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百周年紀念日。這是一個值得所有中國人紀念的日子。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進入20世紀后發(fā)生的一次偉大的革命,是20世紀中國第一個最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是秦朝以來中國歷史最偉大的一次歷史性轉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一直十分重視辛亥革命的紀念。除了1951年和1971年因為特殊原因沒有舉行隆重紀念,每逢辛亥革命整十年紀念日,黨和國家都要以最高規(guī)格舉行紀念活動。如此高的規(guī)格,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和中國共產黨的生日可以媲美。這說明,辛亥革命具有其他革命所不具備的偉大歷史意義。
推翻皇帝制度,是歷史的巨大進步。辛亥革命的最大意義在于,用武裝起義的方式掀翻了皇帝的寶座,動搖了中國人對于封建專制—皇權統(tǒng)治的崇拜。中國歷史上扳倒皇帝的例子有很多,但每次扳倒后,又有新的皇帝登上那個寶座。近代中國也是如此。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雖然號稱要建立新天新地新世界,但終究免不了登皇位;戊戌變法,雖然嘗試多項改良,但目的不是要反皇帝。辛亥革命則不同,其目的不是擁立新皇帝,而是推倒任何皇帝。皇帝被掀倒了,皇帝寶座被廢除了,人民接受了與中國傳統(tǒng)政治完全不同的共和立憲觀念,成立了共和國,即中華民國。從此以后,中國形成了一個新的觀念: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頃刻覆滅,便是天下共擊之的例子。政治鼎革,帶來了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一系列變化,帶來了對外關系的一系列變化,影響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
以共和制代替帝制,是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從制度變革和社會轉型的角度說,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以共和制代替帝制,是中國歷史了不起的轉折和成就。陳勝在秦末農民起義時說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過是說,你可以稱王稱帝,我為什么不可以稱王稱帝。辛亥革命開創(chuàng)的局面則大為不同,這個新局面是:中國人從此拋棄對皇帝的尊崇,不管這個皇帝姓愛新覺羅還是姓袁。無疑,這是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甫成立,各種政黨組織、群眾團體公開成立,紛紛表達各個不同利益集團對時局的意見。這也是辛亥革命帶來的思想解放。因為在封建時代,中國政治一向反對結黨,結黨就是營私,“黨人”往往是政敵攻擊對方的有力話柄。結黨就是對皇帝的不忠。不能結黨是封建時代的特征。否定封建皇帝,自然就要肯定結黨的正當性。在時代的碰撞、打磨中,有兩個政黨逐漸成為大眾關注的重心。一個是1921年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后正式成立的中國共產黨,另一個是1924年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并加以改組后的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的聯(lián)合與斗爭,成為此后半個世紀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基本內容。
武昌首義后,湖北軍政府成立,隨即發(fā)布文告,宣布“永久建立共和政體,與世界列強并峙于太平洋之上,而共享萬國和平之?!?。不久頒布的《中華民國鄂州約法》以西方資產階級三權分立原則,構建近代中國第一個民主共和制政權。南京臨時政府制定并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貫徹了主權在民、三權分立等近代西方資產階級共和憲法的基本原則,具有鮮明的資產階級民主色彩。與清末新政時期清政府頒布的具有君權憲法性質的《欽定憲法大綱》相比,《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具有鮮明的民權憲法性質,人民的民主權利得到了較為充分的肯定;與《中華民國鄂州約法》相比,《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更具有全國性意義,內容也更加系統(tǒng)完備。前者只是一個具有憲法性質的地區(qū)性民主立法。因此,在中國憲政史上,《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重大意義不言而喻。也許有人會說袁世凱和北洋政府破壞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但不可否認的是法治觀念已經為民眾接受。共和國的執(zhí)政者只能在憲法的范圍內活動,這是辛亥革命留給后人的最大遺產。
辛亥革命是以民族革命為起點的革命,“五族共和”思想和中華民族概念為此后中國的民族平等提供了思想基礎。從民族革命角度說,反清是推翻以滿族作為統(tǒng)治階級的少數(shù)民族對占人口大多數(shù)的漢族等民族的統(tǒng)治。滿族統(tǒng)治中國,不是以滿族中的地主階級作為統(tǒng)治階級,而是以整個民族作為統(tǒng)治階級。因此,反清是要反掉滿族作為統(tǒng)治階級的特權。這種統(tǒng)治特權反映在民族關系上,就是民族不平等。因此,孫中山先生說,民族主義是要掃除民族的不平等。當然,這個“民族不平等”也包括后來他所說的列強對中華民族的不平等。由于辛亥革命的成功,1912年以后滿族與漢族、其他民族在政治上的不平等被取消了。這是辛亥革命對中國歷史的貢獻。孫中山先生在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時宣布:“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tǒng)一?!边@就是“五族共和”的主張?!拔遄骞埠汀笔且匀∠褡宀黄降葹橄葲Q條件的,要求五族平等。
隨著“五族共和”主張的提出,中華民族概念也具有了新的內涵,具備了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的特點。用中華民族概括中國境內各民族的總和,最為恰當,沒有厚此薄彼之嫌。使用這個稱呼,為中國各民族消除大漢族主義、地方民族主義,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提供了豐厚的理論基礎。中華民國成立以來,中華民族這個稱呼就為全國各民族人民接受。民族平等和中華民族,是辛亥革命留給現(xiàn)代中國人的珍貴遺產。
