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平
(河北大學 歷史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略論漆俠先生的宋學研究
張劍平
(河北大學 歷史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宋學”是漆俠先生晚年專注的重要學術領域,《宋學的發(fā)展和演變》這部學術力作的出版,極大地推動了對宋代學術思想和文化的進一步深入研究,使得學術界對宋學有了全新的認識。該書具有顯著的特點:一是廣闊的學術視野,顯著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史研究風格;二是對宋代學術思想進行宏觀和微觀的深入研究;三是以歷史文獻為基礎的扎實求實的學風。漆俠先生注重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從事歷史學研究,是他成就學術事業(yè)的重要因素,這對新世紀的學人也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漆俠;宋代學術思想;學術影響
漆俠先生以研究中國農民戰(zhàn)爭史和宋代經濟史而蜚聲中外,成為20世紀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晚年,他又致力于宋代學術思想史的研究,2002年10月,在漆俠先生遽然去世一年之后,他的宋學研究代表作《宋學的發(fā)展和演變》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書收入2008年由河北大學出版社隆重推出的12卷本的《漆俠全集》第6卷。《宋學的發(fā)展和演變》這部學術力作的出版,極大地推動了對宋代學術思想和文化的進一步深入研究,使得學術界對宋學有了全新的認識。
一
宋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是20世紀中國學者關注的重要學術領域。著名哲學史家馮友蘭1930年代出版的《中國哲學史》,設專章論述了周濂溪、邵康節(jié)、張橫渠、二程、朱子、陸象山的哲學思想。馮先生晚年出版的《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五冊,也以八章的厚重篇幅系統(tǒng)深入地論述了宋代“道學”及其代表學者的哲學思想,包括:通論道學,道學出現(xiàn)的政治條件,道學的先驅:周敦頤和邵雍,道學的奠基者:二程、朱熹,陸王心學的興起,道學外的思想家:陳亮和葉適。馮友蘭早年的哲學史研究著作,是中國學者運用西方近代的哲學研究方法對中國古代思想研究的代表之作。1950年代,著名馬克思主義思想史專家侯外廬率領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一些學者,經過一番艱苦的努力,寫出了《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上下冊),奠定了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唐代至明代思想的重要基礎。該書第八章至第十六章,主要論述宋代的思想成就,除了對朱熹、陳亮、葉適為代表的南宋著名思想家的思想予以闡述之外,也花了很大篇幅論述了北宋的李覯、王安石,以及司馬光、邵雍、周敦頤、張載、“二程”“三蘇”的思想。該書注意對王安石、葉適的唯物思想,洛學、蜀學和陸象山的唯心思想,以及朱熹、陳亮的思辨哲學思想的論述,顯示出馬克思主義思想史研究的顯著風格。此外,該書對宋明思想史的論述范圍也大大超出了“理學”。1985年,中國人民大學張立文教授出版了50余萬字的《宋明理學研究》,涉及宋代學術的章節(jié)有:宋明理學概述,濂學——周敦頤思想研究 ,關學 ——張載的道學思想 ,洛學 ——程顥、程頤的道學思想,閩學——朱熹的道學思想,陸學——陸九淵的心學,該書對宋代的理學思想作了深入細致的闡發(fā)。
在一般學者看來,宋代思想史的研究已經有了這些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學術成果,似乎沒有必要再專注于這一領域,但漆俠先生卻在他的晚年致力于宋學的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突出的學術成就。
從194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初期,漆俠先生主要專注于宋史的研究工作,致力于宋代政治、經濟史的研究,這為他進一步從事學術思想史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漆俠先生晚年之所以專注于宋學的研究,一是在于他早年的學術積淀和老師的啟迪,二是由于他對宋代學術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具有的自覺意識,三是因為他對長期以來學術界這方面研究成果的不滿意。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在西南聯(lián)大上學時,馮友蘭先生開《中國哲學史》課,我選修了。馮先生上課也不怎么有講稿,那么多材料,都是用腦子記住的。了不起!馮先生的課,我聽得很認真,做了很詳細的筆記。期末考試,馮先生判我的考試卷,給了95分。我現(xiàn)在看他的書,只看兩卷本《中國哲學史》。