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璐 楊曉莉
模糊語言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黃文璐1楊曉莉2
1.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學院;2.安徽水利水電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模糊性是語言的一種本質(zhì)屬性。模糊語言現(xiàn)象在英語教學中大量出現(xiàn),研究模糊語言可以深刻認識語言的本質(zhì),有利于英語教學活動的展開。該文擬在分析模糊語言理論的基礎(chǔ)上,著重探討其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模糊語言 英語教學 交際能力
20世紀6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拉科夫?qū)⒛:碚撘氲秸Z言學的研究中,開辟了語言學新的研究領(lǐng)域,極大推動了模糊語言學的發(fā)展。在我國,伍鐵平教授于1979年發(fā)表了《模糊語言初探》,引起了眾多學者的關(guān)注,大家紛紛從多角度多層次對模糊語言進行分析研究,時至今日,模糊語言學已經(jīng)成為語言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模糊是語言的一個重要特征,運用模糊語言理論可以更好更深刻地解釋很多語言現(xiàn)象,從而為我們提供了一條研究語言的新途徑。深入研究模糊語言理論,無論是對指導外語教學實踐還是培養(yǎng)師生交際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模糊性,就是指人們認識中關(guān)于對象類屬邊界和性態(tài)的不確定性。傳統(tǒng)觀念要求語言表達要盡可能做到清晰準確,但在實際生活中,很多現(xiàn)象無法找到對應的精確語言,只能選用相對模糊的語言進行描述,而從實際使用效果來看,運用模糊語言反而更能準確表達。
康德曾經(jīng)說過:“模糊觀念比清晰觀念更有表現(xiàn)力,在現(xiàn)實生活中,常常是根本無法用準確語言表達所想的東西” 事物從一個狀態(tài)到另一個狀態(tài)往往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期間很難劃出一個明確的界限,反映在語言中就不可避免要運用到模糊語言。例如,我們可以用“high”來描述一個人的身高,但是對于一個人的身高究竟達到多少高度才能用“high”來描述,我們卻難以給出準確結(jié)論。語言的模糊性不同于語言的歧義性和含混性,其最大特點是缺乏明確的外延,具有亦此亦彼的性質(zhì),因而是不能用語境加以消除的。
模糊語言表面上模糊,但實際上卻體現(xiàn)了語言的嚴謹性和客觀性。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由于說話者無法找到精確語言符號去描述所指對象,或者無法確定信息的肯定性,借助模糊語言可以更好表達自己的意思。模糊語言的另一個積極語用價值是使語言表達更加含蓄,委婉禮貌。日常生活中,有些言語難免侵犯對方的隱私和自由,傷害到對方的面子。模糊語言就好比是潤滑劑,能夠相對減少與他人的抵觸,緩和緊張氣氛。合理使用模糊語言可以幫助減少摩擦,順利交際。例如May I know if you are married?在英語中詢問他人的年齡,婚姻狀況等是對別人隱私的冒犯,而使用may表明說話者知道自己不應該詢問這個問題,相對來說較委婉,回答與否由對方?jīng)Q定,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社會約規(guī),有利于雙方交流。此外,生活中很多情況使用“the best”“the worst”顯得太過于絕對,缺乏說服力。合理使用模糊語言可以使表達更加謙遜,謹慎。例如:It is now generally agreed that the amount of carbon dioxide in the atmosphere will double. 句中使用“generally”弱化了語言的絕對性,給出一個模糊的界限,使句子的論述更加嚴謹可信。
教學是一門藝術(shù),只有師生之間形成良性互動才能更有效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同樣要講究技巧和策略。合理使用模糊語言一方面可以使語言更加含蓄得體,另一方面還可以避免或掩飾一些刺激性話語。尤其是在幫助學生改正錯誤的時候,這一點顯得尤其重要。從人本主義角度而言,只有在滿足一個人的尊嚴,顧及其顏面,雙方交流才能有效進行。教師采用模糊語言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可以維護學生的尊嚴,拉近雙方的距離;而作為學生而言,應該了解教師的模糊用語策略,學會用模糊語言及時反饋自己的信息,這樣的教學活動更加積極有效。
