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眉同志:
來信收到。我還記得您。關于您問到的三件事,現(xiàn)在回答如下:
一、《同情》有無法譯本,我不知道,在巴黎也打聽不到。
二、我對《世界報》的記者的談話中推薦過您父親的作品。
三、我這里找不到您父親的信,以前可能有,但在“文革”中失散了。
此外,我個人意見,“菱窠”應當保留,作您父親的故居。只有他才是成都的歷史家,過去的成都活在他的筆下。要讓今天的旅游者知道成都有過這樣一位大作家。
我身體不好,不多寫了。祝
好!
巴金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二日
郭沫若學刊2011年4期
1《師道·教研》2024年10期
2《思維與智慧·上半月》2024年11期
3《現(xiàn)代工業(yè)經(jīng)濟和信息化》2024年2期
4《微型小說月報》2024年10期
5《工業(yè)微生物》2024年1期
6《雪蓮》2024年9期
7《世界博覽》2024年21期
8《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2024年6期
9《現(xiàn)代食品》2024年4期
10《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24年10期
關于參考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