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1924年泰戈爾訪華引發(fā)爭議的根本原因
        ——答國際知名學者阿莫爾多·沈之問

        2011-04-12 11:52:29郁龍余
        關鍵詞:泰戈爾印度傳統(tǒng)

        郁龍余

        (深圳大學印度研究中心,廣東深圳518060)

        1924年泰戈爾訪華引發(fā)爭議的根本原因
        ——答國際知名學者阿莫爾多·沈之問

        郁龍余

        (深圳大學印度研究中心,廣東深圳518060)

        阿莫爾多·沈問:為什么1924年被翹首以待的泰戈爾偉大中國之行會帶來如此多的問題?盡管原因多種多樣,當時泰戈爾倡導、維護東方傳統(tǒng)文化的身份,與中國社會的前進方向,顯得極不協(xié)調(diào)。這就是問題的根本原因。打倒對象的不同,決定了獨立解放道路和對傳統(tǒng)文化態(tài)度的不同。當然,我們不應回避,當時的左派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有許多做法是失禮的。今天我們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盤否定“五四”新文化運動,不然又會犯“五四”全盤否定傳統(tǒng)文化同樣的錯誤。

        泰戈爾訪華;阿莫爾多·沈之問;根本原因

        2010年8月22~25日,在北京大學召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理解泰戈爾:新視野和新研究”上,出現(xiàn)了三個討論熱點。其中之一就是關于1924年泰戈爾訪華引起爭論的問題①。無論是會議論文還是與會者發(fā)言,許多人都對這個問題抱有極大興趣。阿莫爾多·沈這位泰戈爾的小同鄉(xiāng),有足夠理由關注自己前輩鄉(xiāng)賢的國外評價。他為會議提供的論文《泰戈爾與中國》和他1997年寫的《泰戈爾與他的印度》形成呼應②。阿莫爾多·沈認為,1924年泰戈爾訪華,在一部分中國知識分子中,產(chǎn)生了相當程度的反對和斥責。而現(xiàn)在也正是合適的時機來探究:“為什么1924年被翹首以待的泰戈爾偉大中國之行會帶來如此多的問題”[1]。他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說那是一場悲?。ó斎灰灿性S多積極的成效)[1](P4)。著名學者譚中不同意他的悲劇說,認為“中國的上層社會通過戴季陶、蔣介石,特別是周恩來總理到國際大學接受榮譽學位和他在國際大學講演中對泰戈爾的稱贊已經(jīng)把1924年的不愉快(我認為‘悲劇’是莫須有的)抹掉了”。[2]

        阿莫爾多·沈在文章中,給出了自己的解釋,認為是“摻雜了政治因素”,“泰戈爾到達中國之時,中國正處于一場大辯論中,其中有一部分人要繼承與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另一部分新生積極分子卻深切關注改造當今世界,不再留戀傳統(tǒng)歷史”。[1](P2)他的分析是深刻細致的,有很大的邏輯說服力。

        印度著名的泰戈爾研究專家沙潘·摩炯達認為,是因為受到了西方人的影響。他說:“最早抗議與發(fā)生不和諧聲音的不是中國的年輕左派,而是英國報刊。1924年4月24日的《北京導報》(Peking Leader)刊載了有關的社論與署名‘西方人’(Westerner)的讀者來信。”“那封讀者來信說:‘有足夠的理由質(zhì)問哲學家和詩人泰戈爾,他訪華的目的何在?是提倡精神理想嗎?如果這樣的話,他夸大民族的驕傲、激起民族偏見怎么能達到這樣的目的呢?難道亞洲沒有犯下夠他關注的罪惡?難道他找不到足夠的事情去鼓勵中國人有高尚的思想而不是對歐洲指手畫腳呀?!’有意思的是,泰戈爾在中國呆得越久,這種情緒就越膨脹以至在共產(chǎn)黨領導的中國青年中發(fā)酵。”[3]

