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語言的基本特征
語言是有意義的符號系統(tǒng)。語言符號具有意指性,這是語言的內容方面。意指性是語言最重要的一個基本特性,也是包括語言在內的一切符號系統(tǒng)共有的基本特征。語言符號的系統(tǒng)性是語言的另一個基本特征。語言不是孤立的符號,而是具有特定的聚合和組合規(guī)則的符號,這是語言的形式方面。語言是有限成分的無限組合,是有限手段的無限生成。語言的意指性和系統(tǒng)性的統(tǒng)一,即語言的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構成了語言的意義。
二 意義理論
意義理論始終是語言哲學的中心問題,語言學家、哲學家和邏輯學家都從不同的角度探討“意義”。
1.觀念論。觀念論認為,語詞和語句的意義就是它們所代表的觀念。語言是表達思想的工具,思想是由人們意識中的一系列觀念組成的;觀念是個人私有的,為了使別人理解自己的觀念,人們必須使用彼此都能理解的、代表觀念的語詞。語詞和語句的意義就是與它們有固定聯(lián)系的觀念。任何一個有意義的詞所指示的不是事物,而是作為精神實體的觀念。“觀念”作為詞語的意義,其缺點是太空泛和難以捉摸,很難在它們與相應的詞語之間建立穩(wěn)固的、必然的聯(lián)系,從而使人們在理解和使用它們時可以有某種公共的標準。
2.指稱論。指稱論主張語詞的意義就是它們所指稱的客觀對象,語句的所指就是它們所具有的真值。羅素維特根斯坦是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而克里普克和普特南提出“因果指稱論”,強調指稱對于涵義的獨立性,從而更徹底地堅持了指稱論的原則。
3.使用論。后期的維特根斯坦認為:無論語詞還是語句,其功能都不在于指稱外部的對象和事實,而是在于編織在生活場景中起作用。學會一個表達式就是能用它來指揮、請求、描述、傳達,能聽懂一個表達式就是能服從、援助、尋找對象、理解事物。理解一個表達式就是理解它在各種語境中發(fā)揮何種作用,意義、命題都必須在其平凡的生活場景中得到理解。維氏認為“語詞的意義就是使用”,并在此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語言游戲說。
三 實踐唯物主義的語言觀
語言是一種有意義的符號系統(tǒng),而意義問題則是語言問題的核心。語言哲學面臨的困境,只有在實踐中求得擺脫。在馬克思主義看來,語言是一種實踐的、社會的意識。人類的整個語言現(xiàn)象和語言活動,都是奠定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之上的。
1 .實踐的二重性特征。實踐既是主體能動地變革客體的對象化活動,又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交往活動。對象性和交往性是同一實踐活動的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
馬克思把實踐解釋為主體性能動的對象性活動,人作為實踐的主體既是一種客觀實在的自然物,又是一種在實踐中自我生成的對象性存在物;人作為實踐的主體其本質力量的發(fā)揮必須以獨立于人的客觀自然界為對象和前提;人的對象化活動勢必產(chǎn)生客觀效力,創(chuàng)造出客觀對象與產(chǎn)品。
現(xiàn)實的人不啻是有意識的自然存在物,而且更是有意識的社會存在物。人所具有的這種類的、社會的本性決定了人們在從事改造自然、進行物質生產(chǎn)的活動中,不可能是在與他人決然隔離的狀態(tài)下孤身一人行動的,而總是在確定的社會形態(tài)、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發(fā)揮作用的,由之體現(xiàn)出的人類實踐活動的社會性則內蘊著實踐主體間的關系性與交往性。
2 .對象化實踐和交往實踐。根據(jù)實踐活動主要目的的不同,實踐分為兩大類型:對象化實踐和交往實踐。對象化實踐是以能動地變革外在對象為主要目的的實踐。而交往實踐,就是指以變革主體間的相互關系為主要目的的實踐。實踐是對象化活動和交往活動的統(tǒng)一。對象化實踐是以變革外在對象為主要目的的,但這個外在對象變革又往往是放到特定的交往關系中進行的,交往成為對象化活動的條件和手段,但不是目的。交往實踐與對象化實踐相對,并非指交往實踐沒有實踐對象。對象化實踐的典型形態(tài)是物質生產(chǎn)實踐活動,在馬克思主義者看來,物質生產(chǎn)實踐活動是交往實踐生成和發(fā)展的基點。
3. 語言——實踐的產(chǎn)物與媒介。人類語言與其社會實踐活動息息相關。一方面,語言作為人際交往不可或缺的中介,產(chǎn)生于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另一方面,語言既是思維的工具、歷史的表達、又是實踐的媒介。語言產(chǎn)生于實踐,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語言起源的基本觀點。人的生產(chǎn)實踐活動產(chǎn)生了人們借助于語言進行交往的需要,創(chuàng)造了語言交往的主、客觀條件,使語言符號的意指關系得以形成。離開了物質生產(chǎn)實踐活動,人際社會交往也就沒有基礎,對語言這種社會交往中介的需求也就無從產(chǎn)生。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自覺的、有目的的、有意識的非個體性活動。在參與實踐活動中,實踐的主體之間需要溝通思想、交流認識、協(xié)調行動,實踐活動產(chǎn)生的這種交往需要,只有依賴于語言這種交際工具才能有效的完成。語言產(chǎn)生所依賴的種種條件,都是通過人的勞動與各項生產(chǎn)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的。
總之,人類的語言產(chǎn)生于人的社會實踐、交往活動,也正是從人的實踐活動中,語言獲得了豐富深刻的內容;語言轉而又是為人的社會實踐和交往活動服務的,它也只有在人的實踐活動中才能發(fā)揮其獨特的功能與效用。實踐唯物主義的語言觀是一種實踐的語言觀,是“言”與“行”的辯證統(tǒng)一。
(作者單位:江西宜春學院外國語學院)
責任編輯:余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