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自幼好學(xué)。有一天,杜甫又纏著姑母講故事。姑母說:“咱們杜家出過許多名人,晉朝著名大將杜預(yù)就是咱們的第十三代遠(yuǎn)祖。他打仗有勇有謀,為朝廷立過大功。百姓們還編歌謠稱贊過他呢!”
“真了不起!”杜甫蹺起大拇指稱贊道。
“你爺爺(杜審言)是個有名的詩人,他寫的詩,受到過皇上的獎賞,人們都夸他是個才子?!?/p>
這些故事都給了杜甫很大鼓舞。杜甫刻苦讀書,好學(xué)苦練,七歲的時候,寫出了自己的第一首詩《詠鳳凰》。有一天,杜甫把自己寫的一篇文章拿給父親看,正巧有兩位客人來訪,他們也很有興致地看了起來。
“如此佳作,就像出自班固、揚雄(二人都是漢朝著名的文學(xué)家)的手筆呀!”客人們看完后如是說。但令人遺憾的是這首詩后來失傳了。
從這以后,這兩位客人經(jīng)常向人們夸獎杜甫,還帶他到精通音律的人家做客,聽當(dāng)時著名的宮廷樂師李龜年的絕妙音樂。這對杜甫的影響很大。杜甫一生寫詩都十分講究技巧,反復(fù)推敲,“語不驚人死不休”,就像他在《壯游》一詩中說自己:“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p>
杜甫的努力換來了很高的成就,“三吏”“三別”是杜甫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杰作。這些作品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huán)境下的縣吏、關(guān)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zāi)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施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zhàn)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復(fù)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本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