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宏德
(青島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山東 青島 100025)
對雙語教育學科定位問題的認識
姜宏德
(青島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山東 青島 100025)
雙語教育與雙語教育學并非一個概念。雙語教育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一種社會實踐,或說社會職能;而只有反映雙語教育本質和客觀規(guī)律性的雙語教育學,才是一門科學。雙語教育學既是應用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又是教育語言學的研究范疇,其學科定位是由其研究內(nèi)容、任務和性質所決定的。雙語教育學研究的核心內(nèi)容是雙語教學,主要任務是通過研究雙語教育原理、過程和方法,揭示雙語教育規(guī)律,指導雙語教育實踐,為培養(yǎng)合格雙語人才服務。雙語教育學是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它是從語言學和教育學分化出來,而在具體內(nèi)容上又把兩者綜合起來的交叉學科;它還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具有極強實踐性的應用學科,應當在社會科學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雙語教育;學科定位;研究內(nèi)容;任務;性質
當今社會,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我國已經(jīng)步入了一個國內(nèi)共同語與國際共同語并存的雙語言時代。
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指出:“中國的雙語言,原來是指推廣普通話:從只會說方言,到又會說普通話。普通話是學校和社會語言,方言是家庭和鄉(xiāng)土語言,這是‘國內(nèi)雙語言’?,F(xiàn)在又有了第二種含義:從只會說普通話,到又會說英語,這是‘國際雙語言’?!保?]他認為,“雙語言是一種現(xiàn)代化的指標。從雙語言的水平,可以在一定條件下測知國家現(xiàn)代化的程度?!瓏H雙語言是國家現(xiàn)代化無法避免的需要”。[2]處于雙語言時代的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需要雙語型人才,而雙語型人才的培養(yǎng)又離不開雙語教育。因此,雙語教育既是雙語言時代的產(chǎn)物,又是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的需要。
目前,我國的雙語教育從總體上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民漢雙語教學,它屬于“國內(nèi)雙語言”教育的范疇;另一種則是我國開放地區(qū)的漢外雙語教學,它以漢英雙語教學為主,屬于“國際雙語言”教育的范疇。雙語教育實踐催生雙語教育理論。在當前雙語教育科學化、規(guī)范化的過程中,尤其需要理論的指導,因此雙語教育學科的建立勢所必行。[3]
建立雙語教育學科,首先需要厘清:雙語教育與雙語教育學并非一個概念。筆者認為,雙語教育之與雙語教育學如同教育與教育學的關系一樣,恰如著名教育家瞿葆奎先生所描述的那樣,“教育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只有客觀地揭露了教育本質的和必然的聯(lián)系的教育學,才是一門科學。教育是一種社會實踐。只有經(jīng)過了成功和失敗的反復和比較,認識了具有教育客觀真理性的教育學;形成了一定理論體系的教育學,才是一門科學。教育是一種社會職能。只有正確地概括了培養(yǎng)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的規(guī)律性的教育學,才是一門科學。教育有著它自己的客觀規(guī)律性,只有科學地反映了這種客觀規(guī)律性的教育學,才是一門科學?!逃龑W是不是一門反映了客觀規(guī)律性的科學,歸根要在教育實踐的‘審判臺’前去‘判決’。教育學之反映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性,在于滿足教育實踐的需要,在于為教育實踐服務。”[4]
據(jù)此,我們可否做出這樣一個推論:雙語教育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只有客觀地揭露了雙語教育本質的和必然的聯(lián)系的雙語教育學,才是一門科學。雙語教育是一種社會實踐。只有經(jīng)過成功和失敗的反復和比較,認識了具有客觀真理性并形成了一定理論體系的雙語教育學,才是一門科學。雙語教育是一種社會職能,只有正確地概括了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雙語人才的規(guī)律性的雙語教育學,才是一門科學。雙語教育有著它自己的客觀規(guī)律性。只有科學地反映了這種規(guī)律性的雙語教育學,才是一門科學。雙語教育學是不是一門反映了客觀規(guī)律性的科學,歸根要在雙語教育實踐中得以檢驗。雙語教育學之反映雙語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性,在于滿足雙語教育實踐的需要,在于為雙語教育實踐服務。
如果說這一推論可行的話,那么建立一門反映雙語教育客觀規(guī)律性的雙語教育學既是雙語教育實踐的需要,又是雙語教育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
恩格斯曾經(jīng)說過:“每一門科學都是分析某一個別的運動形式或一系列互相關聯(lián)和互相轉化的運動形式的,因此,科學分類就是這些運動形式本身依據(jù)其內(nèi)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類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這里。”[5]雙語教育在其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學科定位問題的研究與討論。由于研究出發(fā)點和看問題視角的差異,學術界對雙語教育學科定位問題的認識,可謂見仁見智。但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
持這種觀點者認為,應用語言學(Applied linguistics)研究的對象是語言教學。語言教學指本族語和外族語的教育和學習,其中包括雙語教學和多語教學的內(nèi)容。[6]因此,雙語教育學應是應用語言學的學科范疇。
20世紀60年代以來,語言學研究受多學科交叉趨勢的影響,開始進入了一個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融合的交叉發(fā)展階段,形成了交叉語言學的新學科。應用語言學就是其中的一門交叉性分支學科,其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應用語言學“將語言學同其他學科相結合進行實用研究,運用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對語言進行研究。廣義應用語言學在社會科學領域與教育學、心理學、邏輯學、文學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倍M義應用語言學則 “是以語言教學和應用問題為研究對象,研究語言教學理論、方法和語言應用的學科,特別是外語教學和第二語言教學”。[7]