我對哲學史一直都感興趣,湯用彤先生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下兩冊,《隋唐佛教史稿》、《魏晉玄學論稿》、《續(xù)高僧傳》、《五燈會元》等書,抄了好多卡片,很可惜,文革中都給我抄走了?!盵1]“到了投老之年,我又對宋代的學術思想產生濃厚的興趣,驅使我于投老余年向宋學等新的領域進行探索的,是這樣二個想法:一是我覺得自己的知識太少,也總是希望從不斷的探索中,用新的知識充實自己;而只有這樣做,精神上才能得到最大的慰藉,生活得更加愉快。一句話是,探索新知,充實暮年。二是宋學在中國古代學術史上雖然占有重要地位,受到許多學者如陳寅恪這樣學者的重視。但在學術的研究上還沒放在它應當放在的位置上,特別是以往的研究在方法上也存在著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2]漆俠先生下決心開展宋學的研究,與陳寅恪、鄧廣銘對宋學在中國歷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長期以來學術界僅局限于宋明理學研究的不足的認識,有著直接的關系。1984年,宋史泰斗鄧廣銘教授提出了“應該把宋學和理學加以區(qū)別”的重要認識。他指出:“理學是從宋學中衍生出來的一個支派,我們卻不應該把理學等同于宋學?!薄八螌W是作為漢學的對立物而出現(xiàn)的,它乃是漢學引起的一種反動。宋學又是儒釋道三家的學說,經過長時間的互相交流、互相斗爭、互相排斥、互相滲透、互相攝取的一個產物。他們從佛道兩家所攝取的,籠統(tǒng)說來是偏重在義理方面和心性修養(yǎng)方面的一些東西,而對儒家的主張一直堅持不變的,則是那個經世致用的原則。理學家則是專講求修養(yǎng)身心性命之學的那一部分人,他們甚至把經世致用的原理原則也棄之不用了?!蓖瑫r,鄧廣銘還論述了佛教佛學在晚唐和北宋時期對儒家的影響,以及胡瑗、王安石、范仲淹、歐陽修、李覯、司馬光、三蘇和南宋浙東學派在宋學中的地位,及其他們的思想與理學的區(qū)別。此外,鄧廣銘先生還撰寫了《宋代文化高度發(fā)展與宋王朝的文化政策》《北宋儒學家們的覺醒》《北宋的學風》等論述宋代文化的文稿[3]400-459。在鄧廣銘老師學術思想影響下,結合多年的宋代政治、經濟和歷史人物的研究,1994年漆俠教授申報了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宋學的發(fā)展和演變”,開始了他的宋代學術思想史的研究工作。
二
1995年發(fā)表在《文史哲》上的《宋學的發(fā)展和演變》力作,表達了漆俠先生對宋學的基本認識,該文后來作為《宋學的發(fā)展和演變》著作的總論。漆俠先生明確指出:長期以來宋學的研究具有兩個偏向,一是用“理學”代替“宋學”,二是大多數的研究者貶低了荊公學派。他同時指出:七八十年來,我國哲學史、思想史的研究有著突出的成就,但其中也有不少的弱點和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研究者自身與政治的脫節(jié)、習慣于從思想到思想的認識路線,結果只能尋找到思想之間的聯(lián)系,而找不到形成這種思想的政治經濟諸關系,最后,思想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關于宋學,他強調指出:漢學是章句之學,宋學是義理之學,理學只是宋學的一部分。宋學的發(fā)展和演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宋仁宗統(tǒng)治期間(慶歷前后)為宋學的形成階段,其代表人物為宋初三先生胡瑗、孫福、介石和李覯、歐陽修,而以范仲淹為核心人物。宋仁宗晚年(嘉祐)到宋神宗初是宋學的大發(fā)展階段,形成為各具特色的荊公學派、溫公學派、蘇蜀學派和以洛(二程)關(張載)為代表的理學派等四大學派,其中荊公學派影響最大。到南宋乾道淳熙年間(1165-1189)形成了在社會上擁有一定勢力的道學(即理學),整個南宋是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居統(tǒng)治地位,與之對立的則是以呂祖謙、陳亮、薛季宣、陳傅良和葉適為代表的浙東事功派。這些重要觀點,突破了長期以來學術界將“理學”等同于“宋學”的認識局限性,使得人們對宋代學術思想的認識大大擴展和深化了。
漆俠先生宋學研究的代表作《宋學的發(fā)展和演變》,以近50萬字共20章的厚重篇幅,詳細而深入地論述了宋學產生的經濟思想文化原因、宋學的形成、發(fā)展和演變時期的重要代表性學者的思想。這部論著具有顯著的特點,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廣闊的學術視野,顯著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史研究風格。《宋學的發(fā)展和演變》第一編“唐中葉以來經濟文化思想領域的變化”,以三萬多字的篇幅,論述了唐宋之際社會經濟關系的變革及其對思想領域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唐中葉以來文化思想領域的變化,這使得人們對宋代學術思想變化的社會背景和學術淵源有了深入的理解。在對唐宋之際封建土地所有制、賦稅制度和封建統(tǒng)治階級集團的顯著變化論述的基礎上,漆俠先生指出:“由于山東士族及其所代表的禮學的衰亡,數百年來社會壓迫氣流一朝消散,人們的思想、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在相應程度上得到解脫,這對于一代新人及其所代表的新思想、新學風的形成,是完全有利的。