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遠
19世紀時,愛爾蘭的農民以土豆為主食(因為面包太貴,只有貴族才吃得起),有一天土豆?jié)q價了,但發(fā)現農民們對土豆的需求量反而大增。按道理說,漲價了,需求該下降才是。于是一個叫羅伯特·吉芬(Robert Giffen)的英國人開始研究這種現象……日后人們把那些漲價后需求反而增加的東西,命名為“吉芬商品”。
假設你原來是吃土豆燉牛肉才能吃飽,今天突然發(fā)現,土豆?jié)q價了,在別無替代品、且購買力非常有限的情況下,你不得不把牛肉也換成土豆,直接燉了一鍋土豆吃。牛肉是可以被替代的,而土豆已經無法被更便宜的東西替代了,于是我們只好犧牲別的消費,用土豆把對其他食品的需求也給替代了。
今天我去了趟附近的超市,在日化柜前看到洗衣粉日化用品也被搶購一空。那一刻,竟然心懷激動,因為傳說中的“吉芬商品”居然就真的這么擺在我面前了——準確地講我來晚了,連擺在我面前的機會我也沒趕上就被搶光。聽說是因為下月日化用品要漲價10%-15%,且不說這是不是真的,我暗自在盤算,一包洗衣粉算它20塊,下月開始賣22塊……如果說這個漲幅已經引起如此的恐慌,那公司邊上的豆?jié){店活活將豆?jié){從3塊提到4塊,我們是不是應該去先囤一些?
一般這個時候,我應該會開始嘲笑開著汽車來搶購的那些人,他們不明白現金流一次性支出要比平均在日后多期支出損失更大。但當你反過來想,如果這的確犯得著去搶了,這意味著什么?課本上說過,“吉芬商品是由于商品不可替代,以及消費能力不足引起的不自信和恐慌引起的。”我的心中不免泛起一絲悲涼。我曾記得,中國經濟學界曾因吉芬商品還有一些爭論。張五常等大家一直在堅持吉芬商品是不存在的。我覺得如果今天他可以站在超市的洗衣粉柜前,他不會再爭論了。
我還能責備搶購那些東西的大爺大媽什么呢?就像在19世紀面對那個把所有食品都換成土豆的農民。如果有別的選擇,誰想這樣呢?走出超市的時候,我努力地在回想著,大學時候還有哪些老師說過只有在“理想狀態(tài)”或“極端情況”下出現的定義、法則和經濟現象,真心希望,不要讓我看到那些東西一一被驗證。
作者郵箱:bigyuanli@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