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顯龍,袁英才,劉元英,羅盛國
(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哈爾濱 150030)
黑龍江省是中國優(yōu)質(zhì)粳稻的主產(chǎn)區(qū),近年來水稻產(chǎn)量提高很快,稻米商品率達70%以上,在維持我國糧食安全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但是水稻生產(chǎn)中普遍存在氮肥施用量過高,氮肥施用時期不合理和氮磷鉀比例失調(diào)的問題[1],前期施用的氮肥被大量的浪費掉,不但造成肥料利用率低,而且直接和間接地導致一系列不良的環(huán)境問題。為解決施肥不合理的問題,Dobermann等建立了實地養(yǎng)分管理技術(shù)[2-3],應用該技術(shù)節(jié)氮效果顯著[4-5]。課題組按照實地養(yǎng)分管理技術(shù)的原理,經(jīng)過10年的研究,建立了以前氮后移為核心的寒地水稻實地養(yǎng)分管理技術(shù),在減少20%以上氮肥基礎(chǔ)上,使水稻增產(chǎn)10%以上,氮肥利用率達到了50%左右[6-8]。針對寒地稻田磷鉀收支狀況,提出了部分稻田減磷增鉀的施肥策略,在水稻抗病、抗倒和增產(chǎn)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9-10]。但是,有關(guān)實地養(yǎng)分管理技術(shù)對寒地水稻磷鉀吸收的影響還未見報道。
為此,通過3年的田間對比試驗,研究實地養(yǎng)分管理對寒地水稻磷鉀吸收積累的影響,以期為寒地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理論依據(jù)。
分別于2004、2005和2010年進行田間對比試驗,試驗地點在黑龍江省第1積溫帶的哈爾濱市阿城區(qū)、五常市、第2積溫帶的慶安縣和第3積溫帶的友誼農(nóng)場、857農(nóng)場和大興農(nóng)場農(nóng)戶田中進行。阿城、五常和慶安的水稻品種分別為松粳98-128、五優(yōu)稻1號和慶20-4,農(nóng)場的品種均為空育131,試驗品種均是當?shù)刂髟云贩N。土壤肥力見表1。
表1 各試驗點土壤肥力情況Table 1 Soil fertility at experiment sites
1.2.1 試驗設(shè)計
采用大田對比試驗,設(shè)農(nóng)民習慣施肥(Farmer′s fertilization practice,F(xiàn)FP)和實地養(yǎng)分管理(Sitespecific nutrient management,SSNM)兩個處理,阿城的SSNM和FFP面積均為0.33 hm2,重復5次;友誼農(nóng)場和857農(nóng)場各0.66 hm2,慶安各1 hm2;五常、木蘭和852農(nóng)場各0.5 hm2,均重復3次。2010年各戶FFP面積0.3~0.7 hm2,SSNM面積7 hm2以上。FFP施肥按每個農(nóng)戶的習慣進行,SSNM中氮、磷、鉀總量依據(jù)土壤有機質(zhì)、有效磷和鉀含量,按土壤養(yǎng)分校正系數(shù)法和目標產(chǎn)量確定。2004年,穗粒肥分別在穗分化期(倒3.5葉)和抽穗期施用;2005和2010年,改在穗分化期和減數(shù)分裂期(劍葉露尖)施用穗肥。磷肥全部作基肥,鉀肥一半作基肥,一半在穗分化期(倒3.5葉)和氮肥一同施用,施肥量和施肥時期見表2。阿城、五常移栽密度為33.3 cm×16.7 cm,慶安為30 cm×13.2 cm,其余地點移栽密度均為30 cm×12.5 cm。農(nóng)場是井水灌溉,其他試驗點采用河水灌溉,按常規(guī)方法管理。
1.2.2 測定項目與方法
按照水稻葉齡確定取樣時期,分別在分蘗期(Tiller stage,TL)、穗分化期(Panicle initiation,PI)、減數(shù)分裂期(Meiosis,MS)、抽穗期(Heading,HD)、灌漿期-抽穗后20 d(Filling stage,F(xiàn)L)和成熟期(Mature,MT)取樣,由于每年施肥時期不完全一致,因此取樣時間也不完全相同,樣品采集方法參照文獻[11]。2010年只在成熟期取樣,植株磷鉀含量采用常規(guī)分析方法測定。
試驗數(shù)據(jù)均采用Excel 20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按t檢驗方法進行顯著性分析。
2.1.1 水稻各部位含磷量
田間試驗結(jié)果表明,除五常外,F(xiàn)FP磷肥用量顯著高于SSNM,但是除了慶安穗分化期FFP水稻莖、葉含磷量顯著高于SSNM外,其他時期,各地點兩處理水稻含磷量差異不大。成熟期,水稻植株含磷量較低,這可能因為磷大量的向籽粒中轉(zhuǎn)移的緣故。抽穗前水稻莖葉含磷量在0.22%~0.43%間,收獲期莖葉含磷量在0.10%~0.27%間,穗含磷量0.25%~0.35%間,變異較大,這與水稻品種和土壤類型有關(guān)(見表3)。
表2 大田對比試驗施肥時間和施肥量Table 2 Timing and amount of fertilizer applied in field experiments (kg·hm-2)
表3 田間試驗水稻地上部含磷量Table 3 P content of rice plant in field experiments (%)
2.1.2 水稻各部位含鉀量
