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河南焦作454001)
陣發(fā)性心房顫動(PAF)是導致卒中最常見的疾病,并可導致或加重心衰,甚至增加心血管患者病死率[1]。高血壓是導致PAF最主要因素之一,兩者均與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活躍有關。近來研究已發(fā)現(xiàn)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通過抗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作用,防止心房重構,有益于房顫復律及復律后竇性心律的維持[2]。本研究旨在探討ARB聯(lián)合胺碘酮對原發(fā)性高血壓合并PAF復律后維持竇律的療效,為臨床治療提供指導。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9年1~12月原發(fā)性高血壓合并PAF患者93例。入選標準:①房顫發(fā)作頻繁(>2次/月),每次持續(xù)30 min以上或每天發(fā)作多次,每次持續(xù)時間最長不超過7 d,并至少有2次為心電圖證實者,且已自行轉復;②曾經在急診或住院期間發(fā)作快速房顫,且經過胺碘酮或電復律轉為竇性心律;③入選前近2周內未服用ACEI和ARB類降壓藥。排除標準:①左心房內徑≥55 mm;②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慢性肺病、嚴重的肝腎功能損害、繼發(fā)性高血壓、惡性腫瘤、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③未治愈的甲狀腺功能亢進、電解質紊亂引起房顫;④胺碘酮或電復律失敗者;⑤妊娠及對ARB類藥物過敏者。將轉復后的原發(fā)性高血壓合并PAF患者93例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46例,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齡(55±8)歲;觀察組47例,其中男29例、女18例,年齡(56±9)歲。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身高、體質量、高血壓病程、PAF病程、左心房內徑、心功能分級、合并癥及服用降壓藥情況(β阻滯劑、鈣拮抗劑、利尿劑)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組患者經過胺碘酮或電復律轉為竇性心律后,均給予胺碘酮(可達龍,杭州賽諾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藥公司)200 mg,1次/d,口服維持治療。觀察組在上述應用胺碘酮的基礎上加用厄貝沙坦(科蘇,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江蘇制藥股份有限公司)150 mg,1次/d,口服。而對照組加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絡活喜,輝瑞制藥有限公司)5 mg,1次/d,口服。2組同時停用既往使用的降壓藥,2周未達標則劑量加倍,如果持續(xù)2周血壓仍未達標則加雙氫氯噻嗪25 mg/d至觀察結束。2組均治療觀察12個月,均未出現(xiàn)漏服現(xiàn)象,依從性良好。均未使用除胺碘酮以外的抗心律失常藥物(如β阻滯劑、洋地黃類藥、轉化酶抑制劑及I類抗心律失常藥)。
1.3 觀察項目 每個月門診隨訪1次,服藥期間患者如出現(xiàn)心悸、頭暈則查心電圖、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QT間期和血壓。每3個月檢查肝功能,行胸部X線透視1次,每6個月查甲狀腺功能,觀察不良反應。Pwd檢測:安靜環(huán)境下于治療前后(PAF在恢復竇性心律超過24 h以上),取平臥位,同步記錄12導聯(lián)體表心電圖(紙速為50 mm/s),每份心電圖至少記錄5個心動周期。取基線平穩(wěn)、圖形清晰的心動周期進行測量采樣,并在測量12導聯(lián)P波值后,找出最大P波時限(Pmax)與最小P波時限(Pmin),Pwd=Pmax-Pmin。超聲心動圖檢測:由專人測量,采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LOGIQ-7型彩超診斷儀,探頭頻率3.5 MHz,平靜呼吸,取5個心動周期,并求其平均值,測定左心房直徑。研究終點:①治療期間出現(xiàn)癥狀明顯且被確認的心房顫動發(fā)作即退出實驗;②治療期間有下列標準之一終止觀察:低血壓;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大于正常值的2倍;甲狀腺功能不正常;QT間期>0.45 s或出現(xiàn)尖端扭轉性室性心動過速室速;③完成12個月的治療過程且無房顫發(fā)作。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良反應及實驗完成情況 93例房顫患者中,觀察組出現(xiàn)眩暈1例,惡心2例,經對癥治療緩解,未影響繼續(xù)用藥,1例QT間期延長退出實驗,1例因未能完成隨診被剔除;對照組出現(xiàn)頭痛、頭暈1例,經對癥治療緩解,未影響繼續(xù)用藥。甲狀腺功能亢進1例,低血壓1例,顯著竇性心動過緩1例而未能堅持到研究終點,退出實驗。2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14 2,P >0.05)。共88 例完成整個實驗,其中觀察組45例、對照組43例。