說到底,經濟領域里的變革,為思想文化領域的發(fā)展,帶來一個較為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這一點是值得研究和闡明的。”漆俠先生將唐中葉以來思想文化的變革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儒佛道三家的矛盾和斗爭;二是儒家遇到佛道兩家的嚴重挑戰(zhàn);三是漢儒章句之學日益陷于繁瑣的哲學,啖助、趙匡等學者提出的從大的綱領上把握《春秋》的思想給宋儒提供了可貴的啟示。他進而指出:“如果從經濟、文化思想領域作一整體全面的考察,唐中葉是我國古代真正變革的歷史時代。……如果從宋學發(fā)展加以推斷,更可以看出唐中葉文化思想變革所具有的重大意義!今后對這些問題應作更深一步的探索和研究。”[4]80-81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理論在此得以充分的展現(xiàn)。漆俠先生又以兩章的厚重篇幅,詳細地論述了唐中葉以來思想領域的變化,包括:漢章句之學的衰落,唐中葉春秋之學的突破;韓李柳劉為代表的士大夫對復興儒學所作出的努力。宋學產生的經濟思想文化的根源,通過漆俠先生的上述論述,得到了詳細而深入地闡發(fā)。注重社會經濟因素對思想文化的影響,注重將思想文化與同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相聯(lián)系,這些都得益于漆俠先生多年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入理解和自覺的運用。正如漆俠先生所言:“由于我有研究宋代社會經濟史的基礎,所以我在研究宋代學術思想史的時候,就能夠擺脫以往研究思想史的局限,把思想史的研究與社會政治經濟情況緊密的聯(lián)系起來,按照一個新的路徑去研究?!盵5]76
第二,對宋代學術思想進行宏觀和微觀的深入研究。在形成著作之前,漆俠先生已經撰寫和先期發(fā)表了“釋智圓與宋學”“晁迥與宋學”“儒家的中庸之道與佛家的中道義”“荊公學派與辯證哲學”“王雱:一個早慧的才華四溢的思想家”等13篇力作,正是由于有這些深入的個案研究,使得漆俠先生宋學研究論著表現(xiàn)出材料扎實、論述深刻的顯著特點,這些也表現(xiàn)了《宋學的發(fā)展和演變》著述的重要學術價值。如果說漆俠關于宋學的認識主要來自于老師鄧廣銘先生,那么,他對宋學深入系統(tǒng)探討的學術思想則緣于老師馮友蘭和陳寅恪二位先生。陳寅恪在審查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下冊的報告中,詳細地闡述了他對中國文化儒釋道的相互吸收和融合問題的卓識。他指出:“中國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變歷程,至煩至久。要之,只為一大事因緣,即新儒學的產生,及其傳衍而已?!薄胺残氯寮抑畬W說,似無不有道教或與道教有關之佛教為之先導。如天臺宗,佛教宗派中道教意義最富之一宗也。其宗徒梁敬之與李習之之關系,實啟新儒家開創(chuàng)之動機。北宋之智圓提倡《中庸》,甚至以僧徒而號中庸子,并自為傳以述其義。其年代猶在司馬君實作《中庸廣義》之前。似亦于宋代新儒家之先覺?!盵6]489-490陳寅恪先生的上述認識,直接啟發(fā)了漆俠對釋智圓思想進行深入的個案研究,并將其做為宋學形成前儒學與佛教過渡時期的重要中間環(huán)節(jié)。漆俠深入地闡述了《中庸》在宋代儒經中的地位、釋智圓所理解的儒家中庸與佛家中道義的關系、釋智圓的儒家道統(tǒng)觀和文藝觀、儒佛的滲透等重要問題。第三編宋學的發(fā)展階段,是全書的重點,共有六章,深入地論述了宋學豐富多彩的內容,包括:王安石為代表的“荊公學派”的辯證哲學、王安石與張載哲學的比較,中庸之道與司馬光的哲學,蘇蜀學派及其對《易》《老子》哲學思想的闡發(fā),程顥程頤的洛學,“蜀學”與“洛學”在思想上的對立。在多年研究王安石變法以及王安石哲學思想的基礎上,漆俠先生對處于官學地位影響最大的“荊公學派”給予了深入的論述。關于王安石辨證法哲學的基本內容,漆俠先生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在認識上堅持唯物主義的自然觀;相反事物結成的“耦”普遍存在,它們相互依存和依賴;強調“道德之意,性命之理”存在于萬事萬物的變化之中;“致一”是認識事物至理的根本方法。關于王安石的社會思想,漆俠指出:“王安石以辯證法思想觀察社會歷史,同樣認為社會是發(fā)展變化的?!薄敖艹龅乃枷爰彝醢彩簿鸵赞q證法思想為武器,叩開了變法革新的大門?!薄耙酝醢彩癁榇淼那G公學派則繼承了慶歷時期宋學形成階段中務實的學風,用這種富有變革的思想進行革新。稱熙寧一代的變法與這種辯證思想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甚至說是辯證法的產物,也并不過分。”“正是在變法實踐過程中,社會各個層面都不能‘襲故而守?!那闆r下,辯證法思想隨著變法革新而得到發(fā)展?!盵4]322-335在闡發(fā)王安石哲學思想社會思想的同時,漆俠先生的思想史研究風格得以體現(xiàn),即注意思想產生的社會原因以及對社會的影響,注意對辯證法思想的研究,也正是這種馬克思主義思想史研究的風格,使得他的宋學研究擺脫了長期以來思想史研究的局限,他的宋學研究也因之達到了很高的學術境界。
