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志堅
教育哲學應該研究什么
——試論教育哲學研究的三個主題
● 桑志堅
教育哲學研究的主題關系到教育哲學發(fā)展的方向和動力。依據(jù)教育哲學的學科特質(zhì),我們認為,拓展學科視野,真切關懷人生以及解決當代教育的困境應該成為教育哲學研究不可忽略的三個主題。
學科視野:關懷人生;教育現(xiàn)實:教育哲學
教育哲學是對教育最切近、最深刻的反思性學問;它以批判和反思來面對教育世界,展現(xiàn)它對教育歷史的反思,對教育現(xiàn)實的批判,對教育未來憂心的“情懷”。但是情感必須通過語言來表達,精神需要行動來展示。因此教育哲學的內(nèi)在精神將通過教育哲學研究的主題得以展現(xiàn),教育哲學研究的核心主題將關系到教育哲學發(fā)展的方向和持久的動力。本文基于教育哲學的學科特質(zhì),提出以下教育哲學研究不能忽略的三個主題,以請教于同仁。
在一定意義上,哲學之所以被稱為人類智慧的凝結,時代的精華,是深刻而普遍的理論,就是因為哲學是建立在對事物普遍性的思考之上的,建立在廣闊的視野之上的。哲學的深刻源于視野的廣闊,哲學的博大來自本身的包容,哲學的指導力就因為關懷的根本性。哲學是這樣,那么教育哲學自然也不例外,教育哲學若要獲得持續(xù)而蓬勃的發(fā)展,也應拓展其學科視野。因為“思索倘若封閉于自己的思想之中,就不能超越自己而求得進一步的發(fā)展,就不能跨越自己的懷疑境界,發(fā)現(xiàn)新的創(chuàng)造性的天地”。[1]拓展學科視野應該成為教育哲學研究的首要主題。
首先,這是教育哲學學科“自我意識”[2]的表現(xiàn)?!耙话阏f來,對科學發(fā)展的調(diào)控可分為外部和內(nèi)部兩種。外部調(diào)控主要通過實踐結果的反饋來實現(xiàn),內(nèi)部調(diào)控則由科學對自身的反思來實現(xiàn)?!盵3]教育哲學的反思和批判不僅針對現(xiàn)實教育中的現(xiàn)象、問題和觀念,同時也是教育哲學對自身進行的“元”思考。杜威就說,通常每一個為了活動本身而進行的活動總要向外伸展,超出它自身的范圍。它并不被動地等待人們給予知識,增加它的意義,它主動去尋找這種知識。[4]教育哲學對自己更廣闊視野的找尋,就是它自覺而主動地尋找繼續(xù)發(fā)展的動力,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內(nèi)在要求,內(nèi)部調(diào)控的表現(xiàn),是教育哲學由一種“自在”走向“自為”的狀態(tài),趨于成熟的重要標志。人們之所以對教育哲學的價值以及存在提出質(zhì)疑,是因為哲學有整體地理解事情的要求,而教育哲學自以為冠以哲學之名,就自然繼承了哲學這種特性,錯誤地認為這種整體的思維是單獨的、排他的,把與教育哲學息息相關的一些學科徹底拋棄,只把目光指向了教育自身。這就導致教育哲學只會從哲學的高度對教育 “指手畫腳”,而不能對與教育相關的人生問題、社會問題等等給予深刻的分析認識,而這與人們對教育哲學的期望差距甚大。結果造成“有用的知識越增加,哲學越忙于和人生無關的任務。”“造成了哲學逐漸為一般民眾所不信任?!盵5]因此,教育哲學對學科視野的拓展是其自我拯救,自我完善的需要。
其次,這是教育哲學加強學科特性的要求。譬如,教育哲學批判性是以本身的科學性和基礎的牢固性為前提的,這就需要教育哲學在自身的建構中具備廣闊的視野;就如同一個人的質(zhì)疑能力,是需要一定的底蘊的,需要一定的知識、見識和膽識作為基礎。只有在終極意義上,把握教育的功用,把握人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對教育的要求,我們才能以此據(jù)為標準來衡量和批判教育的現(xiàn)實和引領正確的教育理念;也只有在廣闊的視野上,才能增加理念引領的超前和正確,也就是“身正則令行”。又譬如,教育哲學實踐性的實現(xiàn),也需教育哲學真正走向生活,在理念上反映人生的訴求,貼近社會、真正把握時代的精神?!敖逃軐W作為一門實踐哲學,教育實踐和廣泛的社會和人生實踐是其學術的根基”[6],教育哲學對人生和社會的漠視和忽視,就意味著教育哲學實踐性的喪失,就是教育哲學步入玄學、無用之學的肇始。