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華 李美蘭 孫 紅 江蘇省阜寧縣人民醫(yī)院 224400
靜脈炎是外周靜脈輸液的常見并發(fā)癥。造成靜脈炎的原因很多,常與輸入高濃度和刺激性較強的藥物,輸液導管長時間留置引起局部靜脈壁發(fā)生化學炎性反應,也可因輸液過程未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導致靜脈感染[1]。我院從2008年10月開始應用金黃散外敷聯(lián)合紅外線電磁波治療器理療治療靜脈炎,療效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50例患者為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在我院均為上肢外周靜脈輸液所致的靜脈炎。參照靜脈炎判斷標準將50例患者,年齡16~76歲,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齡最大72歲,最小16歲。對照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齡最大76歲,最小20歲。兩組靜脈炎分組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靜脈炎的分級標準 靜脈炎分為4級,Ⅰ級:局部皮膚發(fā)紅,輕微疼痛;Ⅱ級:局部皮膚輕度腫脹、灼熱,中度疼痛;Ⅲ級:局部皮膚中度腫脹,疼痛比較明顯,水皰形成,直徑≤1cm,一般不影響肢體的功能;Ⅳ級:局部皮膚重度腫脹,頑固性疼痛,水皰直徑>1cm,影響肢體的功能[2,3]。
1.3 治療方法 (1)藥物及儀器。如意金黃散由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藥廠生產,TPD特定電磁波譜治療器為重慶市國人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 TDP-DZ-L-I-I型。(2)治療方法。實驗組應用如意金黃散適量,用陳醋適量調成糊狀,外貼患處,厚約5~7mm,面積略大于紅腫處,每天換藥1次外敷患處,同時聯(lián)合紅外線理療2次/d,20min/次。對照組應用50%硫酸鎂外敷30min,2次/d。兩組均治療到癥狀消失止。
1.4 統(tǒng)計方法 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用方差分析,用SPSS1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統(tǒng)計學分析:率的比較用t檢驗。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見表1。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效果比較(n,±s)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效果比較(n,±s)
組別 n 靜脈炎分級ⅠⅡⅢⅣ治療效果評價疼痛緩解時間(min)局部炎癥消退時間 (min)實驗組 25 6 14 3 2 25.7±15.4163.5±87.4對照組 25 7 15 2 1 69.5±47.7503±25.9
兩組資料顯示,疼痛緩解時間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t=4.38,P<0.01),炎癥消退時間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t=5.04,P<0.01)。兩組差異有顯著意義,兩組靜脈炎均治愈。
3.1 藥物導致靜脈炎的機制 (1)直接毒性作用。藥物作用于細胞代謝周期的各個階段,對正常的細胞和組織亦有一定的損傷,可以使血管內皮細胞壞死脫落。(2)藥物引起血漿pH值改變:血漿正常pH值為7.35~7.45,超過此范圍都可以干擾血管內膜正常代謝和功能而發(fā)生靜脈炎。(3)與Ⅰ型變態(tài)反應有關的過敏癥狀。有些藥物刺激局部易引起過敏反應,此過程釋放一系列炎癥介質如白介素、壞死因子、組織胺及5-羥色胺等,使血管通透性增加,組織炎性滲出,藥物外滲導致靜脈炎,由于紅細胞進入靜脈周圍,皮膚形成水腫,可觸及紫癜、紅斑、水皰、潰瘍,局部有紅、腫、熱、痛的炎性反應。(4)機械刺激性損傷。(5)藥物刺激。藥物濃度高,輸入速度快,超過了血管緩沖應激能力或在血管受損傷處堆積均可使血管內膜受刺激導致靜脈炎。(6)操作不當如在同一靜脈反復穿刺。
3.2 如意金黃散的組成 天花粉(上白)5kg,黃柏(色重者)、大黃、姜黃各2.5kg,白芷2.5kg,紫厚樸、陳皮、甘草、蒼術 、天南星各1kg。其中天花粉、天南星、蒼術具有清熱解毒、解淤、消腫之功效;大黃、黃柏對革蘭氏陰性、陽性菌均有抑制作用。紅外線能促進創(chuàng)面表皮的生長,使創(chuàng)面血運良好,加速創(chuàng)面愈合,具有活血解毒、去腐生肌作用,可減輕軟組織腫脹和局部疼痛。還具有促進外周血液循環(huán),促進毒素排泄及抗菌作用。二者合用療效增加。
3.3 傳統(tǒng)方法 應用50%硫酸鎂外敷,它經皮膚吸收至皮下后直接松弛平滑肌,解除血管痙攣,擴張毛細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從而緩解局部炎癥反應,恢復正常功能。
本文結果顯示,應用金黃散聯(lián)合紅外線理療治療靜脈炎在疼痛緩解時間、局部炎癥消退時間均優(yōu)于50%硫酸鎂(P<0.01),且價格低廉、使用方便、無痛苦、療效好,臨床可推廣使用。
[1] 崔炎.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4,334.
[2] 王君芳,姚慧君,董紅梅.兩種方法預防化療性靜脈炎的療效觀察〔J〕.護理與康復,2006,5(1):8.
[3] 楊春,鄧有芳,張娟.靜脈化療血管評估表的設計與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9):798-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