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萍 王小弟 姚雪瓊 溫彩霞
外用靜脈輸液是臨床治療疾病的基本手段,快速建立靜脈通道在急診科中是否能高質(zhì)、有效搶救各種急、危重癥病人尤為重要,但臨床中常遇到血管條件差,如血管細小、彈性差、充盈度差、模糊,這無疑給靜脈穿刺增加了難度[1],影響了治療、搶救的進行。為此,廣州市蘿崗區(qū)紅十字會醫(yī)院急診科從2010年始應(yīng)用反折滴管進行輸液法,提高了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工作效率,現(xiàn)將方法及結(jié)果報道。
選擇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急診科實施靜脈輸液的治療患者230例,年齡為8日~80歲,其中8日~1歲100例,4~5歲為50例,30~80歲為80例。疾病類型:發(fā)熱140,腹瀉30例,嘔吐20例,創(chuàng)傷20例,腦梗死20例。
1.2.1 操作方法
常規(guī)穿刺前準備工作,消毒皮膚后準備進針前于距離頭皮針與滴管接口約5~10厘米處反折滴管,將滴管反折放于左手無名指與尾指指間夾住,或放在左手掌心用無名指和尾指壓住,食指、拇指固定穿刺血管處的皮膚,右手持頭皮針翅部,整個針頭斜面完全進入皮下即可放松反折滴管部,然后順著血管走行繼續(xù)進針,見回血固定。也可把整個針頭直接插入血管后放松反折滴管部,見回血,順著血管走行繼續(xù)進0.5~1cm,固定。
1.2.2 實驗方法
采用對照實驗設(shè)計,在相同環(huán)境下,同一對照組采取大小統(tǒng)一針頭,同一水平相當護士負責,每組各穿刺115例。
1.2.3 評價指標
1.2.3.1 靜脈穿刺評價標準
靜脈滴注通暢且穿刺部位無液體外滲成功。有回血但穿刺局部青紫或局部有外滲、無回血不滴為失敗[2]。
1.2.3.2 血管充盈度
血管清晰并凸出于皮膚表面,血管走向清楚為好;血管不清晰,不凸出于皮膚表面,血管走向模糊不清為差[3]。
年齡段兩組患者靜脈穿刺成功率比較見表1。由表可見,兩組患者靜脈穿刺成功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意義,實驗組成功率均高于對照組。
表1 0~1歲患者頭皮靜脈穿刺成功比較
兩組患者血管充盈度比較見表2。由表2可見,兩組患者用反折滴管穿刺的血管充盈度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
表2 兩組患者血管充盈度穿刺成功率比較
好動是小兒的天性,輸液時如取四肢靜脈容易造成針頭滑出血管,液體注入皮下組織,局部腫脹和疼痛,造成再次穿刺。而小兒頭皮穿刺不同,穿刺成功后合理固定,針頭是不易滑出血管的。所以小兒輸液時常選擇頭皮的血管,小兒頭皮的血管細小或充盈不全常無回血[4],穿刺時須用注射器輕輕回抽。反折滴管輸液法是利用對滴管反折后放松,使頭皮針管內(nèi)形成負壓,將細小血管內(nèi)的血液吸出,此操作方便、簡單、節(jié)約人力。
高熱、腹瀉、嘔吐、創(chuàng)傷等引起脫水時血管流量不足,部分老年患者中,由于疾病造成的血容量不足、血循環(huán)不良或進食少等,都可使血管充盈欠佳、血流緩慢、塌陷、痙攣、充盈度差等,穿刺時直接表現(xiàn)進針后回血緩慢甚至不回血而誤認穿刺失敗[5]。反折滴管輸液法是利用負壓原理,根據(jù)反折、放松滴管使頭皮針管內(nèi)形成負壓,有回抽作用,塌陷、充盈差的血管也易見針頭皮管端良好的回血,避免了因穿刺時進針后回血緩慢甚至不回血而誤認穿刺失敗,或引起反復(fù)試穿,造成血管壁及血管周圍軟組織損傷。
綜上所述,反折滴管輸液法能夠解決臨床上各種原因?qū)е碌难艹溆炔?、兒童頭皮血管細小所引起的穿刺困難,提高靜脈穿刺成功率,使急診對急、危重癥患者的搶救爭取了時間,且此方法操作簡便,值得臨床推廣應(yīng)用。
[1]楊紹珍.兩種頭皮靜脈穿刺方法比較[J].護理雜志,2002,17(10):767-768.
[2]李培珍,林家誼,鐘運露.在手部靜脈穿刺中兩種不同穿刺方法效果比較[J].廣西醫(yī)科大學(xué)學(xué)報,2008,25(1):18-19.
[3]孟維玲,李蕾,張佳春.外涂硝酸甘油加熱敷在靜脈穿刺困難患者中的應(yīng)用[J].護理學(xué)雜志,2006,21(13):20-21.
[4]葉春香.兒科護理學(xué)[M].2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52.
[5]張盼花,周愛杰,史彥敏.老年患者輸液過程中常見問題的分析及對策[J].現(xiàn)代護理,2007,02(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