2.2 血壓控制水平 對照組治療前、后收縮壓分別為(148.5 ±10.6)、(137.8 ±9.9)mmHg;舒張壓分別為(97.7 ±8.8)、(76.2 ±8.3)mmHg;觀察組治療前、后收縮壓分別為(152.2 ±11.3)、(135.7 ±10.3)mmHg;舒張壓分別為(99.8 ±9.4)、(74.1 ±7.9)mmHg;2 組治療前后血壓控制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3 心電圖指標 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心電圖指標比較(±s)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心電圖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 <0.05,△P <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0.05
組別 Pmax(ms) Pmin(ms) Pwd(ms)對照組治療前 124.3 ±13.8 71.8 ±10.7 46.8 ±9.3治療后 120.2 ±11.3 75.4 ±9.0* 42.5 ±8.9*觀察組治療前 127.8 ±14.0 72.4 ±11.7 49.2 ±11.2治療后 118.6 ±13.8△# 78.9 ±10.5△# 38.6 ±9.3△#
2.4 左心房內徑 對照組、觀察組左心房內徑在治療前分別為(34.6 ±1.5)、(35.1 ±1.6)mm,P >0.05;治療后6 個月分別為(34.3 ±1.4)、(33.7 ±1.5)mm,P <0.05;治療后 12 個月分別為(34.0 ±1.4)、(31.6 ±1.4)mm,P <0.01。對照組治療后 12個月左心房內徑較治療前減小(P<0.05),觀察組治療后6、12個月均較治療前減小(P<0.01)。
2.5 房顫復律后竇律維持 治療后2周對照組、觀察組竇性心律維持率分別為 93.0%(40/43)、93.3%(42/45),P >0.05;治療后 6 個月分別為67.4%(29/43)、86.7%(39/45),P < 0.05;治療后12 個月分別為 55.8%(24/43)、82.2%(37/45),P<0.01。
正常時心房內傳導時間為50 ms左右。病理狀態(tài)下心房肌活動的非均質性程度加重,除極速度減慢,不同部位心房肌興奮性差別增大,傳導速度及電活動的空間向量異常顯著,不同導聯(lián)的P波時間有很大差異,使Pwd加大。當心房內或心房間傳導阻滯時,Pmax常大于110 ms,此時激動容易發(fā)生折返,并引起PAF。而Pmax與Pwd反映了心房內局部傳導延緩和心房內存在部位依從性非均質電活動,是預測房顫的有效指標[3]。其次,左心房內徑的大小直接影響PAF復律的成功率,并能推斷PAF復發(fā)危險性的大小,從而指導PAF的治療[4]。本研究結果顯示,厄貝沙坦聯(lián)合胺碘酮用于PAF復律后維持竇性心律效果良好,顯著縮短Pmax、Pwd,顯著縮小左心房內徑,而厄貝沙坦和氨氯地平在降血壓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可能還存在心房內壓對心房牽張引起房顫這一因素的影響,說明厄貝沙坦抗房顫的作用獨立于降壓作用之外。
高血壓病是引起房顫的常見原因之一[5]。而房顫具有慢性化傾向,反復發(fā)作并進展為永久性房顫有致血栓栓塞的風險[6],因此積極復律及維持竇性心律具有重要的價值。有研究表明,多數(shù)抗心律失常藥在6~12個月時能夠保持竇律者不及50%,而胺碘酮仍有50%~73%可以維持。胺碘酮對房顫的轉復,防止復發(fā),維持竇律的總體療效較其他藥物好,且負性肌力作用和促心律失常作用?。?]。但抗心律失常藥物僅能減少房顫癥狀和嚴重程度,并不能完全遏制房顫的進展。有研究表明,房顫也與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RAAS)關系密切,高血壓病患者RAAS系統(tǒng)激活,血漿和心房局部血管緊張素Ⅱ升高,加重心房纖維化以及影響心房的電傳導性從而使房顫易于發(fā)生。同時血管緊張素Ⅱ與血管緊張素1型(AT1)受體結合后,可導致細胞內鈣超載[8],使心房電重構,心房有效不應期(AERP)縮短、離散及其正常生理頻率適宜性消失,房顫易于誘發(fā)和維持。ARB厄貝沙坦通過阻斷AT1受體使AT2發(fā)揮作用,減少心房肌鈉內流,使心房肌細胞內Ca2+濃度降低,減少Na+-Ca2+交換,從而減輕細胞內鈣超載,抑制延遲后除極,使AERP不受影響,逆轉原發(fā)性高血壓引起的左心室肥厚,可以延緩左心房擴大,降低左心房壓力,抑制RAAS激活,抑制纖維細胞生長,延緩心肌細胞分化和凋亡,改善心房肌傳導,進而抑制心房電重構及結構重構,降低房顫誘發(fā)率和持續(xù)時間,防止房顫的復發(fā)。
[1]馮立軍,唐晶.替米沙坦對高血壓病伴陣發(fā)性房顫患者的P波離散度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8,29(14):1675-1676.
[2]Kalus JS,Coleman CI,White CM.The impact of suppressing the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on atrial fibrillation[J].JClin Pharmacol,2006,46(1):21-28.
[3]馬金霞,殷明君.P波離散度在預測急性心肌梗死并發(fā)心房纖顫中的價值[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雜志,2005,3(4):289.
[4]王健,許左雋,吳士堯.左心房內徑大小與心房顫動復律效果及其后維持竇性心律的研究[J].中國綜合臨床,2006,22(3):196-197.
[5]季選秀,王和德,張彥,等.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房顫發(fā)作的預測因素分析[J].山東醫(yī)藥,2008,48(35):70-71.
[6]周志宏,劉啟明,陸士娟,等.胺碘酮聯(lián)合纈沙坦治療陣發(fā)性房顫療效觀察[J].山東醫(yī)藥,2008,48(37):96-97.
[7]劉立新,馮雁玲,周書明,等.短期靜脈應用胺碘酮治療老年心房顫動的療效分析[J].心血管康復醫(yī)學雜志,2008,17(4):388-391.
[8]孟永,李芳,張敏.等.血管緊張素Ⅱ-2型受體在心臟保護方面的研究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7,6(28):92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