        中國學者則較多地認為,是當時國內(nèi)外的信息局限造成對泰戈爾訪華的種種誤解甚至歪曲。例如,青年學者侯傳文為會議提交了一篇名為《認同、誤讀與化用》的論文,討論泰戈爾對《老子》的接受。他在新著《話語轉(zhuǎn)型與詩學對話——泰戈爾詩學比較研究》中指出:“我國五四時期的文化人對泰戈爾也有許多誤讀。如在文學方面,突出了他善于幻想和超越現(xiàn)實的一面,忽略了他關心人生、關注實際的一面;在社會政治方面,夸大了他的出世隱退和保守妥協(xié)的一面,忽視了他作為改革家和社會活動家的積極入世、斗爭進取的一面;在哲學思想方面,強調(diào)了他追求梵我同一的無限境界的一面,消解了他執(zhí)著生活、熱愛人生的一面;在文化思想方面,強調(diào)了他因襲繼承的傳統(tǒng)性的一面,隱沒了他突破創(chuàng)新的現(xiàn)代性的一面;在東西方問題上,抓住了他關于東方精神文明抵制西方物質(zhì)文明的宣揚,丟掉了他對‘活生生的西方文化’的贊美和向西方學習的主張。”[4]中國社會科學院資深研究員劉建則強調(diào)信息的稀缺,認為:魯迅批評泰戈爾贊美“薩蒂”,“失于偏頗”。原因是“在他那個時代,除了一些詩集,泰戈爾的大部分作品并未譯成中文,有關資料亦相當匱乏。因此,魯迅很難對泰戈爾形成準確而全面的判斷和評價?!盵5]

        譚中引用了尼赫魯?shù)热说挠^點,使我們對真正原因的了解又前進了一步。他說:“尼赫魯和其他人曾經(jīng)把中印兩國的發(fā)展的主要分歧聚焦于一個英文字母‘r’之上——中國是‘revolution’(革命),印度是‘evolution’(進化)——,兩者之者只有一個字母的差別。”[3](P153)一個字母的差別,深刻揭示了中印民族爭取獨立解放的道路的不同,離1924年泰戈爾訪華引發(fā)爭論的真正的原因只隔一道門了。

        我們認為,以上學者都在盡力找尋1924年泰戈爾訪華發(fā)生爭議的真正原因,并且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事情的真相。但是,我們又認為,以上各家所述雖然都是重要原因,但還不是根本原因。

        那么,1924年泰戈爾訪華發(fā)生爭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陳獨秀這個特殊人物。他是1924年責難泰戈爾訪華最力者,又是最早將泰戈爾詩歌介紹來中國的翻譯者③。他于1915年10月15日在《青年雜志》第1卷第2號上,發(fā)表了四首《吉檀迦利》中的譯詩。在“注”中他這樣介紹:“達噶爾,印度當代之詩人,提倡東洋之精神文明者,曾受諾貝爾和平獎,馳名歐洲,印度青年尊為先覺,其詩富于宗教哲學之理想?!背藢ⅰ拔膶W獎”誤認為“和平獎”之外,陳獨秀此時對泰戈爾的評價均屬允當。但到1923年10月27日,他在《中國青年》雜志第20期上發(fā)表《我們?yōu)槭裁礆g迎泰谷爾?》一文。1924年,他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中,集中發(fā)表了11篇文章,責難泰戈爾訪華。④這些文章有三個特點:“(一)時間集中。幾乎全在1924年泰戈爾訪華期間,有時在一個刊物上同時發(fā)三篇文章,如1924年5月28日的《向?qū)А返?7期。5月30號泰戈爾就在上海乘船去了日本。顯然,這些文章都是逐客令。(二)文章短小。陳獨秀的文章都非常短小急促,有的只有一百多個字,如《太戈爾是一個什么東西!》:‘太戈爾初到中國,我們以為他是一個懷抱東方思想的詩人,恐怕素喜空想的中國青年因此更深入魔障,故不得不反對他,其實還是高看了他。他在北京未曾說過一句正經(jīng),只是和清帝、舒爾曼、安格聯(lián)、法源寺的和尚、佛化女青年及梅蘭芳這類人,周旋了一陣。他是一個什么東西!’顯然,這是一篇心胸狹小的罵人文章。(三)化名發(fā)表。也許陳獨秀覺得自己的文章有失身份,所以都署名‘實庵’。以上三點出現(xiàn)在陳獨秀身上,實際上反映了深刻的時代烙印、階級烙印,不是偶然的,也不僅僅是陳獨秀的個人情緒。”[6]

        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1915年的陳獨秀到1924年竟判若兩人?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不得不極簡要地回顧一下中國的現(xiàn)代史和“五四”新文化運動。