如果一門學問,對人、人生和社會毫無意義,那么它的存在的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罢嬲膶嵺`是審慎地自由選擇行為,是以自身為目的的行為,是以人事為對象的行為,是關涉人生價值與意義的行為?!盵7]再譬如,教育哲學反思性主要是指為了發(fā)現(xiàn)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提高教育者對教育生活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判斷力,對教育問題進行一種尋根究底的思考。但是這種反思需要在一個更高、更廣和更恰當?shù)奈恢脕韺徱暯逃龁栴},而不是僅從教育自身的角度來“自我剖析”。這個審思的位置就應該是人生和社會,或者文化和歷史等,所需的知識和背景就是人生哲學、社會哲學、文化哲學、歷史哲學以及今天炙手可熱的政治哲學。
第三,這由教育問題的復雜性所決定。教育領域中的問題如同哈貝馬斯所說灌木叢一樣的復雜,既有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問題,也有自身的制度、內(nèi)容、形式、方法等問題。問題是以視角為基礎的。要意識到某些問題,就必須先行地進入能喚起這些問題的某個視角中。視角以及由此決定的視野就直接影響教育問題的確定,如果教育哲學的視野過于狹窄,以非常貧乏的一致意見和態(tài)度去解釋無比豐富的教育問題,那么必定是隱患叢生。教育哲學若想把真正的、有意義的問題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就需要在廣闊的視野上對出現(xiàn)的教育問題進行多角度、多學科、多層面的審視。教育哲學研究如果只局限于教育領域,那么它的存在將是貧困而乏味的,它的知識所達到的深度與廣度將是極為有限的。教育哲學若想提出能夠真正指導教育問題解決和推進教育發(fā)展的教育精神、教育智慧和教育信念,就不可能僅把教育作為思想的源頭?!八枷?,當它真是一種嚴肅的思想時,必不可能是憑空產(chǎn)生的。”[8]它是日常生活的產(chǎn)兒,是人生智慧的感悟,也是社會精神的凝聚。
教育哲學學科視野的拓展,從根本上講是教育哲學對自身存在的價值辯護和對視野狹窄的不懈批判,是教育哲學自我守護的一種行為。教育哲學是回答教育“應該是什么”的學問,但是“應該”的理由卻不在教育領域之中,因為“主觀性只是實現(xiàn)各種思想的過程,它本身不能用來說明任何事情。理由總是落在主觀性之外”。[9]教育哲學“應該”的理由就在人生哲學、社會哲學、歷史哲學、文化哲學等等上面。因此,教育哲學應該在更高的維度上,開拓視野,打破局限,沖破自身學科的束縛,為獲得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而努力。
著名教育哲學家杜威認為,“無論何時,如果我們認真理解哲學,我們總是假定哲學是要造成影響人生行為的智慧?!盵10]在某種意義上說,杜威的教育哲學就是一種人生哲學,是以人的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以人生的價值和自由、以及人生的體驗為關注重心,在教育領域中實現(xiàn)的對人生的探索和關懷,所以其教育哲學具有深遠的影響力和強大的生命力。由此,我們認為教育哲學研究應該始終以關懷人生為主題,以創(chuàng)造美好的人生為理論旨趣。
首先,人生應該成為教育哲學揭示自身價值的一個獨特領域。古希臘哲學家畢達格拉斯說:學哲學不是為了純粹思辨,而是為對人生有用。李澤厚先生也認為,沒有純粹的哲學,哲學總是自己的時代意識和人生之詩的精華。哲學是研究人的命運,或者更準確一點說,哲學是對人的命運的關懷、思考和談論。所以,對人生的關懷,探索人生的幸福之路應該成為哲學的鵠的。同樣教育哲學也不是為了建構一個對人生無用的知識體系,而成為“書齋之學”?!敖逃怯?,哲學是人學,兩者研究的焦點都是人、人生及其意義。”[11]因此,教育哲學作為思辨的知識體系,其根本目標不是解釋現(xiàn)象,詮釋經(jīng)驗,“教育哲學在于不斷開啟個體人生通向德性和幸福的心靈窗口及其本源的追求,也是對人生最高智慧的追求?!盵12]教育哲學的實踐意義并不是在現(xiàn)實層面上直接指導具體的教育實踐,“它只能從深層的意義上為人提供一種生存的理念、生存的態(tài)度、生存的姿態(tài)。它只能為個體的人提供一種對待人生、對待世界的宏大的視野和寬茅的背景?!盵13]杜威說,如果一種哲學理論對教育上的努力毫無影響,這種理論必然是矯揉造作的。而我們說,如果一種教育哲學對個體美好人生的創(chuàng)造毫無作用,那么這種理論的存在必受質(zhì)疑。
