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滿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 主持與播音系,湖南 長沙 410100)
通識教育源于19世紀。當時,有不少歐美學者有感于現(xiàn)代大學的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于是提出通識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培養(yǎng)出完全、完整的人。到20世紀,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我國清華大學、武漢大學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推行通識教育,也取得了初步成效。近幾年,國內部分高職院校也緊跟其后,但成效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因為高職院校生源的文化綜合素質比本科院校低,學生在校時間較短,受高職院校培養(yǎng)“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影響,高職院校往往會更重視對學生專業(yè)知識的教育、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而在人文素質方面不夠重視,導致學生文化素質偏低,人文精神缺失。其實,高職院校生源質量低于本科院校并非說明不能進行通識教育?,F(xiàn)實告訴我們,實行通識教育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需要。一個國家不能創(chuàng)新就不會發(fā)展;一個民族不能創(chuàng)新,這個民族就沒有希望。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建設的人才,更需要培養(yǎng)勇于創(chuàng)新的品質和才干,樹立創(chuàng)新的學習理念,不斷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實行通識教育也是適應新的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需要。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職業(yè)變動日趨頻繁,崗位技術要求不斷提升,人際交流與合作更加密切。從目前人才市場情況來看,社會對人才規(guī)格的要求不僅局限于專業(yè)方面的技術要求,而且相當重視人才是否具有寬廣的知識面與和良好的團隊精神,以及交流合作和公關能力等,這必然對人才的培養(yǎng)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職院校一定要盡可能滿足社會對于人才規(guī)格的新要求,積極推行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學生必須在包括語言文學和藝術、歷史學、社會科學、哲學與心理學在內的四個領域各選修一定比例的學分,文科學生還應選修一定的自然科學??梢?,通識教育是以本國語言文學藝術的掌握為基礎的。作為一種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通識教育中的 “通”,并不是“通才”的“通”,即樣樣都精通,而是“貫通”的“通”,即不同學科的知識能夠相互融通,學習工作中遇到問題時,能夠以開闊的思維進行思考,不局限于一隅。能廣泛收集資料、交流合作,達到不同專業(yè)之間的溝通,這些都需要以大學語文作為基礎。中國人讀書歷來強調要從“字里行間”去仔細尋找句子的含義,“字里”就是字面的意義;“行間”即文字符號本身以外的意義,讀懂“行間”的意義是需要讀者進行聯(lián)想和推理的,讀者在這個過程中就能不知不覺地提高推理能力。傳播學也認為,人是通過學習和掌握語言成為社會人的,語言是我們認識世界,從中汲取價值和意義的主要根據(jù),同時也是我們的行動和思維的基本框架。教育部《大學語文教學大綱》也強調:“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fā)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可見,大學語文是高職通識教育的一門基礎性、工具性課程,大學語文的學習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從大量的資料中尋找有用信息、在大量的文字中進行歸納推理的能力。
不僅如此,學習大學語文,還可以進一步拓寬學習者的視野與思維空間,樹立積極健康的人文精神。例如,靜下心來讀讀《論語》,就會感到收獲良多,譬如“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壯之時,血氣方剛,戒之在斗;老之時,血氣既衰,戒之在得”。[1]余秋雨先生就曾經說過,他在美國的時候讀《論語》,感覺如同讀鄉(xiāng)下外祖父的來信。不僅如此,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精彩描寫,還為讀者提供了審美對象,閱讀這樣的作品,讀者可以獲得美感、愉悅和享受,既能陶情養(yǎng)性,也能提高鑒賞力和寫作水平。蔡元培先生曾經在《美學原理序》一文中說過:“我們試反躬自省,當讀畫吟詩,搜奇探幽之際,在心頭每每感到一種莫可名言的怡適。即此境界,平日那種是非利害的念頭,人我差別的執(zhí)著,都一概泯滅了,心中只有一片光明,一片天機。這樣我們還不怡性悅情么?人我之別、利害之念既已泯滅,我們還不能進德么?人人如此,家家如此,還不能治國平天下么?”[2]蔡先生的話雖是從美學的角度而言,但也恰到好處地揭示了語言文學對于提升人的思想境界的重要作用。