        從歷史進程、社會形態(tài)、文化狀況講,中印兩國在近代以前大體相似。但是,自近代以來,中印兩國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出現(xiàn)了非常不同的情況。這主要表現(xiàn)為:

        獨立解放的道路不同。印度走的是非暴力的獨立道路,從甘地到尼赫魯一脈相承,其間雖有阿羅頻多和S.C.鮑斯等人主張暴力革命,但始終不能成為主流。中國走的是武裝革命的道路,從孫中山到毛澤東一脈相承,其間雖有保皇改良的聲音,但是十分孱弱。

        打倒推翻的對象不同。印度自公元1600年后,漸漸淪為西方殖民地,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后,則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所以,印度的民族精英要推翻和打倒的,就是英國殖民當局。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雖然飽受帝國主義欺凌,但國家政權還掌握在代表西方列強利益的中國人手中。所以,中國的民族精英們要打倒和推翻的,首當其沖是中國的反動政府。

        對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不同。印度民族精英靠什么打敗英國殖民者,靠留英學來的民主政治或現(xiàn)代科技?顯然不是。因為民主政治和現(xiàn)代科技,不但不能解放印度人民,而且成了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工具。他們趕走英國殖民者、拯救民族的唯一有效武器,是印度的傳統(tǒng)文化。所以,印度所有的愛國知識分子視傳統(tǒng)文化為神圣,是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希望。對抗殖民者的武器——非暴力,也取自于民族的傳統(tǒng)思想。在反殖獨立斗爭中,武器越是民族的,就越有殺傷力。除了“非暴力”(Ahimsa)之外,甘地還有意地選用了民族語言的“不合作”(Asahayog)、“堅持真理”(Satyagraha)、“自治”(Svaraj),而決不用英語詞匯。我們曾經(jīng)說過,“印度學者在比較研究中知己知彼,敬祖重道,高聲禮贊傳統(tǒng)詩學”,“印度比較詩學高屋建瓴,俯視西方學術,不跟風、不失語,充滿批判精神”[7]。其實,何止是詩學,在所有文化領域中,印度學者的這種自尊自愛立場是普遍常態(tài)。中國民族精英對傳統(tǒng)文化的立場正好相反,采取的是否定與批判的態(tài)度?!拔逅摹毙挛幕\動提出“打孔家店”的口號,因傳統(tǒng)文化頑固,所以后來口號中又加了一個“倒”字,非要“打倒孔家店”不可。在整部中國歷史中似乎只能看到“吃人”二字?!叭P西化”的叫聲,甚囂塵上。有沒有不同的聲音呢?有的。不過人數(shù)不多,被扣上“保皇黨”、“玄學鬼”的帽子后,就幾乎銷聲匿跡了。為什么中國精英要如此仇視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呢?因為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舊政權的護身符。精英們要棄舊圖新,要打倒腐朽、反動的舊政權,自然要將它的護身符一起打倒。

        獨立解放的道路、打倒推翻的對象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這三者的關系不論在中國還是在印度,在邏輯上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說,打倒推翻的對象的不同,決定了獨立解放道路和對傳統(tǒng)文化態(tài)度的不同。無可否認,中國自1840年尤其自1919年以后,批判傳統(tǒng)文化的選擇,是當時形勢的需要,是不得已而為之。今天的我們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盤否定“五四”新文化運動,不然又會犯“五四”全盤否定傳統(tǒng)文化同樣的錯誤。

        清末民初,是中國歷史上最動蕩、混亂、黑暗的年代。所有愛國者都在思考革命救國之道。就連出家僧人,也提出了“三大革命”(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產(chǎn)革命),不然不足以救佛教。于是出現(xiàn)“政治家、詩人、佛學家三位一體,造成變法、詩歌、佛學的三位一體”[8]的獨特社會景象。在印度的民族獨立運動中,出現(xiàn)了民族精英“手持《薄伽梵歌》赴湯蹈火”的動人場面;而在中國,很難想像會出現(xiàn)“手拿《四書五經(jīng)》沖鋒陷陣”的情景。國情不同,斗爭的對象、目標不同,其策略、手段亦不同。

