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仙 重慶市秀山縣人民醫(yī)院兒科 409900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由于各種原因所致膽紅素增加(如新生兒溶血、過量輸血使血紅蛋白增高、血腫等)、膽紅素排出減少(如先天性膽道閉鎖、早產(chǎn)兒葡萄糖醛酸轉(zhuǎn)移酶活性低等)等導(dǎo)致的新生兒血膽紅素增加[1],是新生兒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2]。臨床上常表現(xiàn)為膽紅素的升高,重者可引起膽紅素腦病,造成腦組織永久性損害及其他嚴重后遺癥[3]。目前治療高膽紅素血癥最為有效的方法是換血療法[4]。我院自2010年11月-2011年4月共收治了高膽紅素血癥患兒7例,對其采取換血療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療,現(xiàn)總結(jié)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自2010年11月-2011年4月間收治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7例,所有患兒均符合高膽紅素血癥的診斷標(biāo)準(zhǔn)[5]。其中男4例,女3例;胎齡36~41周,平均胎齡(39.1±1.6)周;順產(chǎn)3例,剖宮產(chǎn)4例;體重2 600~3 900g,平均體重(3 350g±450)g;入院日齡3~7d,平均日齡(3.8±1.6)d。7例患兒均符合以下?lián)Q血指征:(1)患兒確診為重度高膽紅素血癥,所有患兒入院時血清總膽紅素均≥342μmol/L,或患兒膽紅素每天升高≥85μmol/L,且以未結(jié)合膽紅素升高為主;(2)產(chǎn)前診斷為溶血病,出生后檢測患兒臍帶血顯示血紅蛋白<120g/L;(3)患兒出現(xiàn)有早期核黃疸的癥狀或體征。所有病例均征得患兒家長的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方進行換血治療。
1.2 方法 患兒入院后對其及父母進行相關(guān)檢查以明確病因(檢查患兒及父母的ABO與Rh血型、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測定、母體血清抗體特異性檢測及效價測定、紅細胞滲透脆性實驗等)。所有患兒換血術(shù)前、后分別給予雙面藍光照射治療,靜脈給予AB型血漿10~15ml/kg。5%碳酸氫鈉3~5ml/kg堿化血液,常規(guī)監(jiān)測患兒生命體征并注意保暖。建立輸血通路和排血通路后根據(jù)病因進行換血治療。對確診為ABO溶血癥的新生兒或者是非血型抗體造成的溶血癥的患兒,選擇O型洗滌紅細胞加AB型新鮮冰凍血漿進行換血治療;對Rh血型不合的患兒采用Rh血型與母體相同,ABO血型與患兒相同的洗滌紅細胞加上與患兒ABO血型相同的新鮮冰凍血漿進行換血治療。換血的量按照150~180ml/kg進行,輸血和進血速度均行精確控制以達到動靜脈的同步置換,排血管道采用動脈留置針連接三通管,其中一端接稀釋后的肝素液以保證排血管道的通常,一端接輸液泵。換血速度約20ml/5min,換血持續(xù)時間平均約150min,每換血100ml時給予10%葡萄糖酸鈣1ml稀釋等量10%GS緩慢靜推。
1.3 觀察指標(biāo) 換血前、后分別抽取患兒靜脈血檢測血清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以及間接膽紅素的值、檢測血尿常規(guī)、血糖、肝腎功能以及電解質(zhì)和血氣分析的變化。換血過程中密切檢測患兒生命體征,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備氧氣及簡易呼吸器以便急救時用。
1.4 統(tǒng)計學(xué)處理 采用SPSS12.0統(tǒng)計學(xué)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xué)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biāo)準(zhǔn)差表示,P<0.05為有統(tǒng)計學(xué)差異。
2.1 一般情況 7例患兒中ABO溶血癥者6例,其他1例。其中1例患兒在換血過程中出現(xiàn)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下降,經(jīng)調(diào)整換血速度及吸氧處理后,以上癥狀恢復(fù)正常,所有患兒經(jīng)換血治療后血膽紅素均恢復(fù)正常,無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2.2 換血前、后血膽紅素的變化 見表1。
表1 換血前、后患兒血膽紅素的變化(±s,μmol/L)
表1 換血前、后患兒血膽紅素的變化(±s,μmol/L)
換血后血清總膽紅素 442.7±58.6血清膽紅素 換血前201.6±80.3 209.8±79.2直接膽紅素 13.6±4.7 8.8±3.9間接膽紅素 430.4±68.3
經(jīng)換血治療后,患兒血清總膽紅素由換血前的(442.7±58.6)μmol/L,下降為換血后的(209.8±79.2)μmol/L,差異有顯著性(P<0.05)。間接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換血后也顯著下降,以間接膽紅素的下降為主。
2.3 換血前、后血常規(guī)與血生化的改變 見表2。
表2 換血前、后患兒血常規(guī)與血生化指標(biāo)的變化(±s)
表2 換血前、后患兒血常規(guī)與血生化指標(biāo)的變化(±s)
7.39±0.36檢測項目 換血前9.41±3.56紅細胞(1012L) 3.12±0.33 4.55±0.32血小板(109/L) 246±87 112±46血紅蛋白(g/L) 112±7 129±13血鉀(mmol/L) 4.87±1.46 4.79±1.38血鈉(mmol/L) 136.4±5.8 136.2±5.4血鈣(mmol/L) 2.43±0.14 2.40±0.12 PaO2(kPa) 10.36±1.42 10.78±1.31 PaCO2(kPa) 4.12±1.59 4.27±1.61 pH值 7.33±0.38換血后白細胞(109/L) 13.72±3.29
