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笔侵奶拼笤娙硕鸥Φ那Ч琶洌瑲v來被引用成教育孩子要多讀書的典范。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將萬卷書讀破了,下筆寫文章就如有神助。一般老師都會給孩子們做如是解釋?,F今很多人曲解了“破”的意思,片面從數量上做文章,諸如:看了幾本,看了幾遍,摘抄了多少之類,結果讓本來可以為學生服務的課外閱讀,越來越流于形式,陷入了深深的誤區(qū)之中。
一求速誤區(qū)
“求速”,是部分學生希望通過快速課外閱讀,提高語文能力的一條捷徑。而古人說,欲速則不達。如果一味地追求快速,一目十行,那真正落到孩子眼中、腦中的文字又有多少呢?我就曾經發(fā)現不少孩子預習后的課文還會有不認識的生字,讀得很不通順等情況,更別說理解內容了。要求學的課文尚且如此,囫圇吞棗式的課外閱讀更是難有成效。我們在閱讀一些快餐雜志,孩子小時候閱讀一些經典文句時可以不求甚解,但若是每一本書這樣看,肯定終將一無所獲。
二功利誤區(qū)
一些家長作文指導水平比較有限,于是就要求學生像讀“八股文”一樣,捧著《作文大全》之類的書籍如獲至寶,不管是與不是,硬是橫念倒背,朝夕揣摩,甚至只讓孩子讀作文書,不準看其他的所謂“雜書”。但現實情況卻是孩子這一類的文章也讀了不少,可是真正自己寫起作文來,眼前還是一片茫然。甚至在平時的作文訓練或考試中,有些學生竟將所謂的“范文”照搬或“移植”。這種課外閱讀,功利性太強,試圖直接“取長補短”,結果只能是邯鄲學步,作文越寫越別扭,越寫越空洞。
三摘抄誤區(qū)
為了使學生“滿腹經綸”, 許多教師要求學生養(yǎng)成摘錄的習慣,人手一本讀書筆記,在給學生布置摘錄任務時往往強調越多越好。好像摘錄得越多,學生的肚子里的“貨”就越多,寫作時便能“吐納自如,筆走如飛”了。事實上,如果學生在津津有味閱讀一本書時,還要分精力去注意文中的語法修辭,甚至邊看邊摘抄,那再好的書也會被看得支離破碎,無暇品味書本中的精髓。所以就出現許多學生為了完成任務匆忙地把囫圇理解的詞句抄下一大堆,甚至干脆買來《小學生詞匯語段手冊》之類的書大抄特抄。這樣的摘錄完全背離了閱讀、積累的目的,走入了追求“量”的誤區(qū)。
以上這些情況都表明,課外閱讀如果只是單純“貪多求速”,不但無益于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反而大大制約了他們的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其結果只能是得不償失,與當初的目標背道而馳。
在清代,仇兆鰲在《杜詩詳注》中對“讀書破萬卷”中的“破”字做了三種解釋,一曰“韋編三絕之意。蓋熟讀則卷易磨也”,即反復閱讀。二曰“識破萬卷之理”,即讀懂書中內容。三曰“胸羅萬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筆有神”,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以致用。這三說,集中反映了對“破”字的不同理解。概括起來就是:磨破、識破、突破。 蘇東坡有詩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有書不讀,束之高閣,書無異于廢紙;讀書囫圇吞棗,一覽而過,“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讀得再多又有何益?
鄭板橋曾說:“讀書破萬卷,胸中無適主?!彼哉f,囫圇吞棗是有可能將書翻破的,但絕不是“讀破”。作為老師,我們一定要摒棄功利性的讀書指導方法,不在乎孩子讀了多少本書,而在于了解他們真正潛心讀了多少,讀懂了多少,“讀破”了多少。教會孩子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一本書遠比一目十行讀十本書更有收獲,帶著自己的心去寫感受、批注遠比草率完成多少摘抄任務更有成效。讀書,多讀重要,模仿重要,但如果這一切都不是基于邊讀邊思,邊讀邊“破”的基礎上,那讀書就成了一紙空文。只有真正讀懂了,破解了內中深意,才可能讓書為自己所用,也就是“下筆如有神”了。
(作者單位: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小學)
責任編輯:余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