其次,人們對于人生問題的思考總是伴隨著對于教育問題的思考,對教育信念和教育智慧的追求也不能脫離對人生的問題的認識。教育是人生一個必要組成部分,人們很難想象不關注人生的教育。“假如在社會理念和生活理念這樣的大問題上沒有明確的分析定位,就無從確定某個具體的規(guī)范和具體事情的倫理意義?!盵14]假如對人生的一些大問題、終極問題沒有明確的認識,我們也不能很好地定位教育哲學的理念。譬如,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問題,它是一個人不斷對人生行程反思的結果,它表明個體對自己人生的內(nèi)涵的揭示與確信。對人生價值的追求,旨在使生活變得更有意義。那么,作為一種“特殊的生活過程”,教育用自己的理念和實踐賦予教育生活、甚至整個人生以何種價值和意義,這是教育哲學走向生活,關懷人生所必需思考的問題。教育的價值不僅是個體人生價值的一部分,同時教育通過自身價值的實現(xiàn),有助于個體獨特的人生價值的完成和升華。所以,教育哲學一定不能對人生哲學中有關人生價值的知識和思想置若罔聞、視而不見。真正的教育哲學,本來就應該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智慧的光芒,如何喚醒人心,完成心與心的“叩問”;如何實現(xiàn)人性之覺悟,人情之通達,此乃地地道道的人生哲理、人生智慧。因此,一個對人生“有為”“有用”的思想和活動,絕對不可能對人生毫無了解,缺乏認識,或者忽視和漠視。
第三,教育信念的確立,教育智慧的生成,不僅是教育哲學研究者和學習者對教育活動的深刻理解,更是研究者和學習者自己人生智慧和信念的滲透和融入。堅持理念論的哲學家們把教育目的看作對真正理念的追尋,對人品格的發(fā)展。而堅持實在論的哲學家們則把教育看作一種發(fā)展理性能力,使受教育者達到最高水平的過程,從而過上美好的生活。他們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真理”,自己的生活立場在言說,他們從不同角度對教育進行比較、對照、調(diào)整以及批評而產(chǎn)生的一些觀念和命題,最終在教育現(xiàn)實的需要下達到視界的融合和形成 “重疊的共識”,來指導教育實踐。所以教育哲學需要滲透研究者個人的生命活力,每個教育哲學的研究者都可以從自身的立場和視角出發(fā),依據(jù)自身的人生理念形成自己關于教育哲學的認識,并在教育實踐中去改進完善。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教育哲學更符合具體而豐富的教育實踐的需要。因此,我們認為教育哲學既是啟迪教育智慧的學問,是關于教育信念的學問,同時也是教育哲學研究者和學習者對教育帶有個性解讀和考問的過程,是自己的人生哲學理念在教育領域的實現(xiàn)過程。
有思考的地方就有哲學,有體驗的地方就有人生。關懷人生這個主題是教育哲學不能回避的根本問題。“人生問題永恒存在,它無法失去,失去了,哲學也就不再有動力了,而成為計算機之類的科學軟件。”[15]丹麥哲學家克爾愷郭爾也說,無論我寫什么或者說什么,我的目的不在于增加寫作對象或者說話對象的知識,而在于增強他們對于人生的感受。因此,教育歸根到底也是教人過有意義的人生。
杜威認為,“教育哲學”并非把現(xiàn)成的觀念從外面應用于起源與目的根本不同的實踐體系:教育哲學不過是就當代社會生活的種種困難,明確地表述培養(yǎng)正確的理智習慣和道德習慣的問題。[16]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是解決現(xiàn)實困難的急切呼喚和杜威對這種呼喚的自覺響應,孕育了杜威的教育哲學。那么,在今天這樣一個教育問題重重的時代,教育哲學究竟能做什么?難道面對教育發(fā)展的時代難題,面對人們選擇的困惑和痛苦而充耳不聞、心安理得嗎?如果真是這樣,教育哲學就必須終結!