第三,以歷史文獻為基礎的扎實求實的學風。與漆俠的宋遼夏金經濟史研究表現(xiàn)出的扎實求實的學風一樣,他的學術思想史研究也建立在豐富的史料的基礎之上。除了一般人常見的材料之外,他大量采用了“四庫影印本”“四庫叢刊本”“四部備要”等大型叢書和類書中保留的諸多學者的文集資料。對王雱思想的研究,是漆俠先生宋學研究的重要創(chuàng)獲。他之所以能對這位重要思想家做深入的個案研究,得益于他深厚的歷史文獻學功底。漆俠先生從“四庫影印本”引用的著作有:彭乘的《墨客揮犀》,周煇的《清波雜志》,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蔡絛的《鐵圍山叢談》,陸佃的《陶山集》,王雱的《南華真經新傳》,邵伯溫的《邵氏聞見錄》,林希逸的《莊子口義》,葉夢得的《避暑錄話》。從“四庫叢刊”本中引用了陸游的《渭南文集》。此外,他又從《道藏》中引用了:梁迵的《道德真經集注》,彭耜的《道德真經集注》。正是由于對這些常人很少接觸的材料的發(fā)掘,漆俠先生最終為后人揭示了這位早慧的才華橫溢的思想家的卓越思想,澄清了反變法派對他的種種誣蔑,為宋學研究的深入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漆俠先生對釋智圓和晁迥的研究,得益于他在新加坡閱讀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論》等重要珍貴典籍。他從《續(xù)藏經》中轉引了釋智圓的《閑居編》,從《中華大藏經》中轉引了鳩摩羅什翻譯的《中論》,玄奘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及《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他又從“四庫影印本”中轉引了《法藏碎金錄》《道院集要》等重要典籍,正是這些佛教典籍的研讀,使他對于佛教思想對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有了深刻的體會。此外,他對青年學者張躍的《唐代后期儒學》著作的重視,也顯示了一位史學“大家”謙遜的學術風范。
三
漆俠先生從1948年發(fā)表“李覯與孟子”等宋代學術史論文,到臨去世前以每天兩千字的速度撰著《宋學的發(fā)展和演變》書稿,雖然最后還是有幾章內容缺失的遺憾,但是,他對宋代學術史研究的杰出貢獻,與他的“王安石變法”“宋代經濟史”研究一樣,成為宋史研究的又一座豐碑。正如學者所言:“遺作《宋學的發(fā)展和演變》,突破了此前以理學為主體的思想史舊框架,建立了包括荊公新學等在內、全面涵蓋宋代學術的全新理論框架。同時從思想與寫作方法上對以往思想史研究的模式提出了批評,開辟了宋學研究的一條新路?!盵7]漆俠先生的宋學研究,不僅在國內學術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在國外得以傳播。1994年4-5月份,漆俠先生先后在日本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做了“宋學在北宋的形成和發(fā)展”“宋代理學的興衰”學術報告;他也曾在新加坡和美國講學和訪問,培養(yǎng)過韓國的博士生,這些使得他的學術在國外也得以弘揚。
漆俠先生注重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從事歷史學研究,這是他成就學術事業(yè)的重要因素,這對新世紀的學人也有重要的啟迪意義。新中國成立后,漆俠先生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研讀《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費爾巴哈論》《德國的農民戰(zhàn)爭》《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并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自己的歷史學研究,他的農民戰(zhàn)爭史、宋代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史的研究,無不得益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的自覺運用。在1990年代,當馬克思主義在國內外受到嚴峻挑戰(zhàn)的時候,他強調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歷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一步涉獵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的著作,給研究生開設了“歷史研究法”課程,要求他的學生認真研讀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關于歷史研究的方法,針對歷史學界出現(xiàn)的偏向,漆俠強調指出:“由于歷史科學既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又是一門與許多學科有著錯綜關系的學科,所以它的研究方法不能不是多層次的,而絕不是單一的,從通常使用的方法看,大約有考據方法、比較方法、統(tǒng)計計量方法,以及馬克思主義方法。近十多年來人們還引進了所謂的老三論、新三論等等,五花八門,眩人眼目。盡管研究方法是如此之多,研究方法的效用也很不一樣,卻可以這樣說:馬克思主義是歷史科學研究的最高層次研究方法,考據方法是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盵8]78“經過這么多年的研究實踐,我始終認為辯證法、歷史唯物主義是我們深入認識歷史的最有效、最有力的理論工具。”[5]76