除慶安外,穗分化期,其他地點兩處理水稻鉀含量沒有差異。抽穗期和收獲期,857農(nóng)場和慶安SSNM莖含鉀量顯著高于FFP。穗中鉀含量差異不明顯。由于友誼農(nóng)場土壤含鉀量較高,SSNM施肥推薦的鉀肥用量比FFP低,抽穗期植株含量仍然低于FFP。所有試驗地點中,五常水稻葉片含鉀量最低,其原因有待深入研究??傮w上而言,前期葉片含鉀量高于莖,后期莖的含鉀量高(見表4)。
2.2.1 SSNM對水稻吸磷量的影響
由表5和圖1可知,磷的積累呈“S”型曲線。幼穗分化期以前,水稻磷的積累量多數(shù)為2~4 kg·hm-2,一般占總量的15%~20%;在穗分化期到抽穗期積累量最大,積累量在25.6~35.1 kg·hm-2間,占總積累量的70.6%~84.7%,抽穗后的積累量較少。
穗分化期前,F(xiàn)FP磷吸收總量高于SSNM,成熟期SSNM水稻磷積累量高于FFP。雖然SSNM施磷量比FFP低很多,但磷積累量并不比FFP低,相反有些地點有增加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農(nóng)民磷肥用量偏高,土壤中磷積累較多,近期內(nèi)完全能滿足水稻對磷的需求。在慶安SSNM水稻吸磷總量比FFP高9.1%,達到了5%的顯著水平,其他地點處理間磷吸收差異不明顯。
表4 田間試驗水稻地上部含鉀量Table 4 K content of rice plant in field experiment (%)
表5 2004年試驗水稻磷和鉀吸收量Table 5 P and K uptake of rice in 2004 (kg·hm-2)
圖1 2005年水稻磷吸收量Fig.1 P uptake of rice in 2005
2.2.2 SSNM對水稻吸鉀量的影響
結(jié)果見圖2和表6。
隨生育期的進行,水稻鉀積累量增加,到灌漿期達最大值,隨后又降低。幼穗分化期前,F(xiàn)FP鉀積累量稍高,其后鉀積累量顯著低于SSNM;從穗分化期到灌漿期,五常SSNM鉀積累量比FFP增加了36.6%,從減數(shù)分裂期到灌漿期,慶安多積累了14.5%,均達到了5%的顯著水平;2004年從穗分化期到抽穗期,SSNM和FFP鉀吸收量相差不多。但是到了收獲期,SSNM水稻總吸鉀量比FFP高7.1%~52.8%(阿城除外)。
鉀在穗分化期到灌漿期積累最多,但這以后,鉀被雨水淋洗而有一部分返回土壤中。
習慣施肥水稻產(chǎn)量平均為8.11 t·hm-2,通過養(yǎng)分綜合管理水稻產(chǎn)量平均提高了14.5%,產(chǎn)量達到了 9.29 t·hm-2。每 100 kg 稻谷吸磷量在 0.34~0.68 kg間,平均為0.48 kg,F(xiàn)FP平均為0.50 kg,而SSNM只有0.45 kg;每100 kg稻谷吸鉀量在0.84~2.14 kg間,平均吸鉀量為1.41 kg,吸鉀量變動比較大,這主要是由于鉀易被淋洗,受降雨量影響較大。雖然SSNM水稻吸鉀總量比FFP高,但100 kg稻谷吸鉀量卻低于FFP的1.49 kg,只有1.34 kg。
圖2 2005年水稻鉀吸收量Fig.2 K uptake of rice in 2005
表6 田間試驗水稻產(chǎn)量、100 kg稻谷養(yǎng)分吸收量(kg·100 kg-1grain)和PFPTable 6 Yield,P and K uptake per 100 kg rice grain and PFP in field experiment
FFP每施用1 kg的P2O5能生產(chǎn)181 kg的稻谷,而SSNM能生產(chǎn)353 kg的稻谷,幾乎翻了一番。SSNM施鉀量高于FFP,其中857農(nóng)場、慶安和五常三地施鉀量增加最多,因此每施用1 kg的K2O能生產(chǎn)稻谷顯著降低,除這三地外其他處理間沒有明顯差異。
試驗按照土壤養(yǎng)分狀況,用養(yǎng)分平衡法確定施磷量,磷肥的用量平均降低了50%,但是水稻莖葉,以及穗中磷含量并沒有受到影響,這表明寒地水稻生產(chǎn)中農(nóng)戶施肥中磷肥用量偏高。有研究顯示,寒地稻田土壤中磷含量較高,低含磷量的土壤只占16%[12]??紤]到目前土壤磷含量較高,因此在一段時間內(nèi)可以適當降低磷肥用量,這一施肥策略是可行的。適當減少磷肥用量不會影響?zhàn)B分的吸收,相反可以降低100 kg籽粒吸磷量,提高磷素利用效率。
國內(nèi)外研究顯示,水稻吸收鉀的量遠遠高于磷,也高于氮[13-14],平均在2.0 kg左右。在本試驗中,100 kg籽粒吸鉀量僅為1.41 kg,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主要可能是因為寒地水稻收獲指數(shù)為0.6左右[11],而我國其他稻區(qū)收獲指數(shù)只有0.5左右,寒地水稻籽粒所占比例高,而稻草所占比例小。稻草含鉀量在1%~2%間,籽粒含鉀量只有0.2%~0.4%,因此寒地水稻100 kg籽粒吸鉀量較低。同時,雖然SSNM稻草含鉀量高于FFP,但是100 kg籽粒吸鉀量卻低于FFP,也是因為FFP收獲指數(shù)低,其稻草所占比例高[11]。
按照土壤鉀素狀況施用鉀肥,顯著提高了水稻減數(shù)分裂期后的水稻鉀素積累量,增加了莖稈中鉀的含量。本課題組的研究還發(fā)現(xiàn),目前寒地稻田40%以上稻田鉀素缺乏[15]。在土壤鉀素不足的情況下,按照習慣施肥方式管理,一旦遇低溫或大風,由于施鉀量不足水稻倒伏和稻瘟病發(fā)生嚴重。我們的研究就證實,適宜的養(yǎng)分管理,通過降低氮肥用量,氮肥后移和適當增加鉀肥的投入,能夠顯著提高水稻抗病和抗倒伏能力[9-10]。而且從長遠來看,土壤中鉀素耗竭將嚴重影響土壤質(zhì)量,也必然影響到糧食安全。因此,適當增加鉀素投入,對于提高作物抗病性和抗倒伏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水稻地上部養(yǎng)分含量隨生育期的進行,有下降的趨勢,水稻莖葉含磷量處理間沒有明顯差異;生育前期葉片含鉀量高,后期莖的含鉀量高于葉;寒地水稻磷、鉀吸收均符合“S”型曲線,穗分化期到抽穗期,磷鉀的積累量占總積累量的70%左右,是水稻吸收養(yǎng)分最多的時期。