據(jù)統(tǒng)計,目前我國有25個省、自治區(qū)和直轄市的2000多所中小學開展了不同類型和不同規(guī)模的雙語教學實驗。其中,以上海市中小學的雙語教學實驗研究最為興旺、持久。用主持該項實驗工作的朱浦老師的話說,上海市中小學的雙語教學實驗“最直接、最重要的出發(fā)點是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8]許多從事雙語教育研究的專家學者也贊同這一觀點,認為“目前我國普遍推行的雙語教學或雙語教育,在本質上屬于外語教學的范疇。”[9]基于上述認識,雙語教育學理應歸屬應用語言學的研究范疇。
近年來,一些國內(nèi)外專家學者開始從教育學的視角審視雙語教育,提出了雙語教育學應是教育語言學(Educational Linguistics)學科范圍的觀點。
長大縱坡試驗段瀝青路面混合料的碾壓分為初壓、復壓和終壓三個過程,初壓時采用先靜后振的方式,以3~4.5km/h的速度碾壓2遍,復壓采用振動壓實的方式,以3~4.5km/h的速度碾壓4遍,終壓采用靜壓的方式,以4~5km/h的碾壓速度直到消除輪跡[3]?;旌狭系哪雺哼^程應遵循“緊跟、慢壓、高頻、低幅”的原則。
教育語言學一詞是由美國語言學家Bernard Spolsky于1972年提出來的,它描述的是“語言學這一學術領域與教育這一實用性學術專業(yè)之間的交叉”。[10]Spolsky仿照教育社會學、教育心理學等學科的命名方式,認為教育語言學是一個跨學科的領域,關注的焦點包括國家的語言教育政策,語言行為與社會身份認同之間的關系,母語、二語、雙語教育,語言與文化的關系等等。教育語言學的起點是語言教育實踐,而不是語言學本身,因而應該在教育學科下面設教育語言學專業(yè)。
基于對教育語言學上述定義和本質的認同,Hornberger認為,教育語言學有三個主要特點:它是教育與語言的融合(探討的不僅僅是語言學對教育的意義,也包括教育對于語言學的意義);是以問題為導向,以教育實際為出發(fā)點的學科;關注的焦點是語言教學與學習。這三個特點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教育語言學的學科屬性。具體來講,兒童語言習得、一語(母語)和二語(外語)教學、雙語教育、文學教學、語言測試、二語習得、少數(shù)民族語言教育、英語作為世界語、語言行為和話語分析、語言政策與政治、識字、口頭話語等等都是教育語言學的研究范圍。[11]
在我國,部分專家學者也贊同這一觀點,認為“教育語言學以教育學文本和教育學活動中的語言現(xiàn)象為對象,運用和改造某種(些)語言學的分析框架和理論視野,把語言學的知識轉化為教育學語言的分析工具?!保?2]在他們看來,教育語言學似乎比應用語言學更能準確表述雙語教育學的學科屬性。
筆者認為,不同學術觀點的爭論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因為“一個學科門類的形成和發(fā)展,是一個由知識的思想化或學說化到知識的理論體系化的轉變過程。”[13]只有通過不斷的學術研究與爭論的過程,雙語教育學作為一個學科門類才得以形成和發(fā)展。
所謂學科定位是指某一學科在眾多學科中的位置,也就是科學地確定它的門類歸屬問題,通常是由該學科的研究內(nèi)容、任務與性質所決定的。雖說雙語教育學科定位問題的討論(歸屬應用語言學,還是教育語言學)尚在進行之中,至今未能形成統(tǒng)一的看法,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學術界對雙語教育學科的研究內(nèi)容、任務與性質卻有了漸趨一致的認識。
首先,雙語教育學研究的核心內(nèi)容是雙語教學。通過研究雙語教學過程和教學系統(tǒng)中各種內(nèi)部與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揭示雙語教學規(guī)律,制訂雙語教學原則、策略與方法,實現(xiàn)雙語教學目標。
這是一個非常廣闊的研究領域。所謂內(nèi)部因素主要指:①雙語教學的主體——雙語學習者和雙語教師,包括雙語學習者的生理、心理、策略等個體素質和雙語教師的基本素質;②雙語教學活動的客體——教學媒介語,即第二語言或外語;③雙語教學活動本身——包括總體規(guī)劃、課程設計、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和測試評估四大環(huán)節(jié)的理論與實踐。要研究這三方面的特點和規(guī)律,也要研究這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所謂外部因素首先是一些基礎學科,特別是與本學科關系最為密切的語言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等對本學科理論所起的支撐作用;外部因素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語言環(huán)境,包括社會語言環(huán)境和教學語言環(huán)境,及其對學習所產(chǎn)生的影響;還包括國家的方針政策,國家、社會及具體的教育單位所能提供的各種資源、條件對雙語教學實踐所產(chǎn)生的影響。這些因素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即學科體系。研究這些因素及所構成的學科體系的目的,是為了比較全面、客觀地認識雙語教學規(guī)律,以便指導雙語教學實踐,提高雙語教學質量和效率。
然而,長期以來雙語教育學科研究的焦點幾乎只集中于教學一個方面,而忽視了對教育的研究,也未能做到在教育系統(tǒng)中研究教學。進入21世紀,全球化經(jīng)濟和面向世界的教育改革,要求我們順應國際教育發(fā)展的總趨向,把雙語教學研究提升到雙語教育的層面上來,反映到學科的名稱上,應與其他學科教育學的名稱相一致,即用“雙語教育學”比較規(guī)范。這一名稱可以更清楚地體現(xiàn)出雙語教育學在學科屬性上的三個特點:
第一,雙語教育學是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它有專門的研究對象、任務和視角,是別的學科所無法替代的。
第二,雙語教育學是一門綜合交叉性學科。它是從語言學和教育學這兩門學科中分化出來,而在具體內(nèi)容上又把兩者綜合起來,分化與綜合并進,從而形成并逐步完善自身的學科理論。
第三,雙語教育學還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具有極強實踐性的應用學科。它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包括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但理論研究的特點是面對雙語教育實際和大量亟待解決的問題,理論研究的目的在于指導雙語教育實踐,解決雙語教育問題,實現(xiàn)雙語教育目標。雙語教育理論是從雙語教育實踐中產(chǎn)生的,研究成果或提出的理論可以直接指導實踐并得到實踐的檢驗。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雙語教育理論體系將不斷得以修正、充實和發(fā)展。
