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群
漫天飛雪中,一個小女孩興致勃勃地堆著小雪人,調皮的男孩卻摘下雪人的胡蘿卜鼻子塞到嘴里大嚼起來;雪花繼續(xù)飄著,男孩女孩已經長成一對青年,他們重逢在北京城的大雪中,彼此眼里有著說不出的欣喜……
影片《情歸陶然亭》就這樣詩意而又充滿深情地拉開了序幕,這對青年男女就是高君宇和石評梅,一個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政治活動家,“中國青年運動的健將”,同時又是一名才華橫溢的翻譯家和詩人;一個是被稱為“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著名女詩人,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女子部教師。這樣兩個人作為銀幕上的男女主人公,自然而然地便使影片擁有了一種與人物氣質相呼應的詩情——純真、浪漫,感天動地。
作為建黨九十周年的獻禮片,《情歸陶然亭》無疑是以紅色、主旋律、英雄人物為核心詞,然而它的敘事角度卻避開了主旋律慣常的宏大敘事,別具匠心地選擇了具有商業(yè)電影元素的愛情片類型,用富有感情濃度的個人敘事代替國家敘事,把時代的風云變幻、革命的血雨腥風推到后景,而將男女主人公相知相愛卻終不能相守的那份令人扼腕的愛情置放在鏡頭的中心,通過對這份情感細膩而真誠的刻劃,將宏大的革命歷史事件轉化為個人的、具有情感深度的生活細節(jié),同時又使這樣一份原本微小而細膩的個體敘事因著時代背景的動蕩起伏而顯出不同一般的厚重與悲壯。顯而易見影片的創(chuàng)作者在當下市場化背景中試圖尋求與觀眾達成溝通與共識的一種努力,且這一努力正在收獲著來自觀眾的點點感動與喜愛。
這種感動首先來自影片的細節(jié)設計。影片以高、石二人的情感發(fā)展經歷為情節(jié)線索,卻沒有著意渲染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是以獻梅花、贈紅葉、寄象牙戒指這樣一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細節(jié)來傳達他們那份飽含真情卻又不無苦澀的愛情。比如紅葉寄情,高君宇為了表達自己對石評梅的愛慕之情,特意寄給她一片紅葉,上面寫著:滿山秋色關不住,一片紅葉寄相思。此時的評梅雖然心里同樣愛著君宇,可是因為曾經戀愛的失敗,讓她對愛情不敢再抱有任何幻想,發(fā)誓要一輩子獨身素志,因此面對紅火的楓葉和高君宇火一樣的愛情,她在楓葉的背面寫下了“枯萎的花籃不敢承受這鮮紅的葉兒”,然后寄還給君宇。然而,當高君宇病逝后,石評梅在他的遺物中發(fā)現這片已經有了裂痕的紅葉時,終于忍不住潸然淚下下,痛悔之情借著這片曾經被她拒絕的紅葉表達得淋漓盡致,進而直擊觀眾的心靈,迸發(fā)出難以抗拒的藝術感染力。
而影片在人物形象上的突破,尤其是對英雄人物的通俗化、人性化重寫則是其打動人心的又一敘事策略。高君宇身為中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曾經在“五四運動”中率領青年人火燒趙家樓,也曾親赴莫斯科聆聽列寧的教導,還曾南下廣州擔任孫中山的秘書,在中國革命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對于這樣一個“重量級”人物,影片沒有將他塑造成一個教科書上干巴巴的人物案例,而是用更多的筆墨向觀眾展現了一個生活在七情六欲中有血有肉的熱血男兒形象,尤其在表現他對石評梅的愛情時,他那大膽、主動的追求,深情、熾熱的表白,還有戀愛中的年輕人特有的那種活潑與調皮讓觀眾不僅感受到他的可敬,更感受到了他的可愛。反倒是對石評梅這樣一個有著才女之稱的青年女性,影片對其內心世界的挖掘顯得過于表面,沒有將這樣一個有著豐富的情感世界的文藝女性面對愛情既恐懼又渴望的情感糾結逐層展示出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體敘事的藝術感染力。
高君宇曾經在給石評梅的信中寫過這樣一段話:“我是有兩個世界的,一個世界一切都是屬于你的,我是連靈魂都永禁的俘虜;為了你死,亦可以為了你生。在另一個世界里,我是不屬于你,更不屬于我自己,我只是歷史使命的走卒。不如意的世界,要靠我們雙手來打倒?!彪娪啊肚闅w陶然亭》正是以自己獨特的藝術手法將這樣兩個世界互為彼此、血肉相連地呈現在銀幕上,讓我們看到了有一種靈魂叫崇高,有一種愛情叫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