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順縣人民醫(yī)院 廣東梅州 513400)
不孕不育癥在我國指結婚后2年,同居、有正常性生活、未采用任何避孕措施而未能懷孕。在國外通常指于不避孕的情況下,經(jīng)過一年的性生活仍不能懷孕[1]。不孕不育為一種特許的疾病,患者處于一種生殖無能的狀態(tài),雖然不是致命性的疾患,但其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形成嚴重的影響,且消極的心理狀態(tài)又能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與生殖能力[2]。為了解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特點,筆者對59例患者進行心理分析,并提出護理干預方法,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組不孕不育患者共59例,其中男16例,女43例,年齡23~45歲,平均為(32.17±2.69)歲,不孕不育平均病程為(4.5±3.1)年。職業(yè):職員28例,農民11例,個體7例,無工作13例。文化程度:小學6例,初中23例,高中8例,大學22例。原發(fā)性不孕不育32例,繼發(fā)性不孕不育27例。其中多囊卵巢綜合征12例,輸卵管因素7例,子宮內膜異位癥10例,男性不育16例,不明原因不孕14例。
59例患者均接受不記名的心理問卷調查,并自愿配合相關的心理咨詢。測評者在調查前向患者詳細解釋本研究的調查目的,讓患者仔細閱讀評定量表上的指導語,然后患者根據(jù)各量表中的所列項目進行自我評分。調查后59份資料均完整收回。
本組評分標準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symptom checklist-90)。SCL-90的90個項目可總結為9個因子分,包括焦慮、抑郁、偏執(zhí)、敵對、恐怖、軀體化、精神病性、強迫癥狀及人際關系敏感癥狀。采用5級評分,其中1~5分分別表示無癥狀、輕度、中等、偏重與嚴重。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若P<0.05,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組59例不孕不育患者SCL-90因子分與國內常模分比較見表1。結果顯示,不孕不育患者出現(xiàn)焦慮、抑郁、敵對、軀體化及人際關系敏感癥狀的因子分顯著高于國內常模分,兩者比較差異存在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孕不育患者出現(xiàn)偏執(zhí)、恐怖癥狀的因子分與國內常模分相比,P>0.05,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故不孕不育患者較少出現(xiàn)偏執(zhí)、恐怖癥狀。因此,不孕不育患者通常存在焦慮、抑郁、敵對、軀體化及人際關系敏感明顯的心理問題。
表1 不孕不育患者SCL-90因子分與國內常模分比較(±s)
表1 不孕不育患者SCL-90因子分與國內常模分比較(±s)
項目 國內常模分 因子分t值 P值焦慮 1.39±0.43 4.57±5.21 4.196<0.05抑郁 1.50±0.59 4.28±6.30 5.378<0.05偏執(zhí) 1.43±0.57 1.45±2.27 0.691 >0.05敵對 1.48±0.56 2.02±2.26 2.178<0.05恐怖 1.23±0.41 1.89±3.08 1.652 >0.05軀體化 1.37±0.48 3.91±3.82 4.716<0.05精神病性 1.29±0.42 3.20±4.95 2.667<0.05強迫癥狀 1.62±0.58 4.66±4.37 5.103<0.05人際關系敏感 1.37±0.51 4.06±5.11 3.420<0.05
內在與外在的壓力使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易引起較大的消極影響,其表現(xiàn)為以下多方面的心理特點[3]:(1)心理負罪感:“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傳統(tǒng)思想在我國根深蒂固,若無后代人們則認為自己不算是真正的男人或女人,從而產(chǎn)生嚴重的心理負罪感。(2)焦慮與抑郁:來自家庭、父母或配偶等多方面的壓力,不孕不育患者易產(chǎn)生焦慮及抑郁等負面心理,認為自己身體存在缺陷,不愿讓周圍的人知道,害怕受到歧視,然后把自己封閉起來,故消極情緒得不到適當?shù)尼尫拧?3)有資料顯示15%的男性患者與45%的女性患者認為不孕不育是自己生命中最痛苦的事情,患者花費了大量時間、努力與金錢仍得不到治愈,以致失望、痛苦。
醫(yī)護人員應該樹立一種正確的意識,他們面對的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個病人,需要為患者提供一個溫暖、和諧與耐心的心理支持環(huán)境。護理人員應幫助患者了解自己的患病原因,按要求進行檢查與治療,詳細介紹各種檢查治療的目的、方法與注意事項,使患者增加成功受孕的信心。配偶與家人的關心、理解、體貼可調整患者的心態(tài),消除心理障礙,使其生理與心理需求得到滿足,身心獲得充分休養(yǎng),從而使患者得到一個寬松的生活環(huán)境,增加懷孕機會。
[1]陳丹,喻堅.不孕不育病人的心理特點及心理護理[J].護理研究,2006,20(2):379~381.
[2]毛靜薇.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特點及護理措施[J].工作探討,2009,6(15):143,147.
[3]陳淑穎,汪玉寶.不孕不育患者社會心理特點及其影響[J].生殖與避孕,2003,23(6):35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