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玉琴
(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yī)院,浙江杭州 310015)
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AF)簡稱房顫,是由于心房電生理紊亂、心房空間電生理不均一性造成[1]。據統(tǒng)計,60歲以上人群中,房顫發(fā)生率為1%[2]。肺癌術后約10%~20%患者發(fā)生房顫,多數發(fā)生于術后2~3 d[3]。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本院胸外科對68例肺癌患者實施手術,其中9例并發(fā)房顫,現將發(fā)生原因及護理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68例,男60例,女6例;年齡36~78歲,其中>65歲38例;患者術前均無手術禁忌證,心、肝、腎功能正常,血壓及血糖控制在緩解期水平,無明顯心律失常,肺部感染控制,手術經過順利;術后病理檢查:鱗癌41例,腺癌13例,小細胞肺癌12例,其他2例。術后3~4 d內行心電監(jiān)護,懷疑心律失常者行床邊心電圖檢查。
1.2 結果 9例術后平均(2.3±1.5)d發(fā)生房顫,經治療房顫消失。
2.1 高齡 高齡是心律失常最重要的易發(fā)因素[4]。老年患者—方面心排出量減少,另一方面呼吸系統(tǒng)發(fā)生退行性變化,隨年齡的增加肺活量減少、殘氣量增加,兩方面可加重低氧,增加心臟負荷,對手術創(chuàng)傷、麻醉、失血等耐受性差,因此術后心血管并發(fā)癥相應增加。本組9例房顫患者均為高齡,年齡>65歲。
2.2 術前合并肺部感染 患者術前合并肺部感染,術后肺功能減退更加明顯,加之麻醉、手術創(chuàng)傷和術后疼痛等因素,更易出現低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導致房顫的發(fā)生。本組18例術前合并肺部感染,其中4例發(fā)生房顫。
2.3 術后低氧血癥 肺切除術后患者肺容積縮小,使肺的氣體分布減少,動靜脈分流增加,通氣血流比例失調,導致低氧血癥[5];手術切口劇烈疼痛,患者不愿咳嗽和深呼吸,無法主動排痰,導致術后肺不張和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老年患者常合并心肌缺血的改變,術后低氧加重了心肌缺血,誘發(fā)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從而增加了術后房顫的發(fā)生。本組32例患者術后SpO2下降,其中7例發(fā)生房顫。
2.4 術后電解質紊亂 術后禁食、應激等,使鉀、鎂等電解質紊亂,導致房顫。本組1例房顫患者電解質紊亂。
3.1 評估危險因素 包括年齡、性別、既往吸煙史、術前是否合并肺部感染、手術方式、麻醉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第1天動脈血氧分壓、術后切口疼痛程度及電解質測定。對有危險因素的患者準備好治療房顫藥物,如乙胺碘呋酮、毛花甙丙等,其中乙胺碘呋酮是治療房顫的首選藥物。
3.2 嚴密監(jiān)測電解質 術后每4 h測定血鉀變化,如果血鉀<4.0 mmol/L,即遵醫(yī)囑及時補鉀,維持血鉀濃度在4.1~5.0 mmol/L;術后回病房即刻按醫(yī)囑補充25%硫酸鎂,可有效預防房顫的發(fā)生[6]。
3.3 心電監(jiān)護 由于房顫常發(fā)生在術后2~3 d內,因此,術后常規(guī)心電監(jiān)護 3~4 d,對高齡、術前心電圖異常的患者重點監(jiān)護,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心電監(jiān)護的參數,及時發(fā)現并處理低氧癥狀和病情變化。監(jiān)護過程中注意選擇P波清楚、QRS波較大的導聯(lián)觀察。本組資料顯示,在房性早搏或房顫發(fā)生前,常有室上性心動過速,及時排除病因、處理好室上性心動過速常可終止房顫的發(fā)生。
3.4 緩解切口疼痛 術后有效鎮(zhèn)痛可改善肺功能,減輕患者術后的應激反應,降低交感神經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房顫的發(fā)生。通常剖胸術后予硬膜外或靜脈內持續(xù)鎮(zhèn)痛,以硬膜外持續(xù)鎮(zhèn)痛為佳[7]。本組均予硬膜外持續(xù)鎮(zhèn)痛。