晚年的宋學研究,為漆俠先生的學術生涯匆匆畫上了一個句號,盡管他的宋學研究猶如斷臂的維納斯,盡管他還有許多要完成的學術事業(yè),但天不隨人愿,一代學術大師卻因醫(yī)療事故,在2001年11月寒冷的冬天來臨時遽然離開人世,這是中國歷史學界的重大損失,也給人們留下了許多遺憾。盡管如此,作為一位歷經坎坷的學者,他經過自己一生不懈的努力,辛勤的耕耘,給后人留下了一筆極其豐厚的史學遺產,12卷500余萬字的《漆俠全集》,已經足以使他成為一代史學大師。正如他的《宋代經濟史》已經成為新中國歷史科學發(fā)展的重要標志性成果一樣,漆俠,這個響亮的名字,也已經載入20世紀中國歷史學的畫卷之中!漆俠先生在中國現(xiàn)代史學中的地位,誠如學者所言:“他承繼了中國新史學開始階段兩大流派的淵源,是中國新史學第二代的突出代表?!薄白鳛?0世紀中國的歷史學家,漆俠并不能超脫他們時代,但他卻以自己的努力和獨立思考,走在了時代的前列,并做出了創(chuàng)造性的成就?!盵9]
[1]漆俠,刁培俊.漆俠教授訪談錄[J].歷史教學問題,2000(1):25-28.
[2]李華瑞.漆俠先生訪談錄[J].史學史研究,2001(3):11-17.
[3]鄧廣銘.鄧廣銘全集:第7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4]漆俠.宋學的發(fā)展和演變[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5]鄒兆辰.變革時代的學問人生——對話當代歷史學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6]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7]王曉薇.凝晚年心血,煉宋學巨著——讀漆俠先生的遺作《宋學的發(fā)展和演變》[J].中國文化研究,2003(1):99-101.
[8]漆俠.漆俠全集:第12卷[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
[9]劉永佶.自緣身在最高層——悼老友漆俠先生[J].社會科學論壇,2002(5):54-57.
On Qi Xia’s the Academic Thought of Song Dynasty
ZHANGJian-ping
(College of History,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2,China)
Academic thought of Song is an important academic areas in Mr.Qi Xia later years.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Song Academic Thought,the publication of this scholarly masterpiece,greatly promoted the culture of the Song academic thought and the further research,making the academic Song thought an entirely new understanding.This book has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first,a broad academic perspective,and a significant history of Marxist thought style;second,the academic thought of Song-depth study of micro and macro;third,this work is based on solid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realistic style of study.Mr.Qi Xia paid attention to Marxist theory and method in historical studies,which achieved an important factor in his academic career.In the new century,Marxist theory and method aslo give scholars an important inspiration.
Qi Xia;academic thought of Song dynasty;academic influence
K244
A
1005-6378(2011)05-0009-05
2011-07-11
“河北省高校百名優(yōu)秀創(chuàng)新人才”資助項目階段性成果(CPRC006)
張劍平(1964-),男,陜西咸陽市人,河北大學歷史學院暨宋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史學理論與史學史、中國近現(xiàn)代史。
[責任編輯 盧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