        了解了以上情況,我們對泰戈爾1924年訪華引發(fā)爭議,遭到中國左派精英的嘲諷、責難,就不會吃驚了。當時,泰戈爾倡導、維護東方傳統(tǒng)文化的身份,與中國社會的前進方向,顯得極不協(xié)調(diào)。這就是1924年泰戈爾訪華引發(fā)爭議并導致一系列不愉快事件的根本原因。抓住了這個根本原因,其他的問題就都不難回答了。當然,我們不應回避,當時的左派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有許多做法,是失禮的。阿莫爾多·沈一再強調(diào),泰戈爾在印度國內(nèi)和國外的文化身份是不同的。在國內(nèi),泰戈爾倡導民主、科學,甚至認為甘地太過傳統(tǒng)而與之爭論;在國外維護東方傳統(tǒng)文化的身份,一是因為他受到一戰(zhàn)慘禍的刺激,的確看到了西方文化的本質(zhì)性缺陷,二是受到西方崇拜者的贊揚的裹脅。應該說,當時泰戈爾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在總體上要比中國的左派精英來得全面和深刻。

        隨著歷史的前進,不論民間還是官方,都對1924年泰戈爾訪華引起的爭議,有了新的認識。1956年,中國總理周恩來在國際大學對泰戈爾的高度評價,應該引起國際學者的足夠重視。他說:“泰戈爾不僅是對世界文學作出卓越貢獻的天才詩人,還是憎恨黑暗、爭取光明的偉大印度人民的杰出代表。中國人民永遠不能忘記泰戈爾對他們的熱愛。中國人民也不能忘記泰戈爾對他們的艱苦的民族獨立斗爭所給予的支持。至今,中國人民還以懷念的心情回憶著1924年泰戈爾對中國的訪問?!盵9]這位老資格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上述的這段講話意味深長,為30年前的那場爭議做了公正的結(jié)論。

        1961年,中國著名學者季羨林寫出長篇文章《泰戈爾與中國:紀念泰戈爾誕生100周年》。他說,泰戈爾“有光風霽月的一面,也有怒目金剛的一面。他能退隱田園,在大自然里冥想,寫出那些愛自然、愛人類、愛星空、愛月夜的只給人一點美感的詩歌,但是他也能在群眾大會上激昂慷慨地揮淚陳辭,朗誦自己的像火焰一般的愛國詩歌;當他看到法西斯、軍國主義以及其他魑魅魍魎橫行霸道的時候,他也能橫眉怒目、拍案而起,寫出刀劍一般尖銳的詩句和文章?!雹荨爸芏鱽硪运渭业念V呛透姓倭?,在政治上為泰戈爾評價確定基調(diào);季羨林則以印度學首席專家的學術說服力,在學術上為泰戈爾評價劃出了框架。事實證明,周恩來的基調(diào)和季羨林的框架,經(jīng)住了歷史考驗。因為它們是與時俱進及實事求是的,是以學術研究為基礎的?!盵6](P313)

        在今天中國人的心目中,泰戈爾是一位道德高尚的愛國者,才華蓋世的大詩人,中國人民的患難之交,和中國文緣持久而深厚。這四大美好形象正好吻合中國人交友之道的四大原則:崇德、愛才、急難、惜緣。但是,由于溝通的問題,許多印度學者并不很清楚,中國人對泰戈爾有了非常一致的全新的評價。如果阿莫爾多·沈知道,也許就不會提出這個悲觀的問題了。

        另外,我們必須考慮泰戈爾本人對那次訪華的感受。1925年,泰戈爾在《在中國的談話》中說:“我從來不曾這樣愉快,也從來不曾像與你們這樣密切地與任何別的民族接觸過。有些人,我覺得我們仿佛從小就已經(jīng)相識。我在此逗留期間,一切都被安排得十分美好,我感到愉快?!盵10]詩人在80歲時,依然對1924年的中國之旅,懷有美好的記憶。他在一首詩中深情地寫道:

        在我生日的水瓶里

        從許多香客那里

        我收集了圣水,這個我都記得。

        有一次我去中國,

        那些我從前沒有會到的人

        把友好的標志點在我的前額

        稱我為自己人。

        不知不覺中外客的服裝卸落了,

        內(nèi)里那個永遠顯示一種

        意外的歡樂聯(lián)系的

        人出現(xiàn)了。

        我取了一個中國名字,穿上中國衣服。

        在我心中早就曉得

        在哪里我找到了朋友,我就在哪里重生,

        他帶來了生命的奇妙。[11]

