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觀光客逛臺北,導游一般不會帶你去看“西門紅樓”,因為那里主要是當地人日常活動的文化場所。
西門町一帶是臺北市最早形成的商圈,充斥著東洋和風。1896年,日本人在這里設立木造的簡易市場,繼而在現今的萬華區(qū)成都路上建造一座兩層高的紅磚八角形西式樓房和與其連接的十字形建筑,成為后來的西門市場,販售花卉、書刊、藥品、日本醬菜以及臺灣土產,包括雞鴨魚肉果菜等日常生活食材,年節(jié)時也經營布匹百貨,交易非常熱絡。當時出入西門市場的顧客以穿著和服的日本人為主,是老一輩臺北人記憶深刻之事。
一直到現在,西門町依然有全臺最集中的電影街與電影主題公園,附近的南北廣場經營各式小吃,中華商場帶來滾滾客流。在鬧市中逡巡,可看到許多半個世紀前就開設且充滿古早風味的日本料理店、咖啡館、冰店,成群聚集的年輕人在此追逐最潮的流行文化,街頭不時上演時尚藝術。歷經歲月滄桑磨礪的西門町,散發(fā)著新舊交雜的獨具魅力。
臺灣光復后,八角形西門紅樓改名為滬園劇場,添置戲臺與三百余座位,以表演京劇為主。上世紀50年代,劇場又改為書場,上演說書、相聲外加越劇等傳統(tǒng)藝術。到60年代,書場再度改名為紅樓電影院,開始播放本土產電影和《江山美人》等黃梅調,這里也成為西門町早期電影街的起始點之一。70年代初,西門町一帶大型影院數量急劇增加,因空間座位與聲光設備無法與新影院相比,紅樓電影院終于逐漸衰敗而遭人遺忘。
1990年,西門市場發(fā)生大火,沉寂了多年的西門紅樓幸未波及,但也因此引起文化團體關注。1997年,臺北市府將這座全臺灣保存最完整的老式市場建筑物列為三級歷史古跡,后委托給“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經營,經整修后重新以紅樓劇場之名啟用,但依舊門庭冷落。
2007年起,臺北市府為推動當地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由市文化基金會接手這里的管理,目的是以“西門紅樓”作為整體品牌形象,將其建設為發(fā)展當地文創(chuàng)產業(yè)的基地,把西門町的人潮引到紅樓。
這里一樓設有茶坊,兼售臺灣特色商品,大廳后面的一排展示窗里,擺放著舊時店鋪的老照片、老地圖、老式打字機、洋線、算盤、水煙袋等,一股懷舊之感油然而生。二樓劇場不定期上演相聲、戲曲、舞臺劇、舞蹈、音樂會等文藝活動,也播放《浪居》等創(chuàng)意影片,并設有“舊愛新歡小書店”專區(qū),展出“繪本”等各類視覺藝術,是臺北市一處兼具懷舊與藝術演出的場所。
紅樓后面的十字形建筑部分是培育創(chuàng)意品牌的“孵夢基地”,分隔成16間小屋,成為“璃想國”、“美果設計”、“海蒂朵兒”、“火柴邦”、“玩樂高興骨董小鋪”、“小黑貓畢雷特”、“洋嘎”等臺灣自創(chuàng)品牌的創(chuàng)意設計家工作室,統(tǒng)稱為“16工房”,在這里可找到各種稀奇古怪的創(chuàng)意商品,如詼諧質樸的T恤衫、充滿排灣族風格的琉璃珠飾品、充滿非洲味道的洋嘎花布裙裝等;后邊建筑則作為島內獨立樂團的表演場所。
在西門紅樓的北廣場,每周六、日設有“創(chuàng)意市集”,屆時有近百個愛搞怪的年輕創(chuàng)意者齊聚于此,擺攤售賣他們創(chuàng)作出獨一無二的服飾、提袋、陶瓷藝品等創(chuàng)意商品。原本冷清的廣場在這兩天人潮不斷,吸引上萬人來此尋寶;場內同時還舉辦數場原創(chuàng)音樂表演,造成熱鬧活躍氣氛。
如今,這座老式紅磚古跡仍安靜佇立在喧鬧的街區(qū)中,歷經百年風霜而不斷蛻變和成長,卻始終保持澎湃洋溢的熱情。西門紅樓已成功轉型成為臺北市西區(qū)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中心,將歷史古跡、外圍商圈、休閑娛樂和現代藝術、文創(chuàng)產業(yè)園區(qū)巧妙融合在一起,大批有想法的年輕人在這里發(fā)揮創(chuàng)意,真正成為了承載臺灣未來一代創(chuàng)意夢想的“孵夢基地”。由此人們也許會明白,為什么臺北會成為“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