3.5 老年患者的護理 老年患者肺切除術對機體的打擊和創(chuàng)傷比一般術式和一般患者要大得多,從生理和心理上提高患者耐受性,注意加強心肺功能鍛練。術前1周起進行登樓梯鍛煉,以增強心功能,并按醫(yī)囑適當服用改善心肌供血的藥物;術前3 d指導患者練習深吸氣、深吹氣及有效咳嗽;爭取家屬配合,鼓勵患者增強應對手術的信心;做好心理護理,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解除患者緊張情緒,減少房顫發(fā)生率。
3.6 呼吸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暢是氧療的前提,氧療是改善低氧血癥的重要措施[8]。因此,術前告知吸煙患者戒煙,對患者進行腹式呼吸、正確咳嗽及排痰的訓練,對合并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患者給予霧化吸人,根據痰培養(yǎng)結果使用敏感抗生素,改善通氣和換氣功能。術后常規(guī)予氧氣霧化吸入、胸部物理治療及使用化痰藥物,必要時使用纖維支氣管鏡吸痰,以有效解除呼吸道堵塞;持續(xù)鼻導管或面罩給氧,密切觀察呼吸狀態(tài),監(jiān)測SpO2,及早發(fā)現和改善患者低氧狀況。本組患者術后均予持續(xù)鼻導管吸氧2~3 L/min,32例術后1~3 d SpO2<95%,除2例行纖維支氣管鏡吸痰外,30例患者經提高氧流量至4~5 L/min或面罩吸氧,配合扣背、排痰后SpO2>98%;本組42例怕切口疼痛不愿咳嗽,給予鎮(zhèn)痛處理,同時予肺扣拍,告知患者有效深呼吸、咳嗽、排痰的重要性,經督促后患者能配合。
3.7 防止肺部感染 遵醫(yī)囑予有效抗生素是重要的預防措施。對可能發(fā)生肺部感染或已有早期肺部感染跡象的患者,嚴格遵守抗生素的使用原則,合理有效使用抗生素,但要避免大量使用而造成菌群失調。
3.8 用藥護理 乙胺碘呋酮是預防和轉復患者心房顫動的首選藥物。本組9例患者均使用乙胺碘呋酮,首劑3~5 mg/kg,用等滲鹽水稀釋至20 ml,10 min內靜脈注入,繼之以0.5~1.0 mg/min維持,以后根據病情逐漸減量。9例經治療后24~48 h內轉為竇性心律。
房顫是肺癌術后并發(fā)癥之一,發(fā)生原因為高齡、術前肺部感染及術后低氧血癥、電解質紊亂。房顫多為一過性,大多數患者經治療后房顫可以糾正,但也有少數患者隨著房顫時間的延長,會使心輸出量減少,最終導致心功能不全。因此,術前做好并發(fā)房顫的危險因素評估,術后加強心電監(jiān)護,糾正低血鉀、低血鎂,做好呼吸道管理及切口疼痛護理,防止肺部感染,是預防術后房顫發(fā)生的有效措施。
[1]AllessieMA,Boyden PA,Camn AJ,et a1.Palhophisiology andPreven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J].Circulation,2001,103(5):769-777.
[2]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第 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86.
[3]Gomez—Caro A,Moradiellos FJ,Ausfn P,et al.Risk factors for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thoracic surgery[J].A rch Bronconeumol,2006,42(1):9-13.
[4]李虹,鄭世營,沈振亞.老年肺癌術后心律失常 94例分析[J].腫瘤,2000,11(20):438.
[5]Roselli EE,M urthy SS,Rice TW,et al.Atrial fibrillation complicating lung cancer resection[J].J Thorac CardiovascSur,2005,130(2):438-444.
[6]趙立新,于濤,李響.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早期房顫的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2009,15(23):2268-2269.
[7]屠奕,汪和美.剖胸術后急性呼吸衰竭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護理與康復,2009,8(12):1034-1035.
[8]程凌,郭勸民.食管癌和賁門癌患者術后并發(fā)心律失常的觀察及護理[J].護理與康復,2007,6(3):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