教育哲學作為一種專門的學問,不應以“貴族哲學”和“抽象哲學”而自居,以躲在象牙之塔而自足,以晦澀難懂而拒人于千里。因為人們從這樣的教育哲學中只能得到一種“思想的娛樂”,而很難得到改造現(xiàn)實生活的力量。這最終也會造成了教育哲學對實踐的指導乏力,教育者對教育哲學的“不知不覺”。事實上,盡管教育哲學并不是教育現(xiàn)實生活的直接寫照,盡管我們一再強調(diào)教育哲學的超越性,但是教育哲學卻永遠不能遠離社會現(xiàn)實,永遠不能放棄對自己時代、對自身的關注和沉思?!耙环N真正有意義的倫理學在分析問題時是現(xiàn)實意義的,但是表達希望時則是理想主義的。存在于現(xiàn)實中并關懷存在的未來性,這就是倫理學的意義所在。”[17]同樣,一種真正有意義的教育哲學,一種具有強烈實踐性的教育哲學,也必須在分析教育問題時立足現(xiàn)實,關注時代,在構建和表達希望時才具有一定的超越。馬克思說:“哲學家的成長并不像雨后的春筍,他們是自己的時代、自己的人民的產(chǎn)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貴和看不見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學思想里?!苯逃軐W作為一門實踐哲學或應用哲學,也應該是研究教育精神,弘揚時代教育精神的學問。在準確捕捉和把握時代精神的基礎上,熔鑄和弘揚教育領域的主旋律。無論哪一種教育哲學,如果漠視了教育的急迫問題,忽視了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對人們的訴求充耳不聞,只在自己的理想中構建教育的“烏托邦”,只躲在自己的“世外桃源”而“悠然自得”。那么,這種教育哲學一定是毫無實踐性、毫無生命力的知識堆積,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一種忘記了自己時代的教育哲學,不可能指望得到時代的接納。
哲學因問題而生。面對生活,面對問題,是哲學的命脈之所在?!耙恍┈F(xiàn)實問題不斷引發(fā)哲學家們的思考,由此形成了一些與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密切相關的應用哲學?!盵18]因此,教育哲學真正的生命活力應該是指向現(xiàn)實的教育現(xiàn)象與教育問題,對教育活動的基本問題和現(xiàn)實問題進行探討,尋求突破。思想上的難題,顯示了事物的癥結。面對每天層出不窮的教育問題,教育哲學不應該放棄對教育的引領,更不應該因為教育哲學不能直接解答教育中的問題就回避教育問題的研究?!?1世紀的教育哲學研究所有的教育問題,可以以任何一個真實的具體的教育問題為起點。正是這些具體的每日困擾著教育者們的教育問題才是教育哲學研究的對象?!盵19]所以作為“教育思想的思想”,教育哲學不應該成為一個激動的抒情者,不應該成為一個急不可耐的宣泄者,不應該成為一個置身事外的旁觀者,而應作為一個理性的思考者、批判者和言說者,自覺地幫助教育者解決困擾他們的任何教育問題。正如布勞迪強調(diào)指出,“教育者有權利對教育哲學充滿期待,期待教育哲學既關注一般意義上的教育問題,又關注具體學校教育問題;期待教育哲學去澄清一些教育的概念和問題;期待教育哲學去關注一些理論的探討和研究的自由?!盵20]這不僅是對教育哲學的一種期待,更是時代要求教育哲學的一種應然擔當。
那么,現(xiàn)實教育遭遇的最大危機究竟是什么?教育哲學應該為危機的解決做些什么呢?金生鈜教授認為“現(xiàn)代教育的危機從根本上講是理論的危機,也就是觀念的危機,或者說是理想的危機,是價值的危機。這是教育實踐危機的根源。”[21]因為在今天這個理想?yún)T乏、精神缺失的時代,人們看重的是功利、實效性價值,而對信仰和內(nèi)涵性的價值嗤之以鼻;人們追逐刺激,追逐資本、追逐庸俗,而放逐了神圣,放逐了理想,放逐了崇高:人們的肉體日益膨脹而人們的精神靈魂卻漸漸萎縮。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下,教育無端的被“綁架”了,教育的理想悄然喪失,教育蛻變?yōu)椤坝柧殹迸c“操縱”,蛻變?yōu)橐环N純粹的教學技術。這樣我們也就不難解釋實踐過程中和改革過程中一系列接踵而來的問題了。時代的教育困境無疑要求教育哲學盡可能地做出思考,提出思想,為理想的教育找到堅實的理由和基礎。而“關于教育應然問題的認識和判斷是我們實現(xiàn)教育實踐改善的一種重要的思想條件?!盵22]“我想只要稍微有一點教育史的知識,就可證明,只有教育改革家和革新家才感到需要教育哲學。那些墨守成規(guī)的人只是需要一點點動聽的話語來為現(xiàn)存的實踐做辯解”[23]。所以雖然教育哲學不提供具體的規(guī)范和原則,但它努力揭示人們的教育良知與教育智慧,守護人們的教育精神和信念,捍衛(wèi)教育之真理,教育之本真,激發(fā)人們的教育精神與熱情,從而激勵教育改革和創(chuàng)造的步伐。這應該成為教育哲學存在的一個辯護,也更應該成為教育哲學對時代的一種承諾。
