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重要方式。這種學習方式要求學生主動思考、積極發(fā)問,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比傳統學習方式有更大的優(yōu)勢。本文從研究性學習的概念、意義和如何應用等方面出發(fā),提出了有效的研究性學習策略,并進行了深刻的教育反思。
關鍵詞: 研究性學習 高等教育 應用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y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fā)展,逐步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體系,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了大批高級專業(yè)人才,在國家建設、科技創(chuàng)新和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三項基本職能包括:培養(yǎng)專門人才、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歸根到底,高等教育是一項培養(yǎng)專門高級人才的社會活動。高等教育區(qū)別于基礎教育,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在高等教育的教學中,不僅要穩(wěn)固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yè)知識,更要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研究方法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1]
然而現階段,我國普通高校大學生往往過于拘泥于教師、書本所傳達的知識,不具備自我突破、自我創(chuàng)新和自我改革的能力,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也有很多。從學生方面來說:首先是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許多大學生在面對新的挑戰(zhàn)和困難的時候,沒有一種積極主動創(chuàng)造條件克服困難的意識,更多的抱怨耗費了他們的大部分精力,對于實際問題的解決卻毫無幫助;其次是缺乏創(chuàng)新毅力,創(chuàng)新的概念往往是一瞬間形成的,但是要把“天馬行空”的想法付諸實際卻需要長期堅持,因此,雖然許多大學生有了創(chuàng)新的意識,卻無法做到有始有終,往往半路夭折;最后是缺乏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也許是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學生漸漸失去了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不知道如何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散力、聯想能力等方面有所不足。從學校方面來說:首先是教學方式單一,如今我國大部分高等院校采取的都是灌輸式教學方式,這使得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其次是教學條件有限,不少院校沒有良好的硬件條件做支撐,學生許多新奇的想法無法順利地實施;最后是教學內容落后,不能做到順應時事,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阻礙了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就勢必要求我們告別以往的學習和教學模式,找尋一種新的模式來更好地為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做好鋪墊。
研究性學習的教育模式要求學生不能被動地接受知識,而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去,這種新的教育模式能夠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具備更多的探索能力和研究能力。從這個方面來說,如何在高等教育中有效應用研究性學習模式實現綜合性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1.研究性學習的概念
“研究性學習”,用英文表示是“Inquiry-Based Learning”或“Research-Based Learning”,即“基于探究的學習”或“基于調查的學習”。這兩種不同的表達形式卻有著相同的內涵:即強調讓學生通過不斷地研究問題,提出相應問題的解決模式,是一種學生主觀能動性被喚起,自主參與學習、獲得知識的學習方式。[2]
2.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征
2.1問題性。
讓學生產生問題意識,提出問題,尤其是提出對學生本人而言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是研究性學習的關鍵。有人曾經說過:學習知識,從本質上說就是學習解決由別人提出并已經有了現成答案的問題,這也許是對傳統的學習模式的真實反映,但對研究性學習而言,這句話應該修改成:學習知識應該學會自己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這是研究性學習的主線。
2.2體驗性。
研究性學習不但重視學習過程中的理性認識,比如思維的培養(yǎng)、規(guī)律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等,而且十分重視感性認識,也就是對學習的體驗。這是因為學習體驗可以彌補知識轉化為能力的缺口,更重要的是“創(chuàng)造”不僅是一種行為、能力和方法,而且是一種意識、態(tài)度和觀念。有創(chuàng)造的意識,才有創(chuàng)造的實踐。[3]
2.3過程性。
研究性學習集中注意的是人們怎樣做知識這一過程,而不是人們已經做成的知識本身。學習是學生自己參與、卷入和經歷分析與認識的過程,只有這樣,學生才有可能自始至終處于積極狀態(tài),有自由活動的機會,有自主探究的可能,有進行創(chuàng)造的欲望。
2.4開放性。
研究性學習一般要圍繞一個課題展開,不僅這個課題的問題是開放的,而且學生解決課題的過程也是開放的。一方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廣泛地與他人合作,交流與共享,體現出學習不僅僅是個體性行為,還是一種團隊合作的社會性行為。另一方面,在學習活動期間會遇到很多不可預測的瞬間,教室里實際所發(fā)生的一切不可能完全都由教師所預設,學生在思維和行動上常常迸發(fā)出令教師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
2.5實踐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活動是學生與情境主動作用的過程。學生在自己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在問題提出的方式、問題解決的策略等方面都表現出主動性,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承擔著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
3.研究性學習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
3.1巧設研究課題,學生自主探究。
問題是研究的心臟,基礎知識、創(chuàng)新思維都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沒有問題就沒有思維。課題的研究是從問題開始的,一個好的問題是成功的課題的第一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將學生引入研究性學習的第一步。教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要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欲望,善于引導學生學會質疑,逐漸養(yǎng)成勇于探索的好習慣。[4]
有了好的研究問題,接下來就要求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來自主探究、分析問題,這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重要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盡量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自由、民主的氛圍。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聯想、分析、歸納、類比、重復等方法,深入研究課題,逐步建立創(chuàng)新思維體系。
3.2密切合作,交流互動。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合作”是研究性學習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在如今科技飛速發(fā)展、信息渠道極速拓展的時代,僅僅依靠個人的“單打獨斗”已經很難在社會上生存了。因此,在高校的教學中也要時時體現出“合作”精神,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合作氛圍,以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更好地適應社會。
這里的合作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師生之間的合作,另一方面則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師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可以進一步促進師生間的信息交換,密切師生間的關系。正所謂“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在研究性學習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而且要注意發(fā)揮集體的優(yōu)勢,只有大家學會團隊作業(yè),學習和探究的過程才顯得更加充實有趣。學生之間的合作可彌補教師一個人不能面向每個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它對知識結構建構、能力拓展和團隊意識養(yǎng)成等方面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
3.3教師對學生進行過程和結果性評價。
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根據各研究團隊最后呈現的作業(yè)打分,該成績作為該團隊每個成員的平時成績,在最后的考評中平時成績占一定的比例,具體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而定。[5]
在以往的教學評價中,學生的平時成績僅是學生的出勤情況和期中考試成績的簡單結合,且與期末考試的成績關系不大,而現在學生的個人成績不僅與自己的研究程度相關,而且與整個團隊的協作研究有關,這將使得他們更加重視對課后研究課題的討論和復習,并且在合作中相互協作,一同完成任務。
4.結語
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如今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yè)已經進入了一個飛速發(fā)展的時期,要適應現代社會對高級專門人才的需要,我們勢必要將面向傳統的“適應性學習”轉變?yōu)槊嫦蛭磥淼摹皠?chuàng)造性學習”。人們不僅需要基本的語言和邏輯能力,更需要發(fā)達的思維技能,這就要求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形式。學習者必須更加積極活躍地參與學習和合作,而不只是關注最終的考評結果。在高等教育中,我們必須以能力教育為主導,素質教育為基礎,知識教育為條件。如今的高校教師必須與時俱進,認清時代發(fā)展的方向,不斷適應社會需要,從而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職業(yè)技能和素質,為社會培養(yǎng)出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升.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賀俊燕.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探索——以高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為例[J].現代教育科學,2010,(5).
[3]霍益萍,張人紅.我們對研究性學習的理解[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1,(13).
[4]毛新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材·教法,1999,(9).
[5]譚建偉,曹華林.研究性學習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設計與實施[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2,28(02).
[6]鐘啟泉.現代教學論發(fā)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8.
[7]白淑英.研究型大學本科生教學模式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