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婷
劉曉婷,畢業(yè)于天津師范大學中文系,教育碩士,現(xiàn)任天津市實驗中學語文學科組組長,兼任天津市中學語文研究會常務理事;曾獲得全國優(yōu)秀語文教師、天津市“十佳”教師等多項榮譽稱號。
教學是有規(guī)律的,教學規(guī)律是人們對教學工作的科學認識,把握教學規(guī)律的目的在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而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探索和發(fā)現(xiàn)教學的規(guī)律應是每一位教學工作者的責任。正如一位校長所說,“教學本身也好,教學管理也罷,我們都必須拒絕那種脫離實際的、浮躁的‘炒作法’,而應該切切實實抓教學,倡導一種符合教學規(guī)律的‘本真教育’”。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到底有哪些?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可謂見仁見智。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我不斷總結提煉,認為至少有如下三點是可以提升為規(guī)律性的,即語文教學要善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語文教學要有自身獨特的方法,語文教學就是要教學生做人,這其中,教學生做人是最為根本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意境之美,因此,我在教學中非常注重創(chuàng)設營造適切的意境,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并陶醉其中,漸漸使他們產(chǎn)生對語文的熱愛之情。我總是牽著學生的目光,和他們一起領略流風麗日、煙雨畫橋;明月清風,我和學生會在“楊柳岸、曉風殘月”之夜去體味古人的那份離愁,我們也會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之時去嘗受那份“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閑適;山高水流,我們會為橫絕峨眉之巔的險峰所驚嘆,也會為天上而來的黃河之水所震撼;春至秋來,我們會盎然于桃花流水的春意,也會悲嘆于無邊落木的秋色。無論是把酒臨風還是舉杯邀月,無論是流觴吟誦還是橫槊賦詩,這種意境之美,讓學生生情,讓學生感
動。
語文教學有自身的方法,當這些方法能夠在每一位教師身上得到切實有效的應用,它的獨特性便得到了彰顯。十年為師,使我開始有了求法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我逐漸能夠與學生對話交流,積淀語感,感悟情思,尋求方法——文之法、學之法、教之法,我深知,教學只有適得其法才能真正讓學生學有所得,而能將其“三法”融為一身的良方便是我的批注評點式教學方法。它不是重走古人的老路,而是一種更為開放、更能展現(xiàn)個性的閱讀方式。學生不僅可以把林林總總的閱讀所得、所感、所疑寫在書眉頁側,而且可以采用任何一種自己喜歡的、能夠恰當詮釋感受體驗的方式來評價文章。學生可以就欣賞的內(nèi)容來進行仿寫,不贊同之處進行改寫等。批注評點,能夠讓學生少有迂回,直接與文本對話,能夠讓學生用些切中肯綮的詞語或短句,記錄自身感受,充分體現(xiàn)學生個性化閱讀和別樣的情懷,把讀、寫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
針對以往作文批改繁重而雷同,作文講評程式而泛泛,學生反饋蒼白而低效的作文教學現(xiàn)狀,我大膽實踐了作文專題講評的教學方法。在批閱學生作文后,我抓住學生的某一主要問題或突出的普遍性問題,就其問題的表征、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結合學生的習作和有關寫作知識,進行深入研究的講評。我把每次講評時所需例文都打印出來,制成講義發(fā)給學生,少則五篇多則十幾篇。這樣不僅便于課上全體學生進行講評、修改,而且能使學生課下回味、長期保留。為了讓學生在作文講評時不盲從,我提出了“三講”、“二點”、“一步”的講評方法,即,三講:每篇選文都要結合所設專題,按照作者談、學生講評、教師講評三個層次來進行;二點:找優(yōu)點,又找缺點,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一方面有意識地教給學生學會放大優(yōu)點,學會發(fā)現(xiàn)美,既鼓勵別人,又鞭策自己,另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學生學會敢于批評、在批評中明辨事理的品性;一步:希望每一個學生通過作文講評,對比自己的文章,審視自我,認真修改,使自己的作文水平在甄別中更進一步。經(jīng)過多年的實踐與研究,我漸進提出了具體的操作過程及策略:明確專題,變無序為有序;分析問題,變單向評價為多向評價;探究方法,變單一講評為評、導結合;課堂實踐,變只評不改為評、改結合;課后延伸,變無動于衷為“有”動于衷。
1.今日為師,深覺教思想比教知識更重要。