長期以來,高職院校由于過分強調專業(yè)知識的傳授,專業(yè)技能的掌握,忽視了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使學生視野受到了限制,理工科類學生缺乏必要的社會科學知識,文科類學生不了解自然科學日新月異的發(fā)展。更為可怕的是,過重的教育功利導向,使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yǎng)和扎實的基礎訓練受到了影響;過弱的文化陶冶,使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思想底蘊不夠。這種把二者割裂開的教育導致了人的片面發(fā)展,國外有的學者稱之為“單面人”,就是沒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單純技術性和功利性的動物。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必須把大學語文作為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使每一個學生都認真學習大學語文。通過大學語文課,使學生增加母語方面的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閱讀、理解、鑒賞和評價的能力,在更高的層次上提高學生語言文字表達、交流、溝通的能力,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充實學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人文修養(yǎng)。我們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人的權利和責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際關系的和諧與協(xié)調、人類共同發(fā)展的需要與追求,這些社會生活中的重大問題,應當成為大學生們經常關注的焦點,將這些思考同自己的專業(yè)聯(lián)系起來,有助于擴大視野,突破自己的專業(yè)限制,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總之,大學語文至少能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學生產生深刻的影響:一是有助于培養(yǎng)一專多能有才。在現(xiàn)代社會中,高職學院的學生一方面應有某種專長,另一方面又應具有多方面才智。日新月異的時代變化,使很多大學生走出校園后很可能是“所學非所用”,大學生面對陌生的工作崗位,只有利用通識教育所獲得的學習理念和才能重新定位,自我學習、自我提升,才不會被現(xiàn)實所拋棄。當代社會新的知識不斷涌現(xiàn),科技進步一日千里的發(fā)展勢頭也要求大學生具有觸類旁通的學習能力,這些都依賴于大學生能熟練地使用語言這個基礎工具。二是有助于突破思維定勢,獲得啟發(fā),利于創(chuàng)新。如果大學生老用一種思維方式,形成定勢,不時常更新觀念,就會對新事物存在距離。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想象、靈感、幻想等活動,對科技工作具有啟發(fā)與推動作用。學好本國母語,愛讀優(yōu)秀文學作品,對非中文專業(yè)的大學生,都能產生提高其專業(yè)學習效果的作用。凡爾納是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科幻小說家,他的《海底兩萬里》、《地心游記》享譽全世界,同時代許多科學家的發(fā)明就是受到他的啟發(fā)而發(fā)明出來的,所以他也多次應邀出席科學家的新聞發(fā)布會受到褒獎。三是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審美情趣,塑造完整的人格。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精彩描寫,為讀者提供了審美對象。閱讀這樣的作品,讀者可以獲得美感、愉悅和享受。既能陶情養(yǎng)性,塑造完整的人格,也能提高鑒賞力和寫作水平。對即將成為復雜腦力勞動者的高職院校學生來說,交替欣賞一些專業(yè)以外的高雅文學作品,往往還能從中消解疲勞,使疲憊的身心得到輕松、休息,感受到語言文學“潤物細無聲”的妙處。因此,大學語文應當迅速從被邊緣化的窘境中走出來,成為高職院校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
高職院校實行通識教育,既不是應試教育,也不是以培養(yǎng)研究型人才為目的的教育,而是首先要解除以上所說的“母語危機”,彌補高職高專學生都存在的語言缺陷。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精神文化,使閱讀成為伴隨其一生的良好習慣,從而培育健全的人格。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學應當加大改革力度,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沿襲多年的大學語文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教育教學的要求,教師必須結合通識教育的理念,根據(jù)高職院校的辦學目標,編寫符合高職學生特點的大學語文教材,改革教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和課后主動閱讀中外名著及各種有用書籍的積極性。在教學方式上采用以名著閱讀為主,以小班討論為輔的課程實施方式等。
[參考文獻]
[1] 朱熹注. 四書集注[M]. 長沙:岳麓書社,2000.
[2] 馬征. 蔡元培傳[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