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世木
目標是個體在任務情景中努力要達到的具體的成績標準或結果。在體育活動中,目標是指一個人想要在某一特定的時間內(nèi)達到某一特定的行為標準。目標設置是一種動機理論,可以有效地使學生增加活力,變得更加成功(Locke&Latham,1990),它是指對動機性活動將要達到的最后結果進行的規(guī)劃[1]。
目標設置直接關系到動機的方向和強度。正確有效的目標可集中人的力量,激發(fā)、引導和組織人的活動,是行為的重要推動和指導力量。目標設置與動機以及操作成績有重要關系,這一主題在工業(yè)或管理心理學、教育心理學領域中受到廣泛關注。體育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下,為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標而進行的組織行為過程。目標的設置要針對學生的個體特征,能為他們接受,這樣的目標設置對學生掌握技術動作質量和身體素質的提高,以及對提高教學效果都具有積極的影響。目標作為激發(fā)學生動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教師和學生都不可忽視的。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選擇和建立各自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監(jiān)督目標的執(zhí)行,有效的調(diào)節(jié)和平衡影響目標與績效之間關系的因素;對學生而言,要學會如何選擇和堅定自己的目標,以及如何自我設置和監(jiān)督目標的執(zhí)行情況。
目標設置理論方面的研究認為,目標通過四種機制影響行為績效。首先,目標具有指引的功能。它引導個體注意并努力趨近與目標有關的行動,遠離與目標無關的行動。Rothkopf和Billingto(1979)發(fā)現(xiàn)有具體學習目標的學生對與目標有關的文章的注意和學習均好于對與目標無關的文章的注意和學習[2]。Locke和Bryan(1969)研究發(fā)現(xiàn)在汽車駕駛任務中,成績得到多方面反饋的個體,在有目標的維度上成績得到了提高,但在其它維度上成績并沒有得到提高。第二,目標具有動力功能。較高的目標比較低的目標更能導致較大的努力。第三,目標影響堅持性。當允許參與者控制他們用于任務上的時間時,困難的目標使參與者延長了努力的時間(LaPorte&Nath,1976)。第四,目標通過導致與任務相關的知識和策略的喚起、發(fā)現(xiàn)或使用而間接影響行動(Wood&Locke,1990)[3]。
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Latham,G.P.等提出目標設置理論的基本元素和高績效循環(huán)(HighPerformanceCycle)模式[4],見圖 1:
圖1 目標設置理論的基本元素和高績效循環(huán)(HighPerformanceCycle)模式
從圖中可見,目標的特性(明確度、困難度)直接影響成績;成績影響個體的滿意度;對成績和獎勵的滿意度又會促使個體對新的挑戰(zhàn)進行承諾。但目標和成績之間的關系會受到目標承諾(goalcommitment)、目標重要性、反饋、任務復雜性、努力、策略等的影響。
當人們承諾要達到某目標時,目標和成績的關系最為密切。Seijts和Latham(2000)的研究發(fā)現(xiàn)目標承諾問卷的信度和效度均較高。[5]當目標很困難時,承諾顯得最為重要(Klein,Wesson,Hollenbeck,&Alge,1999)。這是因為對個體來說困難的目標比容易的目標要求更多的努力,而且困難的目標與較低的成功機會相聯(lián)系(Erez&Zidon,1984)。使個體更容易承諾要達到某目標的因素是:一是目標達成對個體的重要性,包括結果的重要性;二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可以增進目標承諾。領導者可以通過對下屬進行充分的訓練、角色模仿和勸導性的交流等方式來提高下屬的自我效能感 (Bandura,1997;White&Locke,2000)。
為了使目標有效,人們需要簡明的反饋以了解自己的進步狀況。如果不知道自己做得怎么樣,則難于(甚至不可能)調(diào)整努力的水平和方向,或難于調(diào)整策略以應對目標的要求。目標結合反饋比單獨的目標更為有效(Bandura&Cervone,1983;Becker,1978;Erez,1977;Strang,Lawrence,&Fowler,1978)。
任務復雜性也會影響目標與成績之間的關系。隨著任務的復雜性增加,目標的作用依賴于任務完成者發(fā)現(xiàn)恰當?shù)娜蝿詹呗缘哪芰ΑS捎谌藗儼l(fā)現(xiàn)恰當任務策略的能力差異很大,所以目標設置的作用在復雜任務上比簡單任務小。由于人們在復雜任務上比在簡單任務上使用更多種多樣的策略,所以任務策略與成績的相關通常比目標困難程度與成績的相關更高(Chesney&Locke,1991)。而且,通常存在目標策略相互作用關系,當使用有效的策略時,目標的作用最大(Durham,Knight,&Locke,1997)。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大學生學習的內(nèi)部動力,學習動機水平和強度直接影響到大學生能否有效地進行學習,因此激發(fā)大學生學習動機是促進學習的重要方面,但動機的產(chǎn)生離不開目標,沒有目標或誘因的行為就不會有某種特定的需要,進而動機就不會存在,目標設置在對學習動機激發(fā)方面有著指導的作用,體育院校大學生與教師在學習績效目標的設置上擔負著重要責任。
