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杰 董 云
1.山西晉柴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職工醫(yī)院放射科,山西大同037036;2.山西晉柴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職工醫(yī)院特檢科,山西大同037036
周圍型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的胸部腫瘤,近年來,發(fā)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該病早期無典型的臨床表現[1],因此通過影像學檢查,尤其CT檢查提高了對周圍型肺癌的診斷水平,是發(fā)現肺癌最重要、最可靠的檢查方法,對于周圍型肺癌患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作用[2]。本研究回顧性分析50例周圍型肺癌患者的CT掃描檢查的影像學資料和臨床資料,旨在探究CT診斷周圍型肺癌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筆者所在醫(yī)院2007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50例周圍型肺癌患者,均有完整的病理、影像和臨床資料。其中男39例,女11例,年齡48~79歲,平均(58.5±2.0)歲,病程3個月~3年。其中21例患者有咳嗽、痰中帶血絲,13例患者有咳嗽伴胸痛。50例患者中28例行胸部X線片檢查,均行CT檢查,其中6例行胸部MRI增強掃描。
采用Philips公司生產的MX4000D全身雙排螺旋CT機,患者取仰臥位,掃描范圍從肺尖向下達肺底,對全肺進行平掃及增強掃描。電壓:120 KV;電流:60~120 mA不等,層厚、層距:10 mm、10 mm,pich=1。病灶與重點部位加用5 mm薄掃,pich=1,采用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并作增強,增強采用靜脈團注非離子型對比劑優(yōu)維顯100 mL,流速3 mL/s,注入后30 s掃描成象和延遲3~5 min掃描。
CT掃描顯示,50例周圍型肺癌患者中,分布于雙上肺22例,雙下肺28例,其中右上肺13例,右下肺18例。左上肺9例,左下肺10例。見圖1。
均為單發(fā)病灶,癌腫直徑1.5~5.6 cm,其中≤3 cm 16例,占32.0%。病灶中圓形、橢圓形共12例,占24%;不規(guī)則分葉狀共38例,占76%。
包括①分葉征:共47例,占94.0%,CT表現為腫瘤分葉明顯,如果邊緣有較深切跡者可能是惡性腫瘤,良性腫瘤一般分葉不明顯或者表現為淺分葉;②毛刺:共43例,占86.0%,其中細毛刺數目較多,多圍繞腫瘤呈放射狀排列,短而直。粗毛刺較長,數目較少,粗細不均,可有扭曲;③棘狀突起:為毛刺的根基部,其向外延伸為毛刺,由肺泡間隔與腫瘤表面重疊構成。本組共18例,占36.0%。數目不一,密集排列者可呈鋸齒狀。CT表現為自腫瘤邊緣向肺野內伸出的尖角狀軟組織密度陰影。④血管集中征:16例,CT表現為病灶周圍增粗的血管向病灶聚攏,且在病灶邊緣截斷;或從病灶區(qū)通過;或受病灶牽拉向病灶方向移位。⑤胸膜凹陷征:共6例,CT表現為胸膜端呈小三角形影、尖端有細條狀線影等。
圖1 周圍型肺癌的CT片
主要有:①空洞征共12例,CT表現為內部為>5 mm的圓形或類圓形空氣樣低密度透亮影,洞壁厚薄不均,內壁凹凸不平,有結節(jié),空洞呈中心型或偏心性發(fā)生;②空泡征7例,CT表現為結節(jié)內微小低密度影,此為癌腫早期改變征像。③鈣化4例,CT表現為瘤體內彌散分布的沙礫狀或偏心分布的斑點狀高密度影。
50例中肺門縱膈淋巴結轉移39例,胸膜、胸壁浸潤6例,肺內轉移3例。
周圍型肺癌發(fā)病率較高,病情發(fā)展較迅速,易發(fā)生轉移,多數患者診斷時已是晚期,失去了手術機會,故早期發(fā)現周圍型肺癌是提高診斷及治療效果的關鍵。
在周圍型肺癌的診斷中,常用的影像學方法有X線片、體層、血管造影、CT、MRI等。普通X線檢查可以對病變準確定位,但因其分辨率差,對肺尖、心、肋膈角等較隱蔽部位病灶有時難以發(fā)現,更無從觀察其密度和結構[3]。CT平掃和增強掃描是診斷和發(fā)現周圍型肺癌最重要、最可靠和最佳的檢查方法,尤其聯合X線檢查診斷周圍型肺癌的準確性更高。衛(wèi)亞萍[4]報道,周圍型肺癌普通X線檢查時鈣化征象約占1%,但CT檢查發(fā)現肺癌鈣化的發(fā)生率約6%~7%,明顯高于X線檢查。
周圍型肺癌CT表現具有多樣性、重疊性,并且以肺內孤立結節(jié)或腫塊形態(tài)表現,特異性少,尤其是早期肺癌呈結節(jié)或小結節(jié)形式出現,給診斷或鑒別診斷造成一些困難,本研究試通過50例周圍型肺癌的部位、大小、形態(tài)、病灶邊緣及內部等CT表現征象進行探討,筆者發(fā)現,肺癌的直接征象表現為肺內結節(jié)影及團塊狀影,結節(jié)邊緣的形態(tài)學特征可做為鑒別診斷的重要依據。邊緣特征包括分葉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和血管集束征等惡性結節(jié),且上述各種表現均各具特征性的CT表現。另外,當肺內結節(jié)及團塊狀影在平掃無法獲得足夠信息時,可行增強檢查,增強后行圖像后處理可較普通CT獲得更準確信息。腫塊增強后可清晰的顯示腫塊供血血管,典型者呈血管集束征改變,一旦發(fā)現血管內瘤栓可明確診斷[5]。
另外,在結合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時,通過CT檢查應注意與下列疾病進行鑒別診斷[6]:①結核球:邊緣光滑清楚,無分葉或淺分葉,可有點狀鈣化及斑片狀鈣化及衛(wèi)星病灶,空洞呈偏心性或裂隙樣。②錯構瘤:爆米花樣鈣化是錯構瘤的特征性表現,邊緣光滑清楚,內有脂肪密度或鈣化灶。③球形肺炎:邊緣模糊,灶周有扭曲的血管影。④單發(fā)轉移瘤:有原發(fā)腫瘤史,多數邊緣光滑清楚,少數邊緣不清楚或不規(guī)則[7-8]。
綜上所述,在原發(fā)性周圍型肺癌的診斷過程中,CT檢查具有較好的診斷優(yōu)勢,準確率較高,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1] 蔡祖龍,高云貴.胸部CT及MRI診斷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5:227.
[2] 王燕,周勃.周圍型肺癌的CT診斷及鑒別診斷[J].中國醫(yī)療前沿,2009,4(21):71.
[3] 崔振令.周圍型肺癌征象的CT表現及診斷價值[J].吉林醫(yī)學,2010,31(4):523-524.
[4] 衛(wèi)亞萍.淺析周圍型肺癌的CT表現和評價[J].臨床醫(yī)藥實踐,2010,19(5A):395-396.
[5] 楊杰.周圍型肺癌的 CT診斷 [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9,30(1):53-54.
[6] 袁超.周圍型肺癌的CT影像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4(5):74-75.
[7] 王健.周圍型肺癌與結核球的CT征象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9,8(4):21-22.
[8] 陳穎峰,劉朝暉.84例早期肺癌的臨床CT診斷與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18(6):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