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熊(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篆刻專業(yè)委員會委員、終南印社社長)
根遠君的篆刻本源自秦漢,其中又特別在漢印上著力尤多。他畢業(yè)于考古專業(yè),學識全面,又精通篆刻史,長于古璽印的研究與鑒定,眼界遂由博至高。
近年來,根遠君專心治學,著作頗豐,留給篆刻的時間并不甚多,因此數(shù)量也屬有限。但其所作印章韻致純正,每每于安詳中見氣度,整飭中生靈動,可知他已窺見漢人妙造生法的門徑。如其“南山射虎”朱文印,上半部以筆畫虛實求變化,下半部以字形結果變疏密,是一方成功的作品。又如“秦成陽宮遺址博物館”九字白文印,雖字問界畫清晰。分割明確,但由于精心留意于每字中朱白分布及虛實變化,全印并不顯得機械板滯。這種靜中寓動、或者說在平正中求變化的方法,正是漢印藝術的精髓所在。
最近又看了根遠君的幾方新作,可知他在漢印形式之外又汲取著新形式和新方法。如“樵父信璽”。直接借鑒古璽,印面雖小,氣象頗大。另一方“易儒”朱文印,“易”字取法俗體,但其結構形式在全印中至為關鍵,堪稱印眼所在。
魏杰(陜西省書法家協(xié)會秘書長、西安美術學院副教授)
根遠兄刻印的歷史早于他進入考古專業(yè)的歷史,20多年前他在山東大學考古專業(yè)讀書時,他的篆刻就已聞名于校園,同學們都以能得到一方他刻的印章為幸。
根遠的印深得漢人神髓,渾厚而古雅,用刀老到又能見筆意,章法端莊,意境高遠,并透出溫其如玉的書卷之氣,堪為漢印一路創(chuàng)作者中翹楚。根遠精通印學,浸淫古代璽印的辨?zhèn)?、斷代、考釋廿余年,對歷代璽印風格的演變與篆刻微妙變化而產(chǎn)生的巨大優(yōu)劣差異洞悉于心,研究與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有力的互動。近年來根遠出版了《陜西古代印章》《印章鑒藏》《陳根遠說古印》等10余部專著,印作還多次入選省展和國展。作為優(yōu)秀的印學家2000年他還應邀赴香港參加“中國古璽印學國際研討會”,這些文物研究和篆刻創(chuàng)作的成果是難能可貴的。
高鴻(鑒定家、篆刻家、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
第一次看到陳根遠先生的篆刻作品,我就被吸引了。這,自然是因為他的作品所蘊藏的內(nèi)在魅力。這魅力來源于他對秦漢古璽以及瓦當藝術的深刻理解和化古為我的得體運用,古樸、大氣而富有靈性。
印風的最高境界是古樸,而不是造作、扭捏。陳先生的篆刻恪守了這一法則,因而在品讀他的篆刻藝術時,你會感覺到其章法的寬博、結體的自然和刀法的厚重,既有黃牧甫的謹嚴和細膩,又不乏古璽的純樸和大氣,從而構成了一種大慈大悲、堂堂正正的意昧。讀他的篆刻,仿佛在品嘗一大碗陳年老酒。味醇且回味無窮。
羅宏才(南京藝術學院博士、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
與求精、唯新的治學理念相呼應,陳根遠又堅持緊緊把握“璽印”這一特殊藝術品類的鮮明藝術特色,運用精湛的藝術審美理念以及流金瀉玉一般的綺麗文筆,全方位、多角度地用心審視各代璽印的藝術手法以及藝術風格,成功地將璽印學、考古學、藝術學以及文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手法融為一體,最大限度地使其印論著述達到了學術、藝術以及使用價值的完美、和諧以及統(tǒng)一。
“正期盛世蒼茫事,金刀鑿痕滿乾坤”。徜徉于中國印史的浩瀚海洋之中,根遠的治印從拙稚、生辣開始,逐漸過渡到蒼勁、渾厚甚至溫婉、圓健,正倔強凸露出勃勃的生氣與強勁的勢頭。我欽佩根遠的功力以及勇氣,更由衷期待其艱辛治史的如刀之筆以及瀟灑治印的如筆之刀,相得益彰,直向險峰,磨礪出一個嶄新的方寸乾坤!
吳振鋒(陜西省美術博物館收藏部主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根遠有一方印叫作“善平”,意味深長。在追求個性成為時代風尚的當下,為人處事能做到平和,亦是大不易了,而將藝術指向凝定在平和簡靜一格,殊為難能可貴。因此,“善平”二字,當看作陳氏篆刻的精神訴求。因了對古璽印的精鑒追摹,他的篆刻以秦漢印為基,廣采博取,遂形成了沖和淳穆、精氣內(nèi)斂、宏約深美的個在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