        我想,泰戈爾的這些美好感受,應在阿莫爾多·沈的“也有許多積極成果”之列吧。我們應尊重泰戈爾本人的感受,不必過多渲染其所謂“悲劇”色彩。何況在今日中國,泰戈爾在外國詩人中享有獨尊地位。

        今天,我們紀念泰戈爾誕生150周年,除了客觀、公正、準確評價這位偉大詩人之外,還應學習他的高貴品格,毫不動搖地支持中國抗戰(zhàn)、支持中印文化交流的堅定立場。譚中說,泰戈爾是中印之間的金橋。我們應倍加珍惜、愛護這座金橋。

        對于中國人來說,通過泰戈爾這座金橋虛心主動地向印度學習,是極為重要的。

        獨立以后,印度人民在自己當家作主的情況下,不拘泥于爭取獨立時的道路、方法及對傳統(tǒng)文化的立場,而是與時俱進,建立世俗政權,全面繼承民族傳統(tǒng)文化,同時對不合時宜的部分作出限制或禁止。如“薩蒂”制度、種姓制度、童婚習俗,等等。對西方文化,凡是有利于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都加以吸納利用,反之則堅決排除。凡是與民族文化相沖突的,如酗酒、殺牛、色情等等,則嚴加管制。印度的這些政策和作為所體現(xiàn)的精神,值得中國借鑒和參考。

        當下中國的情況,已完全不同于“五四”時代。我們須應時而進,使我們的思想適應已經(jīng)改變了的客觀情況。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文化熱和當下方興未艾的國學熱,反映了百姓和知識精英回歸傳統(tǒng)精神家園的熱切希望。我們應審時度勢,順應民意,認真回顧、反思“五四”以來的文化之路,汲取歷史教訓,以便制定一條跟上時代步伐、與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相符的新的文化之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旅途中,印度是一個極佳的參照。

        加強中印文化交流,造福中印兩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是對泰戈爾的最好紀念。

        注:

        ①在會議論文集《泰戈爾與中國》、《理解泰戈爾:新視野和新研究》及與會學者發(fā)言中,形成了“1924年泰戈爾訪華”、“泰戈爾和中國學院”、“泰戈爾與中國古典詩詞”等三個討論熱點。其中,又以第一個問題討論最為熱烈。

        ②此文原刊于1997年6月26日《紐約書評》。收于阿馬蒂亞·森著,劉建譯:《慣于爭鳴的印度人:印度人的歷史、文化與身份論集》,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7年,第69-93頁。

        ③陳獨秀用“五言”詩形式,翻譯了泰戈爾《吉檀迦利》中的第1、2、25、36首詩。

        ④這些文章分別是:《我們?yōu)槭裁礆g迎泰谷爾?》(《中國青年》第20期,1923年10月27日)、《太戈爾與東方文化》(《中國青年》第27期,1924年4月18日)、《評太戈爾在杭州、上海的演說》(《民國日報·覺悟》,1924年4月25日)、《太戈爾與梁啟超》(《向?qū)А返?3期,1924年4月30日)、《好個友好無爭的詩圣》(《向?qū)А返?3期,1924年4月30日)、《太戈爾與清帝及青年佛化的女居士》(《向?qū)А返?4期,1924年5月7日)、《太戈爾在北京》(《向?qū)А返?7期,1924年5月28日)、《巴爾達里尼與太戈爾》(《向?qū)А返?7期,1924年5月28日)、《太戈爾是一個什么東西!》(《向?qū)А返?7期,1924年5月28日)、《詩人卻不愛談詩》(《向?qū)А返?8期,1924年6月4日)、《太戈爾與金錢主義》(《向?qū)А返?8期,1924年6月4日)、《反對太戈爾便是過激》(《向?qū)А返?9期,1924年6月11日)等文章。

        ⑤季羨林.《中印文化關系史論文集》,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2年,第159頁。這篇長文寫于1961年2月21日,但當時沒有全文發(fā)表。其中的一些內(nèi)容以《紀念泰戈爾誕生一百周年》為題,發(fā)表于《文藝報》1961年第5期。其余內(nèi)容以《泰戈爾與中國》、《泰戈爾的生平、思想和創(chuàng)作》為題,發(fā)表于《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79年第2期和1981年第2期。全文發(fā)表于《中印文化關系史論文集》(三聯(lián)書店,1982年)之中。1978年12月17日,他在“羨林按”中說:“這是將近二十年前寫的一篇紀念泰戈爾的文章。由于一些原因,當時沒有發(fā)表?!奔玖w林在這個按語中,對泰戈爾作出了這樣的評價:“他熱愛祖國,同情人民,反對殖民主義和法西斯侵略,對中國人民始終懷著深厚的感情。他的作品曾經(jīng)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五四運動以后中國新文藝的創(chuàng)作,他對中國的感情在印度人民中引起廣泛的響應?!?/p>

        [1](印)阿莫爾多·沈.泰戈爾與中國[J].深圳大學學報,2011,(1).

