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 胡國棟 江海濤
隨著外周血管介入技術發(fā)展,逐步走向成熟、規(guī)范化,以其微創(chuàng)及療效顯著等優(yōu)點逐漸被各專業(yè)醫(yī)生及相關患者認同,醫(yī)生及患者對介入操作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收集我院自2006年11月~2009年11月間對盆腔疾患介入診療42例患者在介入操作導管選用Yshiro 導管短襻技術及Cobera 導管長襻技術在同側股-髂內動脈分支插管操作進行比較,旨在探討選用Yashiro導管短襻技術行同側股-髂內動脈分支血管插管的優(yōu)勢,現(xiàn)總結如下。
1.1 一般材料 本組共42例盆腔疾患(子宮肌瘤7例、產后大出血5例、宮頸癌22例、卵巢癌8例)并選用經股動脈插管血管介入法診療[1]患者,年齡:27歲~48歲。Phillips公司DSA機;5F血管鞘組;5F Yshiro導管;5F Cobera 導管0.038 inch超滑導絲。
1.2 方法 隨機選用不同預成形導管,A組共23例,選用5F Yshiro導管,經股動脈穿刺插管[2](圖1及e~h圖),Yashiro導管行對側髂內動脈分支動脈插管及相關介入診療操作后,推送導管并旋轉利用導管頭端預成形在腹主動脈內自然成短襻或在腎動脈內成短襻(預成形短襻),調整導管頭端指向同側髂總動脈回拉導管入同側髂總動脈開口內,再用導絲引導入同側髂內動脈,讓導管預成形短襻騎跨在同側髂內/外動脈分叉處,導絲進一步引導導管進入同側髂內動脈分支動脈內;B組共19例,采用5F Cobera導管(圖2及a~d),經股動脈穿刺,先行對側髂內動脈分支動脈插管及相關介入操作后,邊推送導管邊旋轉,在腹主動脈內成長襻[3],調整導管頭端指向同側髂總動脈并回拉導管入同側髂內動脈內,再用導絲引導入分支動脈;對A、B兩組行同側股-髂內動脈分支動脈方法、步驟及耗時進行對比。管及導絲引導時容易出現(xiàn)導管自動解而使導管頭端彈出同側髂內動脈及髂總動脈,以致成長襻插管失敗要重新開始成長襻過程,另外該長襻法在操作過程中又存在導管折斷及打結風險,導管頭端方向可控性不強等缺點使該操作較費時間,曝光量增大,增加介入治療風險。
圖1 應用Yashiro導管短襻技術同側股-髂動脈分支插管
圖2 應用Cobera 導管長襻技術同側股-髂內動脈分支插管
表1 A、B組插管耗時比較;
3.2 相比較而言,選用5F Yashiro 導管行對側髂內動脈分支動脈插管及相關介入診療操作后,推送導管并旋轉利用導管頭端預成形端在腹主動脈內或在腎動脈內成預成形短襻,調整導管頭端指向同側髂總動脈開口,再用導絲引導入同側髂內動脈(此步驟中導絲引導同時提高導管支撐力,是防止折管關鍵,切忌此時導管內未插入導絲引導時勿回拉導管,否則容易出現(xiàn)導管折斷),讓導管預成短襻騎跨在同側髂內/外動脈分叉處,導絲進一步引導并推送導管進入同側髂內動脈分支(目的血管)內,通過預成形短襻的充分利用來簡化同側股-髂內動脈分支插管操作,減少導管折斷、打結風險,另外由于所成為預成形短襻使導管頭端可控性強,不發(fā)生導管自動解襻;選用Yashiro導管行同側股-髂內動脈分支動脈插管操作中,根據(jù)具體部位血管解剖特點合理選擇并靈活使用預成形Yashiro導管,在盆腔疾患應用血管介入診療中,行同側股-髂內動脈
A組:操作簡單,折管風險小,平均插管耗時短,累積曝光量小。
B組:操作復雜,折管風險大,平均插管耗時長,累積曝光量大。
A、B組插管耗時比較見表1。
3.1 以往在盆腔疾病行介入診療中,同側股-髂內動脈分支插管操作通常采用5F Cobera導管先行對側髂內動脈分支動脈插管及相關介入操作后,邊推送導管邊旋轉,在腹主動脈內成長襻,調整導管頭端指向同側髂總動脈回拉導管入同側髂內動脈內,再用導絲引導入分支動脈,此導管成長襻法在回拉導分支插管操作中Yashiro導管短襻技術應用可以回避導管折斷及打結風險、節(jié)省時間、減少曝光量,Yshairo導管預成形短襻使導管頭端可控性強,容易調整管頭方向,導絲更容易引導入分支血管(目的血管),提高超選擇插管成功率。綜上所述,Yashiro導管短襻技術在同側股-髂內動脈分支插管中具用重要意義。
[1]吳恩惠.介入性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
[2]余雷,劉裕恒,吳大哲.Yashiro導管在骨盆腫瘤化療栓塞中的臨床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5,21(10).75-77.
[3]李彥豪.實用介入診療技術圖解[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