模糊是語言的一種本質(zhì)屬性,無論是在語言的學習還是在應用中模糊現(xiàn)象俯拾皆是。從教學法的角度看,各種流派各成一家又相互聯(lián)系共同發(fā)展,在教學活動中很難將其整合優(yōu)化,但借助于模糊集合論,這一問題便不難解決。從模糊的角度分析外語教學法不同流派的個性、共性以及彼此之間的模糊度,才能揚長避短,整合優(yōu)化,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從教學的具體內(nèi)容看,教師在詮釋詞語、句子、語法等過程中,從語義學的角度正確講述區(qū)別與差異是應當?shù)?、必要的,但無論是語法規(guī)則還是詞語解釋都存在著“例外”,想要在它們之間找到一條嚴格的、清晰的、精確的界限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這恰恰說明了語言中模糊現(xiàn)象的普遍存在。我們在教學中遇到這樣的語言現(xiàn)象必須要用模糊語言的觀點來加以指導,既重視語言規(guī)則的“準確性”,又兼顧其模糊性,才能避免絕對化和教條化;而作為學生而言有了模糊理論的指導才不至于生搬硬套語法規(guī)則。
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交際。交際能力是指一個人運用語言手段和非語言手段來達到某種特定交際目的的能力。研究和使用模糊語言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模糊性和精確性并不是矛盾的、絕對的,而是并存的、相對的。使用模糊語言不僅不影響人們的正常交際,反而能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此外由于模糊語言的不確定性,它又能增強語言表達的靈活性。有時,遇到不便直說的情形時,常常需要借助使用模糊語言,以便不把話說得太死,留下必要的回旋余地。例如,I’m afraid your bid is somewhat on the high side. 雖然要表達的意思是指責對方要價過高,但由于使用了“ I’m afraid”和“somewhat” 使語氣變得委婉客氣,不僅表達出自己的意愿還兼顧了對方的感受,為交易的成功創(chuàng)造了機會。模糊語言還可以幫助學生學會委婉含蓄、禮貌得體的語言表達。在交際中,特別是針對一些敏感性、刺激性的話題,使用模糊語言可以讓交流更加順暢。
由于人們個體認知的差異,再加上語言本身的模糊性,人們對語言的理解更是多種多樣。莎士比亞的經(jīng)典臺詞“To be, or not to be…”朱生豪先生的翻譯是“生存還是毀滅”,梁實秋先生卻理解為“死后存在,還是不存在”,而Martin Stephen給出的釋義是 “It is better to submit it and live, or fight and die?”各種解釋各不相同,但又都有道理。由此可見,在翻譯教學中對模糊語言的研究非常重要,不僅要借助語義學,語用學和語篇分析有時還要聯(lián)系語境來進行釋義。在翻譯實踐中,語言的模糊現(xiàn)象比比皆是,而英漢的模糊表達法也各不相同,比如“四” “八”和“four” “eight”有時意思就不能對等。在翻譯中應充分注意到語義的模糊性和譯文的模糊等值原理,深入分析原文,根據(jù)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靈活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這樣才能使翻譯更加準確得體。
模糊語言理論加深了我們對語言本質(zhì)的認識,將其運用到教學活動中不僅可以更好地安排教學活動,還可以解釋英語教學中的一些難點問題。一方面,學生可以深入剖析語言現(xiàn)象,更好地掌握語言知識;另一方面準確理解禮貌策略,學會利用語言的模糊性達到交際意圖,這對指導英語教學實踐、培養(yǎng)學生交際技巧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1] 伍鐵平. 模糊語言學[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 王宏. 模糊語言及其語用功能[J]. 外語教學,2003,24(2):9-12.
[3] 李超. 論模糊語言學與英語教學[J]. 山東外語教學,1999,(4):75-77.
[4] 林波. 從認知交際看語用模糊[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8):6-10.
[5] 張秀梅. 淺談英語委婉語[J]. 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19(1):54-55.
[6] 余富斌. 模糊語言與翻譯[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10):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