養(yǎng)分綜合管理減少了磷肥用量,但是并未降低抽穗后莖葉和穗的含磷量,由于促進了干物質(zhì)積累量的增加,因此提高了磷的積累量,增加了磷肥的生產(chǎn)效率;增施鉀肥促進了水稻減數(shù)分裂期后的鉀素積累,提高了收獲指數(shù),降低100 kg籽粒吸鉀量,提高鉀素利用效率。
[1] 彭顯龍,劉元英,羅盛國,等.寒地稻田施氮狀況與氮素調(diào)控對水稻投入和產(chǎn)出的影響[J].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7,38(4):467-472.
[2] Dobermann A,F(xiàn)airhurst T.Rice nutrient disorders and nutrient management[M].Oxford: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and Potash and Phosphate Institute,2001:191.
[3] Dobermann A S,Abdulrachman H C,Gines R,et al.Agronomic performance of site-specific nutrient management in intensive rice-cropping systems of Asia[M].//Dobermann A.Increasing productivity of intensive rice systems through site-specific nutrient management,Los Ba os:Philippines,2004:307-336.
[4]HussainF,BronsonKF,Yadvinder-Singh,etal.Useofchlorophyll meter sufficiency indices for nitrogen management of irrigated rice in Asia[J].Agron J,2000,92:875-879.
[5]Peng S B,Garcia F V,Laza R C,et al.Increased N-use efficiency using a chlorophyll meter on high-yielding irrigated rice[J].Field Crop Research,1996,47:243-252.
[6] 范立春,彭顯龍,劉元英,等.寒地水稻實地養(yǎng)分管理的研究與應用[J].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05,38(9):1761-1766.
[7] 李廣宇,彭顯龍,劉元英,等.前氮后移對寒地水稻產(chǎn)量和稻米品質(zhì)的影響[J].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9,40(3):7-11.
[8] 宋添星,彭顯龍,劉元英,等.實地氮肥管理對水稻品質(zhì)的影響[J].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7,38(5):590-593.
[9] 劉玲玲,彭顯龍,劉元英,等.不同氮肥管理條件下鉀對水稻抗病性及產(chǎn)量的影響[J].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08,41(8):2258-2262.
[10] 張明聰,劉元英,羅盛國,等.養(yǎng)分綜合管理對寒地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響[J].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10,43(21):2258-2262.
[11] 彭顯龍,劉元英,羅盛國,等.實地氮肥管理對寒地水稻產(chǎn)量和干物質(zhì)積累的影響[J].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06,39(11):2286-2293.
[12] 趙曉宇,羅盛國,劉元英,等.寒地稻田土壤養(yǎng)分狀況[J].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9,40(2):34-37.
[13] 魯如坤.土壤植物營養(yǎng)學原理與施肥[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1998,1-20.
[14] 凌啟鴻.作物群體質(zhì)量[M].上海: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2000:158-161.
[15] 彭顯龍,劉元英,羅盛國,等.寒地稻田鉀素狀況與平衡[J].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8,39(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