據(jù)表2所示,換血后患兒白細胞和血小板顯著低于換血前,而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含量顯著高于換血治療前,差異有顯著性(P<0.05)。血電解質(zhì)以及血氣分析各指標(biāo)與換血前相比無顯著改變,差異無顯著性(P>0.05)。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臨床上常見的危及新生兒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之一[6]。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又稱為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是由于膽紅素產(chǎn)生增加和膽紅素排泄減少所致,以間接膽紅素增加最為多見。膽紅素的大量累積可通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進而干擾神經(jīng)細胞的能量代謝,產(chǎn)生不可逆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害,嚴重者甚至可危及患兒生命。因此其治療備受關(guān)注[7]。
臨床上常見的引起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原因主要為母嬰血型不合引起的ABO溶血、Rh血型不合、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以及先天性膽道閉鎖等。上述原因可通過不同機制引起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8]。本文顯示,7例高膽紅素血癥的新生兒中,因母嬰血型不合引起ABO溶血者6例,其他1例。
目前認為,換血療法是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最為有效的方法,可有效降低患兒血膽紅素,防止膽紅素腦病的發(fā)生[9]。其機制可能為:(1)可直接將患兒血清中的抗體以及致敏紅細胞置換出體外,進而減輕患兒的溶血程度、減少膽紅素的產(chǎn)生;(2)可有效改善患兒的免疫狀況、提高機體免疫力;(3)改善患兒貧血狀況[10]。本文結(jié)果顯示,經(jīng)過換血治療,患兒換血后血總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以及直接膽紅素的值較換血前均顯著下降,說明換血治療可迅速降低患兒的膽紅素水平。血常規(guī)及生化指標(biāo)檢測顯示換血后白細胞和血小板顯著低于換血前,而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含量顯著高于換血治療前,差異均有顯著性。說明由于將患兒血清抗體及致敏紅細胞置換出體外,因此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含量增加,患兒貧血狀況改善。同時檢測血電解質(zhì)以及血氣分析各指標(biāo)發(fā)現(xiàn)與換血前相比無顯著改變,提示換血治療是一種安全的治療手段。
總之,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采用換血治療可迅速改善患兒高膽紅素狀態(tài),有效防治膽紅素腦病的發(fā)生,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
[1] 張勇萍,楊世明,蘇小花,等.新生兒溶血病ABO血型免疫性抗體檢測分析〔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xué)雜志,2010,26(11):1154-1155.
[2] 黎惠新,鄒志潔.流動人口圍生兒出生缺陷的調(diào)查與分析〔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0,17(5):666-667.
[3] 李茹琴,張燕,李淑華.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病因探討〔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1993,7:22。
[4] 李景麗.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原因分析與防治措施〔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27):62-63.
[5] 劉達莊,主編.免疫血液學(xué)〔M〕.上海:上??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02:224-225.
[6] 潘文靜.廣東省惠州市新生兒疾病篩查干預(yù)策略及實施效果分析〔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0,17(7):900-901.
[7] 馬曙軒,田軍,薛暉,等.新生兒換血治療49例分析〔J〕.臨床血液學(xué)雜志,2010,23(10):588-589.
[8] 李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換血療法10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18):93-94.
[9] 孟雙軍.血漿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療效觀察〔J〕.華北煤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2010,12(6):827-828.
[10] 雷賢明,王利平,徐暉.換血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61例臨床分析〔J〕.吉林醫(yī)學(xué),2010,31(30):5293-5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