烏申斯基說,如果一個教育對時代的合理要求不聞不問,那么他自己就會使他的學校喪失生命力,自愿放棄他應有的對生活的正當影響,他會不能完成自己的責任。作為教育的精神先導,教育哲學必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自覺地迎著教育問題,為教育的發(fā)展“破冰”前行。這樣才能真正成為啟迪教育智慧的學問,弘揚教育精神的學問,關于教育信念的學問,成為被時代認可的學問。
[1][日]池野正晴.走向?qū)υ挼慕逃搶W校教育中引進“對話”視點的意義[J].鐘啟泉譯.全球教育展望,2008,(1):3-7.
[2][3]葉瀾.關于加強教育科學“自我意識”的思考[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87,(3):758-759.
[4][10][16]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26,343.
[5]杜威.人的問題[M].傅統(tǒng)先,邱椿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
[6][19]石中英.教育哲學導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4,30.
[7]李長偉,方展畫.實踐哲學的復興與教育學的新生[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4):3-7.
[8]余英時.余英時文集(第七卷)[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43.
[9][14][17]趙汀陽.論可能生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57,73,8.
[11]向晶.幸福的本源追問及教育的使命[J].全球教育展望,2009,(7):44.
[12]徐葉子.何以恢復教育哲學作為智慧之學[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7,(3):10.
[13]劉光義,陳卓.教育哲學對于人的使命之我見[J].零陵學院學報(教育科學),2004,(2):40.
[15]李澤厚.美學三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422.
[18]張志偉.哲學的“終結”:從理論轉向?qū)嵺`[A]//馮?。軐W家2006[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43-45.
[20][美]Howard A.Ozmon,Samuel M.Craver.教育的哲學基礎[M].石中英,鄧敏娜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6,11.
[21][22]金生鈜.為什么需要教育哲學——為教育的應然研究做一個哲學辯護[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1):1-4.
[23]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經(jīng)驗與教育[M].姜文閔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51.
桑志堅/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
(責任編輯:劉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