教育科學分類研究的成果表明,評判一門分支學科是否成熟,其指標可以從兩方面看:一是屬于“理論”方面的——對象、方法(及理論體系);一是屬于“實踐”方面的——是否有代表人物、著作、學術組織、學術刊物等。[14]十多年來,我國的雙語教育無論在理論方面還是實踐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是毋容置疑的事實。然而,如同任何一門學科的形成與發(fā)展一樣,雙語教育學科的建立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而只能是一個長期的、曲折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的過程。隨著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xiàn)代化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通過雙語教育理論工作者與實際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雙語教育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分支學科必定會在社會科學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1][2] 周有光.周有光語言學論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69,180.
[3]蓋興之.雙語教育原理 [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139.
[4]瞿葆奎,教育是一門科學嗎?——答:教育不是一門科學[N].文匯報,1979-09-04.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93.
[6] 于根元.應用語言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46.
[7]王福祥.文化視野下的雙語教育—實踐、爭鳴與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
[9]陳彩燕.雙語教育:跨文化教育功能及其實現(xiàn)[J].教育導刊,2005,(7).
[10][11]張東輝.美國語言教育學的學科發(fā)展及對我國的啟示[J].北京:語言教學與研究,2008,(5):8~15.
[12] 杜麗娟,.教育語言學片論[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13]瞿葆奎.教育學的探究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34.
[14] 瞿葆奎.唐瑩.教育科學分類:問題與框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3,(2):25.途命運。當代青年要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就要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自覺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自覺加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思想侵蝕,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努力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模范踐行者。在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要勇于擔當、甘于奉獻,關心集體、熱心公益、扶貧濟困、見義勇為,為發(fā)展社會主義和諧人際關系、形成文明進步的良好社會風尚貢獻自己的力量。
[責任編輯 懷 靜]
參考文獻:
[1][2][3][4][5][6][7][8][9][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24][25][26][27] 列寧選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1.288.283.281-282.282.282.281.284.282.282.283.285.284.285.287.287.28 3.292.295.295.293.288.292.292.292.294.
[10] 列寧全集.第 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35.
[28][31] 胡錦濤.胡錦濤致中國青年群英會的信[N].人民日報,2007-05-05.
[29]胡錦濤.在共青團十四屆四中全會上的講話[N].中國青年報,2001-02-19.
[30]胡錦濤.在同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9-05-03.
[責任編輯 藍 天]
Lenin's thought on cultivating the new young generation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Understanding of Lenin's The Task of The Youth League
WANG Yong-hao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Marxism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0732, China)
In The Task of The Youth League, Lenin explained how to cultivate and educate the young generation from the strategic viewpoint of promoting the proletarian revolutionary cause and building the communist society.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reviewing this magnificent works of Lenin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ing and conducting our work of cultivating and educating the young generation.
Lenin; The Task of the Youth League; youth educatio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H319.1
A
1008-6390(2011)01-0020-03
2010-10-10
姜宏德(1945-),山東青島人,研究員,教育部“十五”重點課題“雙語教育研究與實驗”負責人,研究方向:英語教育及雙語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