如果設置的是一個不夠具體的、粗略的目標,那么就很難判斷這個預定的目標怎樣才算是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熬唧w化”是與“可測量”、“可觀察”這些術語是彼此關聯(lián)的。一個具體的目標集中于要實現(xiàn)的目標。例如,對入學新生的運動成績及一些身體素質進行診斷測試,然后制定一個具體的目標。在田徑運動教學中,短跑,跳遠,推鉛球是測試體院大學生跑跳投能力的基礎項目??梢葬槍Σ煌降拇髮W生制定不同的目標,還可以制定可量化的身體素質測試。如引體向上、一分鐘仰臥起坐等指標。一個可測量的目標,要能量化,能確切地知道你與實現(xiàn)這個目標有多少距離。一個可觀察的目標應該是一個能夠測量的目標,因為你能觀察它??捎^察的操作目標也可以稱為行為或行動定位目標。一個好的目標是那些能測量,并且能用行為術語加以分析。如果一個目標是具體細致的、可測量的并且是可觀察的,那么你就將能夠有效地觀察學習過程中的大學生,并且觀察他是否正在實現(xiàn)這個預定的目標或行為。
如果設置一個長期目標而沒有將達到目標的時間具體化,會使設置目標的過程增加了諸多不確定性;設置一個約定時間太短的目標,又會使目標看起來不可能達到,會導致學生泄氣;而設置一個時間限制太長的目標也會有消極的副作用。一個設置得好的目標應當是合理適時的,即,它一方面具體化了與目標聯(lián)系的時間限制,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適當?shù)臅r間數(shù)量。目標的適時能增加這個目標動機的特征,如果時間設置得太長,學生也許會延遲目標的實現(xiàn),而如果時間設置得太短,學生又將會視其為不切實際。如初測入學新生的引體向上個數(shù)后,設置一定的目標,四周后再測試。那么,這四周時間就是一個實現(xiàn)目標的時間界限。
傳統(tǒng)上大學生往往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為他們設置的目標,而且這一目標又是籠統(tǒng)的面向全體的,這一做法不利于大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因為大學生們都是為了實現(xiàn)某一共同目標,況且這一目標對不同的學生來說有難有易,在目標實現(xiàn)過程中差一點的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目標模糊甚至忘卻目標的現(xiàn)象,目標設置理論認為,參與目標設置比被分配目標更能導致高的工作績效。因此大學生應積極地參與設置個人目標,當然教師在大學生目標設置過程中應給予幫助、指導,必要時作有效的測量。如在入學后,對大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診斷,讓學生知道自己的狀態(tài),然后在與他們一起設置目標,得到他們的承諾,這樣設置的目標,更加有利于大學生的實現(xiàn)。
反饋可用來提高具有動機價值的將來的行為,對大學生及時地了解自己的學習結果會有相當大的激勵作用。在學習運動技能過程中,經(jīng)常將現(xiàn)有成績與既定的目標相比較,有利于目標的調(diào)整和動機的激發(fā)。這種比較告訴教師和大學生兩方面的信息:一方面,目標設置得是否合適,是否有必要進行修改;另一方面,對個人努力程度進行評價,看是否達到了實現(xiàn)目標的要求。教師要適時地用信息方式對大學生表達正反饋以增強學生的內(nèi)控感,進而激發(fā)其學習的內(nèi)部動機。
對于體育院校大學生來講,首先要讓大學生們知道為什么要設置目標,即要明確目標設置的機制和意義,然后才是要知道制定什么樣的目標,如何制定。由大學生本人參與制定并承諾的具體化的、具有一定難度的、有時間限度的目標設置,將是科學合理的,只有這樣設置的目標,才能真正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動機,更好地掌握運動技能,提高體育運動水平。
[1]LockeEA.,&Latham, G.P.(1990).ATheoryof goalsettingandtaskperformance.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
[2]Rothkopf,E. ,&Billington,M.Goal-guidedlearning fromtext:Inferringadescriptiveprocessingmodelfrom inspectiontimesandeyemovements.Journalof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9,71:310-327.
[3]Wood,R.&Locke,E.A..Goalsettingandstrategyeffects oncomplextasks.In:Staw,B.&Cummings,L.Research inorganizationalbehavior.Greenwich, CT:JAIPress,1990:416-425.
[4]Latham, G.P., Locke, E.A.&Fassina, N.E..The highperformancecycle:Standingthetestoftime.In:Sonnentag, S.Psychologicalmanagementofindividual performance.Chichester, England:Wiley, 2002:201-228.
[5]Seijts, G.H.,&Latham, G.P.Theconstructofgoal commitment:Measurementand relationshipswith task performance.In:Goffin, R.&helmes, E.Problemsand solutions in human assessment.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KluwerAcademic,2000:31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