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蓮
【摘要】 輸液外滲是臨床較為多見的問題,一旦發(fā)生,如果不積極采取措施,很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在日常護理工作中,應重視原因的分析,努力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和處理。
【關(guān)鍵詞】 靜脈輸液; 外滲; 護理; 濕敷; 留置針
作者單位:465550 河南省新縣人民醫(yī)院
靜脈輸液過程中,藥物溶液滲出或漏出血管外,滲入周圍組織的過程稱為靜脈輸液外滲。靜脈輸液外滲是臨床護理工作中經(jīng)常遇到的問題,一旦發(fā)生,輕者會造成患者的不適,重者造成患者的痛苦,影響治療效果或耽誤病程,導致組織壞死或潰爛甚至于殘疾,在醫(yī)患關(guān)系緊張的地方可能還會引起醫(yī)療糾紛。因此,在護理工作中有效預防和處理輸液外滲,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但因造成輸液外滲的原因較復雜,所以,這一臨床現(xiàn)象不可避免。當然,只要進行深入的觀察和分析,還是能對絕大部分外滲的原因作出正確判斷的,可采取有效預防和處理措施,以最大限度的減少患者的痛苦,提高護理質(zhì)量。下面就談?wù)勎以谄綍r學習和工作中積累下來的臨床工作經(jīng)驗。
1 輸液外滲的原因
一般較為復雜,通常與護理人員的素質(zhì)、患者的身體狀況以及藥物有關(guān)。其中,護理人員的素質(zhì)是否全面對造成輸液外滲是主要原因。如護理人員的基本功不過硬,心里素質(zhì)不高,不能做到一針見血;血管的選擇不正確;對藥物的性能了解不透徹;針頭未妥善固定;護士工作責任心不強等。都有可能造成輸液外滲。
2 輸液外滲后的處理措施
2.1 小范圍的外滲
2.1.1 如果外滲藥物對組織刺激性較小的,視具體情況,可以熱敷,或用95%酒精濕敷,或用50%硫酸鎂濕敷,腫脹會很快消退。
2.1.2 如果輸入的藥物為血管活性藥,局部腫脹雖不明顯,但出現(xiàn)明顯疼痛、倉白的,必須立即更換注射部位,用50%硫酸鎂持續(xù)濕敷,癥狀會很快消退。
2.2 大范圍外滲
2.2.1 一般在藥液外滲2 h內(nèi),用50%硫酸鎂或95%酒精濕敷,局部0.1%利多卡因封閉,也可用馬鈴薯、生姜外敷。
2.2.2 在發(fā)生外滲后,除用上述方法外,同行們還有很多種外敷的方法值的嘗試,比如我們用京萬紅軟膏與硫酸鎂聯(lián)合治療輸液外滲[1],馬鈴薯與硫酸鎂聯(lián)合治療甘露醇外滲[2],都獲得了較好的效果。
2.3 化療藥物外滲 化療藥物外滲時,應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鹽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釋,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腫脹,疼痛或壞死。
3 輸液外滲的預防
3.1 提高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加強基本功訓練,力求一針見血。穿刺時避開關(guān)節(jié)。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針頭,彩用保護性約束。已發(fā)生外滲者,不在此處遠端再作穿刺,同一靜脈盡量避免反復穿刺。
3.2 選擇合適靜脈。首先,應避開有炎癥、硬結(jié)、瘢痕皮膚病的地方進針。其次,評估靜脈血管的彈性、粗細、及位置,選擇合適的針頭,有計劃的使用靜脈。一般由遠端到近端。盡量使用留置針,因留置針導管柔軟,不易損傷血管,輕微活動不易跑針外滲,而且,留置針一般可保留3~5 d,避免反復穿刺,相對而言,有利于保護血管。
3.3 掌握藥物的性能及使用注意事項,注意藥物的濃度和滴速。對高滲、高濃度、血管刺激性強的藥物及化療藥物,如甘露醇,氯化鉀等,應密切觀察,必須確保針頭在血管內(nèi)。
3.4 提高患者的自我防范意識,輸液前告訴患者輸液外滲后可能會導致的后果,交代注意事項,囑咐患者有疼痛、腫脹不適時即時告訴護理人員。
3.5 加強責任心,多行視,特別是重癥患者,巡視時要檢查輸液部位,輸注化療藥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組織壞死的藥物時,要進行床頭交接班。
3.6 正確拔針,輸液完畢,擰緊調(diào)速器,除去膠布,快速拔針,在針尖即將離開皮膚的瞬間,迅速用棉簽沿血管按壓穿刺點及稍上方,直至不出血為止,一般為3~5 min。切忌來回反復按壓,壓的力度要適中。正確拔針可避免血管損傷,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瘀血和再次輸液時發(fā)生滲漏。
參考文獻
[1] 陳蘭,鐘琴書,等.京萬紅軟膏外涂聯(lián)合硫酸鎂濕敷治療靜脈輸液外滲的療效研.河北醫(yī)學雜志,2009,2:87-88.
[2] 劉昌紅,曹乃美,等.馬鈴薯外敷與硫酸鎂濕濕敷治療甘露醇外滲的療效比較.護理研究雜志,2004,18(14):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