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布貝爾
品格教育〔續(xù)〕
■〔奧地利〕布貝爾
品格(character)這個希臘字的原意是烙?。╥mpression)。介于一個人的本質(zhì)與他的外表之間的這種特殊紐帶,介于他為人的統(tǒng)一性與他的一連串行動與態(tài)度之間的這種特殊聯(lián)系,都是在他這個實體還具有可塑性的時候烙印在他身上的。這種烙印是由誰施加的呢?是由一切事物施加的:即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家庭和街坊,語言和習俗,歷史事件以及通過謠傳、廣播和報紙而傳來的每天新聞事件,音樂和專門科學,戲劇和夢境等一切事物所共同施加的。在這些因素中有許多激起了共鳴、模仿、愿望、努力,另一些則引起疑問、懷疑、嫌惡、反感而起著影響。品格就是由所有這些各種各樣矛盾著的影響交織在一起所形成的。然而,在這種具有塑造作用的無數(shù)力量中,教師不過是另一些不勝枚舉的因素之一,但他又不同于其他一切因素,他具有參與施加烙印于品格的決心,他還具有這樣的意識,即意識到就成長中的人看來他應表示某種抉擇,抉擇什么是“正確的”以及什么是應當?shù)?。他作為一個教育者的職責就根本表現(xiàn)在這種決心和意識上。從這里真正的教育者獲得兩樣東西:第一是謙遜感,即感到自己是一切事物中的一個單獨實體;而第二卻是自覺感,即意識到自己是一切事物中想要影響整個人的唯一實體,并從而產(chǎn)生責任感,即感到他負有給學生提示對現(xiàn)實應作抉擇的責任。從所有這一切又產(chǎn)生第三樣東西,即認識到在品格以及整個人的教育領域內(nèi)只有一條途徑可接近學生:這就是他的信任。對于面臨著一個不可信賴的世界因而恐懼、失望的青少年來說,信任就意味著使人豁然開朗地領悟到人生的真理、人的存在的真理。當教育者贏得了學生的信任時,學生對接受教育的反感就會被克服而讓位于一種奇特情況:他把教育者看作一個可以親近的人。他感到他可以信賴這個人,這個人并不使他為難,而正在參與他的生活,在有意要影響他之前能與他相親近。于是他學習提問了。
(節(jié)選自《近代教育哲學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