、氣短、咳嗽、咯痰、疲乏無力、唇甲紫暗、善太息、納呆、腹脹、腰膝酸軟、頭眩等癥狀,第2類有咯吐涎沫、發(fā)熱、咽癢、惡風、汗出、心慌、煩躁、惡寒、咽燥而渴、脅痛等。
聚成3類分別為第1類包括動喘、憋氣、胸悶、氣短、咳嗽咯痰、疲倦乏力、唇甲色暗、善太息、納呆、腹脹、腰膝酸軟、頭眩等癥狀;第2類包括咯吐涎沫、發(fā)熱、咽癢、惡風、煩躁、惡寒、咽燥而渴、脅痛、食少消瘦、面色萎黃、面色晄白、口渴欲飲等,第3類有汗出、面色晦暗。
聚成4類時是第1類有動喘、憋氣、胸悶、氣短、咳嗽、咯痰、疲倦乏力、唇甲紫暗、善太息、納呆、腹脹、頭眩燈,第2類有咯吐涎沫、發(fā)熱、咽癢、惡風、惡寒、咽燥而渴、脅痛、食少消瘦、面色萎黃、口渴欲飲、小便赤;第3類有汗出、心慌面色晦暗、口粘膩;第4類有面色晄白、口淡、胸脅脹滿、小便清。
聚成5類時第1類包括有動喘、憋氣、胸悶、氣短、咳嗽、咯痰、疲倦乏力,類肺腎氣虛,肺失宣肅證候;第2類有咯痰涎沫、發(fā)熱、惡風、煩躁(熱)、惡寒、咽燥而渴、脅痛、食少消瘦、面色萎黃、口渴欲飲、小便赤,代表肺氣陰兩虛證;第3類有汗出、心慌、面色晦暗,代表心氣虛證;第4類有唇甲紫暗、善太息、納呆、腹脹、腰膝酸軟、頭眩,代表氣滯血瘀證;第5類有面色晄白,口淡,胸脅脹滿、小便清,代表肺脾氣虛證。
結合臨床實際及聚類分析結果,認為聚為5類比較符合IPF中醫(yī)臨床實際。以5類為證候劃分標準,131例患者經主成分降維分析后,最終所占比例如表1。
表1 131例IPF患者證型構成情況
特發(fā)性肺纖維化(IPF)是指原因不明并以普通型間質性肺炎(UIP)為特征性病理改變的一種慢性炎癥性間質性肺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彌漫性肺泡炎、肺泡單位結構紊亂和肺纖維化。迄今,對肺纖維化尚沒有一種令人滿意的治療方法。西醫(yī)臨床常用的藥物包括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細胞毒藥物和抗纖維化制劑。
本課題組認為,IPF屬中醫(yī)“肺痿”病范疇,對慢性進展期IPF盡早采用中醫(yī)藥手段干預有利于患者癥狀的改善[2],筆者在進行2008年度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IPF多中心中醫(yī)臨床試驗的基礎上,利用課題平臺同期進行了初步IPF證候規(guī)律觀察研究工作得出初步結論(見表1)。
以往有不少學者對肺纖維化證候工作進行了一些研究。如宋建平[3]等按照《常見癥狀中醫(yī)鑒別診療學》癥狀計量辨證標準,對408例肺纖維化患者臨床表現(xiàn)進行了中醫(yī)證型研究,結果表明基本證型多見肺氣虛、肺陽虛、腎氣虛、腎陽虛、肺腎氣虛、肺腎陽虛等,其中肺氣虛為最基本的證型;最終證型診斷中肺腎氣陽兩虛型比例最高,其次是肺氣陽兩虛兼痰濁、肺脾氣陽兩虛型。
本課題組根據近些年出現(xiàn)的聚類分析等多元統(tǒng)計方法,對131例病情輕中度患者進行了證型研究。結果初步表明,穩(wěn)定期特發(fā)性肺纖維化患者可分為肺腎氣虛證、肺氣陰兩虛證、心氣虛證、氣滯血瘀證及肺脾氣虛證等5類較為合適,這樣既符合統(tǒng)計學要求,也較符合臨床實際,聚類分析后主成分降維處理,可見肺腎氣虛證比例最高,約35.1%,這些結果與上述研究有一定吻合;差別較大處提出心氣虛證,可值得進一步商榷;但IPF確實在病情進展中會出現(xiàn)肺動脈高壓、肺源性心臟病等病理改變。另外,課題組多年前曾提出,“肺痿無論虛寒、虛熱或寒熱錯雜,其病久必有瘀血”,其因缺氧所致的瘀血見癥極為普遍[4],故其治療?!安捎没钛?,佐以補虛(或滋陰,或溫肺等)”。觀之目前中醫(yī)臨床,仍廣泛采用活血益氣等法治療IPF[5,6]。本研究顯示,氣滯血瘀證約占IPF穩(wěn)定期的17.6%,基本符合臨床實際情況,值得進一步探討。
但本組觀察為單中心資料,樣本量偏少,地域代表性也不夠廣。影響中醫(yī)證候表現(xiàn)因素眾多,如合并癥、年齡、疾病程度等都可能對證候觀察收集造成偏倚,而中醫(yī)證候是由不同的證素(維),在疾病不同的階段,通過不同形式和強度的關聯(lián)(階),形成一個動態(tài)的復雜巨系統(tǒng),一種方法難以窺其全貌。多元統(tǒng)計分析善于對多個因素同時進行研究,不易遺漏主要信息,便于控制干擾因素對結果所造成的影響,從而有利于從不同角度揭示疾病的證候分類特點。但在其單獨運用時都存在不足之處。
本觀察還可聯(lián)合應用兩種或多種統(tǒng)計方法,以取長補短,提高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另外,目前多元統(tǒng)計方法在中醫(yī)證候的研究中仍處于一個探索階段,在選用方法前,還需熟悉每種多元統(tǒng)計方法對數據的要求,結合中醫(yī)整體觀的辨證理論體系及臨床實際情況,審慎的進行分析。究竟符合實際情況多少,值得進一步深入觀察研究。
[1]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分會.特發(fā)性肺(間質)纖維化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J].中華內科雜志,2002,41(7):498-500.
[2] 張紓難,疏欣楊.對特發(fā)性肺纖維化中醫(yī)臨床研究的思考[J].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09,2(3):196-198.
[3] 宋建平,張瑞,杜寶榮,等.肺纖維化常見中醫(yī)證型研究[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9,15(12):899-900.
[4] 張紓難.試論瘀血肺痿[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94,40(1):7-9.
[5] 李輝,李國勤,高榮林,等.益氣活血通絡法治療特發(fā)性肺間質纖維化氣虛血瘀證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8,17(10):1341.
[6] 周繼樸,苑惠清.益氣活血化痰解毒中藥靜點與口服治療特發(fā)性肺間質纖維化急性期的臨床研究[J].2008,26(9):2074-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