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逢春 江蘇省豐縣中醫(yī)醫(yī)院檢驗科 221700
用TritonX-100自人卵巢組織勻漿中提取得卵巢抗原(OAg),建立了檢測抗卵巢抗體(AoAb)的 ELISA 法[1]。發(fā)現(xiàn)卵巢功能早衰、不孕癥、流產(chǎn)患者AoAb水平與檢出率均顯著高于正常生育婦女。研究結果提示,AoAb具有潛在的抗生育作用。自身免疫系統(tǒng)將患者卵巢組織作為抗原而引起的自身免疫反應,從而產(chǎn)出抗卵巢抗體(AoAb)。近年來證實AoAb可多方面影響卵巢功能,體內若存在AoAb可導致不孕[2],這類情況占不孕患者的10%~30%以上,而且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在不孕患者中AoAb的檢出率明顯高于生育人群。因此,AoAb導致的免疫性不孕在臨床上受到廣泛關注[3]。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2010年兩年內,在我院門診就診的不孕婦女中,年齡22~40歲,用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抗卵巢抗體395份,陽性56份,陽性率為14.2%。同時取正常生育婦女76例作為正常對照組,年齡23~42歲。
1.2 研究方法 取空腹靜脈血3ml,室溫下靜置3h,以3 000r/min的速度離心10min,取血清,標號,置-20℃冰箱中保存待測。采用酶聯(lián)免疫診斷試劑盒檢測AoAb。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χ2檢驗,以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自然流產(chǎn)組與正常生育組血清AoAb陽性率比較
不孕癥為婦科常見病,包括原發(fā)與繼發(fā)不孕癥、習慣性流產(chǎn)、胎兒停止發(fā)育等,是生殖醫(yī)學研究的重點之一[4]。已有研究表明,相當一部分不明原因的不孕癥是由免疫因素造成,其中抗精子抗體、抗子宮內膜抗體已有很多報道[5],自身免疫性抗體引起不孕在臨床上已受到廣泛關注[6],但是有關抗卵巢抗體(antiovarian antibodies,AoAb)在免疫因素所致不孕不育中的報道則很少??孤殉部贵w最早由Coulam等在研究早期絕經(jīng)綜合征時發(fā)現(xiàn),它是有自身免疫系統(tǒng)將患者卵巢組織作為抗原而引起的自身免疫反應,從而產(chǎn)出抗體??孤殉部贵w是一種位于卵巢顆粒細胞、卵母細胞、黃體細胞和間質細胞內的自身抗體。該抗體的產(chǎn)生原因尚不是很清楚,在感染、創(chuàng)傷、反復穿刺取卵或促排卵藥物的作用下,造成大量卵巢抗原釋放,刺激機體產(chǎn)生抗卵巢抗體。抗卵巢抗體可能通過阻礙卵母細胞成熟,使卵母細胞數(shù)量減少,影響胚胎細胞分裂;透明帶的異常改變影響卵子的排出、精子的穿入和胚胎的著床;顆粒細胞變性壞死、內卵泡膜細胞和黃體細胞內固醇類物質代謝障礙,影響雌孕激素的產(chǎn)生,降低卵巢的生殖內分泌功能,造成孕卵種植和著床失敗[7]。抗卵巢抗體具有多種性,它包括抗透明帶抗體,抗顆粒細胞抗體,抗內膜細胞抗體等。
近年來證實AoAb可多方面影響卵巢功能[8],包括:(1)包裹卵細胞,影響其排出或阻止精子穿入;(2)AoAb在補體作用下產(chǎn)生細胞毒作用,破壞卵巢細胞,還能干擾孕卵破殼而妨礙著床;(3)影響卵巢內分泌功能;(4)使T淋巴細胞浸潤導致卵巢局部類促性腺樣物質增多,引起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紊亂,間接影響卵泡發(fā)育,這種抗體與不育癥亦有密切關系。
抗卵巢抗體與相應抗原結合誘導的免疫反應,可能通過細胞因子和激素代謝兩條途徑導致卵巢功能障礙,由于抗卵巢抗體包裹卵細胞,影響卵細胞排出和精子的穿入,造成不孕。這種抗體與不育癥有密切關系。
[1] 陸巧榮 .抗卵巢抗體檢測在不孕癥診斷的臨床意義〔J〕.放射免疫學雜志,2003,16(2):126.
[2] 牟煥梅,胡海穎.抗卵巢抗體檢測在不孕癥診斷中的意義〔J〕.醫(yī)學檢驗與臨床,2006,17(2):73.
[3] 陳桂冰,黃紹坤,趙香生,等.免疫不孕患者自身抗體檢測結果分析〔J〕.職業(yè)與健康,2008,24(16):1725-1726.
[4] 黃鸝,常笑雪.抗卵巢抗體在不明原因不孕、流產(chǎn)中的作用〔J〕.陜西醫(yī)學雜志,2005,(8):950-951.
[5] 陳紅,黃伏蓮.自然流產(chǎn)與自身抗體的關系〔J〕.中國婦幼保健,2007,22(14):1955-1956.
[6] 朱玲,羅頌平,歐汝強.卵巢早衰的免疫學研究進展〔J〕.生殖醫(yī)學雜志,2005,14(2):120-124.
[7] 岳連虎,韓波.卵巢早衰與自身免疫指標的相關性研究〔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09,30(3):267-268.
[8] 武傳葉.120例習慣性流產(chǎn)患者的抗卵巢抗體的檢測〔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1,6: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