        [2](?。┳T中.泰戈爾是中印之間的金橋[J].深圳大學學報,2011,(1).

        [3]王邦維,譚中.泰戈爾與中國[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56.

        [4]侯傳文.話語轉(zhuǎn)型與詩學對話——泰戈爾詩學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315.

        [5]劉建.在“有限”中證悟“無限”的歡樂[N].社會科學報,2010-08-05(6).

        [6]郁龍余.中國人心中的泰戈爾[A].理解泰戈爾:新視野和新研究[C].北京: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2010.311.

        [7]郁龍余.中國印度詩學比較[M].北京:昆侖出版社,2008. 568.

        [8]王廣西.佛學與中國近代詩壇[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149.

        [9]新華半月刊,1956,(6).

        [10](?。┨└隊?在中國的談話[M].劉建譯.印度加爾各答:國際大學出版社,1925.112-113.

        [11](印)泰戈爾.泰戈爾詩選[M].謝冰心,石真,鄭振鐸,黃雨石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181-182.

        【責任編輯:來小喬】

        The Basic Reason for the Disputes Caused by Tagore’s Visit to China in 1942——My Answer to Amartya·Sen’s Question

        YU Long-yu
        (Center for India Research,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Guangdong 518060,China)

        Amartya·Sen asked why Tagore’s great visit to China in 1942 expected ardently by our Chinese people then caused a dispute.Though there might be many reasons,the basic one was that he advocated that the identity of traditional cultures should be upheld,which was in extreme disagreement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the the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The differences of the target of revolution decided on the differences of the paths of independence and liberation and the attitudes towards different traditional cultures.We should,of course,not avoid the fact that the leftists of the time were naive and immature and having breach of etiquette in many of their acts.Today we should not negate totally the May 4-th new culture movement without analysis,or we shall commit the same mistake of the May 4-th Movement,which had negated totally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agore’s visit to China;Amartya·Sen’s question;basic reason

        G 112

        A

        1000-260X(2011)01-0014-05

        2010-12-20

        郁龍余(1946—),男,上海人,深圳大學印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兼任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北京外國語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中國印度文化比較研究。

        猜你喜歡
        泰戈爾印度傳統(tǒng)
        十二點鐘
        卑微背后的高尚人性
        金色花
        今日印度
        中外文摘(2021年23期)2021-12-29 03:54:04
        飯后“老傳統(tǒng)”該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五彩繽紛的灑紅節(jié) 印度
        幼兒100(2021年8期)2021-04-10 05:39:44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tǒng)
        老傳統(tǒng)當傳承
        傳媒評論(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tǒng)
        中國三峽(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印度式拆遷
        海峽姐妹(2015年5期)2015-02-27 15:11:02
        麻豆国产巨作AV剧情老师| 国产免码va在线观看免费| 孕妇特级毛片ww无码内射| 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人妻| 成年女人18毛片毛片免费| 二区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语对白做受xxxxx在| 中文无码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v| 狠狠人妻久久久久久综合蜜桃 | 狠狠躁18三区二区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另类| 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 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资源| 日韩av一区二区不卡| 免费无码毛片一区二区app|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99国产|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一级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乱码2021| 免费观看激色视频网站| 久久综合亚洲色社区| 亚洲高清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免费的黄网站 | 无码之国产精品网址蜜芽| 日韩午夜三级在线视频|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国产精品亚洲婷婷99久久精品| 男女av免费视频网站| 欧洲熟妇色xxxx欧美老妇软件|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出轨| 久久AⅤ无码精品色午麻豆| 风韵人妻丰满熟妇老熟女视频| 国语对白嫖老妇胖老太| 一本无码人妻在中文字幕| 97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 久久精品人妻少妇一二三区| 爆爽久久久一区二区又大又黄又嫩|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在线高清观看| 美女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