“學語文就是學做人”,這是在我的語文課上出現(xiàn)頻率最多的一句話。在教學中,我越來越感到,語文教學除了傳授嚴謹?shù)幕A知識、培養(yǎng)學生扎實的語言運用能力外,更應讓學生具備審美的眼光,得到情感的陶冶,享受思想的樂趣。平日告知學生,要做思想的勤奮者,積累思想比積累文字更為重要。于是,在學生的隨筆中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段文字:“生命雖然短暫,但人的思想?yún)s是無限的,它始于瞬間頭腦的靈動,終于宇宙的邊緣,肉體只是思想的簡單載體,思想終究會脫去枷鎖,朝向自由的天際延伸。肉體雖亡,但思想將永存?!眲③脑凇段男牡颀垺分姓f道“思理之妙,神與物游”,中國古代也有“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佳言,這些都是在宣告思想的力量。所以,語文教學應該讓每一個學生敞開心扉,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應該成為學生人生中的一段愉悅的精神之旅;應該讓學生的思考能力得以提高,讓理想與現(xiàn)實互相促進,讓情感與思想圓滿共融。我想,這便是語文教學的更高境界。
2.學做人,來自文以載道的文本。
作為“人學”的文學,值得我們品讀一生。每每遇到文本中感動的文字,深刻的語言,或是學生的某一句精彩發(fā)言,我都會情不自禁地開拓出去,讓學生和我一起思考。庖丁在解牛后,為什么莊子又要寫上一筆“善刀而藏之”?因為“依理、謹行、藏鋒”缺一不可,做人要心理上警覺,行為上收斂。在作文“感恩”話題的討論中,讓我震驚不已,學生竟能說出“感恩是人性‘善’的挖掘與回歸”,竟能認識到“感恩是需要一個由‘有為’到‘無為’的過程”。在共同的思考與啟發(fā)中,我和學生一起披沙揀金,在原本紛繁平淡的教學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教學的深度;我們一起去偽存真,在一節(jié)節(jié)習以為常的語文課中獲得的不僅是真知,還有更多的真理。
3.學做人,來自對生活的感悟。
語文教學在于“學”,而不僅僅是“教”,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他們的終身學習而奠基,是語文教育追求的目標。為此,在起始課上,我首先給學生確立了一個很樸素的語文學習目標——語出不俗,提筆不怵。課堂教學自然是主渠道,但要想達到這個目標,更多的需要課下的訓練。于是,我便想到了個性化的作業(yè),學生每人只需準備一個本子,可以記錄課上筆記,可以闡發(fā)個人解讀,可以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可以書寫心靈獨白,可以摘抄名篇佳句,可以鑒賞詩詞歌賦,形式不論,內(nèi)容不限,但每天不少于150個字,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觸摸生活,感受生活,詩意生活。在學習完《歸去來兮辭》,有的學生隨之和了一首七言律詩,發(fā)出了“只嘆萬物之得時,感吾韶華難再留”的感慨。在課堂的拓展訓練中,我曾讓學生擷取秋天中的某個事物,寫一段景、情、理兼?zhèn)涞奈淖郑瑢W生沒有寫落葉,沒有寫悲涼,而是從堆積著落葉的小路出發(fā),慢慢行走,在滿地斷枝黃泥的小路上所留下的深深淺淺的腳印中得到了人生感悟,視角獨特,筆法清新,積極樂觀而不落窠臼。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在追求實效的社會氛圍中,教師就應引領學生在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情景里學習語文,應用語文,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把握語文知識、提升語文能力是其生存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能夠在生活中詩意地棲居,應是語文教育的更高追求。我相信,只有教師大膽地釋放個性,才能培養(yǎng)出有個性的學生;只有教師善于開啟學生的心智,學生才會與文字里的山水一道呼吸,與言語間的脈搏一起跳動。讓個性騰飛,任創(chuàng)意揮灑,厚積薄發(fā),方可使語文教育之花散發(fā)出最誘人的芬芳。
4.學做人,來自教師在“傳道、授業(yè)、解惑”中的言傳身教。
在我從教十四年的發(fā)展道路上,自己總在不斷地回望、反思,自己的特長是什么?自己為什么對教學樂此不疲?細細想來,我把視角慢慢地聚焦到了寫作上。我從小就喜歡看書、寫作文,雖不能登大雅之堂,但至少也能孤芳自賞。登上講臺后,自認為做語文教師就應能寫會說,于是總想用文字去感染學生。在做班主任工作期間,將班里學生的名字串成美文供他們欣賞,和學生每天做筆談交流感情,為學生寫散文式的激勵評語等。有時寫著寫著,自己就會為之感傷、為之流淚、為之竊喜。多年來,我致力于作文教學,想用學生的進步成就自己的幸福。我經(jīng)常為上好一節(jié)作文課而深思熟慮,為欣賞到學生的佳作而興奮不已,為不能給學生提供最佳的寫作思路而沮喪萎靡,為學生編寫文集而徹夜不眠。我相信,當學生看到我癡迷于語文教學時,他們一定會從中領悟到深刻的人生道理。
曾記得一位教育家這樣說過:“三流的教師是教知識,二流的教師是教方法,一流的教師是教思想。”從三流教師向一流教師邁進,是一位教師成長的過程。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我始終在探索、在遵循、在創(chuàng)新,汲生活之水,讀無字之書,悟文學之韻,得做人之道。我會把它作為自己的教學信條,不斷探索語文教學的奧妙所在,并踐行到我的教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