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畫作為我國一種獨有的繪畫形式,在畫面的構圖安排、形象動態(tài)、線條的組織運用及用墨用色的配置變化等等方面,極注意氣的承接連貫、勢的動向轉折和詩畫合璧等方面達到中國繪畫特有的生動性,構成了其完整統(tǒng)一的意象美。本文試從變革思潮影響下中國畫的形式美、意境美、色彩美、詩意美幾個方面粗略探討了中國畫獨特的意象美。
關鍵詞:中國畫 意象美 意境
中國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博大的文化淵源,講究神似,更講究意境,不失民族特色,又富有時代氣息,其所體現(xiàn)的藝術美更是蘊含和昭示了深刻人生道理及宇宙意義的高境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已經很少有人肯再去潛心研究傳承、沉靜下來用心品意蘊綿長的中國畫“意象美”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精粹已經在日益浮躁的中國人心中漸行漸遠。如何在變革的思潮影響下領略中國畫的“意境”之美,本文試從變革思潮影響下中國畫的形式美、意境美、色彩美、詩意美幾個方面粗略探討了中國畫獨特的意象美。
一、中國畫的“書意”線條美
中國畫在表現(xiàn)形式上,以線條形式美感見長,1000多年以來,歷代中國畫家創(chuàng)造了世界繪畫中獨一無二的形式美,清新的意境、雄遠的氣勢、幽深的神韻、腕底煙云、胸中波濤,都借助中國特有的筆墨,把畫的意境抒寫得淋漓盡致。線條是中國畫的“王牌”。中國畫的線條是在中國書法的基礎上有“書意”的線條。書法藝術滲入中國畫以后,中國畫的線條吸收了書法的營養(yǎng),大大地提高了中國畫線條的藝術價值及美學價值。中國畫的每一根線條都是有生命的,畫面上每一條線,都是藝術作品。不容絲毫疏忽。
關于中國畫家以書法入畫的故事很多。不勝枚舉。例如清朝畫家黃慎晚年所畫的物,采用草書筆法勾勒。人物衣褶挺拔飄動,極有風致。鄭板橋作畫,更是書畫結合的典型。有人贊美他長于蘭竹,蘭葉尤妙,畫畫時焦筆捍毫,以草書中的中豎長撇運之,多而不亂,少而不疏,秀勁絕倫。他不僅以書法入畫,而且以畫法八書法,使他的“六分半書”自成一格。
二、中國畫的意境美
在中國畫看來,“太似”則視為媚俗,是斷不可取的;而完全不似則為“欺世”,是糊弄老百姓。中國畫的高妙之處恰恰在于,它的抽象從不超出欣賞者所能接受的極限,而它又同具象永遠保持一定距離,這是睢有中國人才能領悟的藝術哲學,是一種極高妙的對立統(tǒng)一。它把具象和抽象兼容于一體,不論似與不似均能否抒寫畫家的“胸中逸氣”為歸依,這種主觀意志與客觀物象的高度融合,便構成了中國藝術語匯中的一個特殊概念——“意象”?!段男牡颀垺ど袼肌分杏小蔼氄罩?,窺意象而運斤”,在這里,“意”可以解釋為主觀情意,“象”則可理解是客觀物象,這兩者本身一對矛盾,然而它們卻在中國畫家的筆墨之中得到了完美和諧的統(tǒng)一。
三、中國畫的筆墨美
還有一些論著認為,要想中國畫不被時代潮流所淘汰,那就必須趕緊向西方現(xiàn)代派靠攏,當機立斷,拋棄具象成分,使之盡早“抽象”起來,這樣才會絕路逢生,柳暗花明。我們并不懷疑上述論點的持有者,都是些恨中國畫之“鐵”不成現(xiàn)代派之“鋼”的熱心之士。然而,他們的比較方式和立論標準,卻好像出了點毛病。因為在藝術評價中,歷來是只以美丑分優(yōu)劣,而不能單靠新舊論高低。新的未必是美的,而舊的未必是丑的。把西方的“新潮”簡單的搬來用作否定中國畫筆墨的依據,這種做法本身便缺乏科學的精神。
正是由于筆墨美增強了中國畫語言和主體情境的表達空間。筆墨在這里不單指“運墨”和“著墨”,而是一個凝結人們創(chuàng)作、欣賞過程中形成的特定感知方式和習慣,涵蓋著一整套創(chuàng)作方法與審美范疇的中國畫獨有的話語。歷史上的石濤及八大山人的作品可以看作中國藝術家在抽象水墨畫上達到的最高表現(xiàn),盛唐大詩人王摩詰以畫入禪又以“寫”變?yōu)椤盀a”,這就是潑墨。“潑墨畫法的出現(xiàn)把非可由人力設計而控制的無意識水墨效果、水混墨在紙上宣染的自由性作為一個重要成分注入了繪畫藝術,這種自由性和隨意性所達到的象征意味乃是中國畫的一種特有的藝術美?!?/p>
四、中國畫的詩意美
西方人歷來習慣于嚴密的邏輯推理和科學實證。因此不論搞科學還是搞藝術,都喜歡條分縷析、窮源竟委的理性思維。他們一旦認定抽象藝術是對自然具象的反叛,就干脆離自然具象越遠越好,而且不惜發(fā)微探奧地引入數學公式,將抽象繪畫分解成幾何圖,直至走到抽象的極端,令觀者不知所云,落得個“但傷知音稀”。接著,循著物極必反的規(guī)律,從抽象折返到具象中來。這種經常性的藝術傾向急劇遞轉,固然曾使藝壇此起彼伏、熱鬧非凡,但是它對整個西方藝術的負面效應也是不容低估的。不少西方藝術家都對此憂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
詩畫合璧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最重要的藝術美表現(xiàn)形式,詩與畫的交融與綜合使得中國繪畫具有了一種審美統(tǒng)一性的文化內涵,而異于其他民族的繪畫藝術,真正選到“畫中有詩”的藝術境界。中國畫的詩畫臺璧在形式上主要有題詩于畫面和依詩作畫兩種。前者我們稱作題畫詩,后者我們叫做詩意畫。這種融合特別體現(xiàn)在山水詩畫領域,對于自然審美意識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詩中之“意”與畫中之“境”的結合,使中國繪畫不僅能滿足感官的審美價值,更能滿足心理需求的精神價值。詩與畫都是藝術,既然是藝術那么就要用形象來說話。對形象的重視使詩與畫彼此相互認同,相互牽引。但是兩者畢竟是有所不同的,畫家通過筆墨技巧的處理和形式美的表現(xiàn),力求使畫面情景相融,意趣橫生。以作詩的感悟指導繪畫創(chuàng)作,令繪畫詩意化;用詩歌語言展示美麗圖卷,使詩歌充盈如畫般的曼妙境界,達至“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境界。
綜上所述,在變革思潮影響下的中國畫,繼承了民族藝術的傳統(tǒng)與精華,以開放的心態(tài)廣取博收,包孕古今,匯貫中外,使國畫意象美“獲得了新的生命,其內容和形式完美結合所體現(xiàn)出來的獨特的藝術美體現(xiàn)了我們民族審美心理和反映時代精神的創(chuàng)新點,反映了自身的藝術精神和品格。
參考文獻:
[1]盧圣,劉建安,中國畫的藝術美感[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潘紀平,語文審美教育概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
[3]王紅,謝謙.中國詩歌藝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