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自稱人民公仆,確認了人民本位。這對于中國階級社會以來的官場政治,不啻是一次大革命。1911年12月29日,孫中山先生為感謝各省代表選舉他為臨時大總統(tǒng),在致各省都督電中稱:“今日代表選舉,乃認文為公仆。”把大總統(tǒng)等同于人民的仆人,體現(xiàn)了人民至上的革命精神。他曾以大總統(tǒng)名義發(fā)布通令,要求所有政府官員“皆系為民服務,官規(guī)具在,莫不負應盡之責任,而無特別之利益。”他說:“國中之百官,上而總統(tǒng),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p>
在實際生活中,孫中山先生以身作則,廉潔自持,始終保持國民公仆形象。這是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留給后人的珍貴政治和精神遺產。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以后,一直強調各級黨政干部是人民公仆,清廉為政。今天一些人以官員自居,不以人民為本位,為政失廉,貪污腐敗,不僅玷污了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和為共產主義奮斗的理想信念,也是對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公仆精神的背離。
辛亥革命時期的革命黨人為革命奮不顧身、視死如歸的愛國主義精神,永遠值得后人學習。鑒湖女俠秋瑾被捕后,面對死亡毫無懼色,體現(xiàn)了“他年成敗利鈍不計較,但恃鐵血主義報祖國”的愛國情懷。黃花崗起義中犧牲的烈士林覺民、方聲洞,在參加起義前寫給妻子和父親的信,體現(xiàn)了一個革命者既愛親人又愛祖國的情懷。為了挽救祖國,他們拋妻別子。武漢革命黨人詹大悲在他主持的《大江報》上刊出《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的時評,號召“愛國之志士”、“救國之健兒”起來革命。被官府逮捕刑訊,詹大悲抗議審判官:“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我一片愛國熱忱,反因之得咎!”武昌起義前夕,彭楚藩、劉復基、楊宏勝三烈士壯烈赴死,革命意志極其壯烈。彭楚藩本是憲兵,受刑訊時大聲斥責湖廣總督瑞澂,歷數(shù)“亡國滅種之禍,迫于眉睫,革命救國之大義,自己懷抱犧牲之志愿,慷慨激昂”。
辛亥革命為近代中國的歷史性進步打開了閘門。近代中國的政治進步與覺醒,是辛亥革命開啟的。毫不夸張地說,辛亥革命為20世紀中國的歷史性進步打開了閘門、拉開了序幕。辛亥革命雖然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高峰,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不否定皇帝專制,就難有辛亥革命后的大幅進步,就難以發(fā)生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就難有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出現(xiàn),就不可能有抵御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并最后取得勝利的結局,就不會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就不會有現(xiàn)代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即使反帝不徹底、未能成功解決農民問題等失敗教訓,也對后來的革命者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啟示。讓他們思考,要完成全面的社會革命,怎樣做才會更好。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展開,都與此有著或明或暗的關聯(lián)。
辛亥革命的歷史,是海峽兩岸中國人共同的歷史記憶,是香港、澳門和所有海外華僑華人共同的歷史記憶。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是辛亥革命歷史遺產的繼承人。正確闡釋辛亥革命歷史,是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堅持反“臺獨”,堅持一個中國和“九二共識”的重要思想基礎。華僑是革命之母,華僑給予辛亥革命以人力、財力的巨大支持。香港和澳門是當年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出發(fā)地,港澳人民給孫中山先生以巨大支持。
孫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時期提出的振興中華的號召,關于中國現(xiàn)代化的追求,關于中國應該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理想,給后人留下了重要的思想資源。孫中山先生在失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tǒng)職位后,精心設計了中國現(xiàn)代化的藍圖。他提出中國應追上世界的發(fā)展,應該“駕乎歐美之上”;并諄諄告誡中國應該統(tǒng)一。這些都成為中國人的奮斗目標。毛澤東同志在1964年寫道:“中國大革命家,我們的先輩孫中山先生,在本世紀初期就說過,中國將要出現(xiàn)一個大躍進。他的這種預見,必將在幾十年的時間內實現(xiàn)。”今天,孫中山先生的理想和毛澤東同志的預言,都已經實現(xiàn)或基本實現(xiàn)。我們正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向著振興中華民族復興的目標堅定前行。
總而言之,辛亥革命以后的歷史發(fā)展證明:近代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救不了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歷史同樣已經證明,這一選擇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fā)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今天中國的繁榮昌盛、中華民族的復興偉業(yè)以及中國的國際地位,都是這一選擇的必然結果。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yè)最堅定的支持者、最親密的合作者和最忠實的繼承者。
(作者: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北京文史館館員)
責任編輯:葉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