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莉,張園園
(重慶大學 外國語學院,重慶 400044)
戲劇翻譯和舞臺演出
——以《芭芭拉少?!穬蓚€中譯本為例
陳曉莉,張園園
(重慶大學 外國語學院,重慶 400044)
作為舞臺演出的主要受體,觀眾的理解和接受的效果對于戲劇演出的成敗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關聯(lián)理論中的核心概念最佳關聯(lián)性及其所強調的語境效果都和戲劇翻譯中觀眾的接受程度具有極大的相關性和一致性,因此,本研究把關聯(lián)理論中的最佳關聯(lián)性與戲劇翻譯中觀眾的接受程度緊密聯(lián)系起來,通過對蕭伯納的三幕劇《芭芭拉少校》的兩個中譯本各自采用的翻譯策略的對比,從觀眾的最佳接受效果的層面,來探討為使觀眾以最小的努力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應采用的翻譯策略。
戲劇翻譯;最佳關聯(lián)性;觀眾接受效果;翻譯策略
不同于小說、散文、詩歌等體裁,戲劇具有二元性,既可以以文學作品的形式供讀者閱讀;也可以用于舞臺演出,通過演員的舞臺表演來傳達以供觀眾欣賞。正是由于其自身的這個特點,戲劇的翻譯依然是“翻譯研究中問題最多、最受忽視的一個領域”。對于戲劇而言,除了少數(shù)用于閱讀的案頭劇外,戲劇的最終目的是用于舞臺演出,原戲劇作者創(chuàng)作時必然兼顧作品最終搬上舞臺后的效果,同樣地,戲劇翻譯時,譯者在為讀者考慮之外也應為戲劇劇本將來搬上舞臺后的效果作整體考慮。因此本文主要探討的是用于舞臺演出的戲劇翻譯。
關聯(lián)理論是由Sperber,D.和 Wilson,D.提出的從認知角度研究交際的語用理論,它的核心概念是關聯(lián),“對翻譯有著普遍的解釋力”[1],它把翻譯看作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認知過程,這也給戲劇翻譯研究提供了新視角。
由于戲劇演出的時空限制,觀眾欣賞的直接性、瞬時性等特點,如何才能使目標語觀眾花最小的力氣,在最大程度上理解戲劇譯本,欣賞戲劇譯本,最終最大程度地得到與原作觀眾相一致的感受,這與關聯(lián)理論所要求的最佳的關聯(lián)性和語境效果非常相似。因此,本文從關聯(lián)理論的視角來探索其在戲劇翻譯研究領域中的運用,并且通過對比蕭伯納的戲劇《芭芭拉少?!返膬蓚€中譯本各自采用的翻譯策略(英若誠譯本和林浩莊譯本),探討在翻譯用于舞臺表演的戲劇文本時,應采用怎樣的翻譯策略才能使觀眾以最小的努力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
1986年,法國學者斯伯柏(Sperber)和英國學者威爾遜(Wilson)在其合著的《關聯(lián)性:交際與認知》一書中提出了關聯(lián)理論這一概念。關聯(lián)理論關注的核心問題是交際與認知。交際的成功取決于兩個條件:一是交際雙方的“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二是最佳的認知模式—關聯(lián)性。Sperber和Wilson認為,言語交際所遵循的唯一原則就是關聯(lián)原則,交際雙方之所以能配合默契,主要由于這個最佳的認知模式(關聯(lián)性)。關聯(lián)理論還強調語境效果,語境效果好,推理時所付出的努力就小,關聯(lián)性就強;語境效果差,推理所付出的努力就大,關聯(lián)性就弱,用公式可表示為:關聯(lián)性(Relevance)=語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s)/推理努力(Efforts)。交際中每一個人的認知環(huán)境都由三部分信息組成:邏輯信息、百科知識和詞語信息。由于每一個人的認知結構都不同,因此由上述三種信息所組成的認知環(huán)境也就因人而異,對話語的推理也就會得出不同的結果,在推理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也不盡相同。Sperber和Wilson的學生格特(Gutt)在其1991年出版的《翻譯與關聯(lián):認知與語境》一書中率先將關聯(lián)理論應用于翻譯研究中。關聯(lián)理論的翻譯觀把翻譯看成一個對原語進行闡釋的動態(tài)的明示-推理過程,翻譯必須要結合原語文本/話語和語境假設,找出其中蘊涵的最佳關聯(lián),通過推理,才能正確理解原文,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進而達到成功交際的目的[2]。
戲劇的二元性決定了戲劇翻譯具有不同于小說、詩歌的特點。戲劇翻譯不僅要處理好一般翻譯所面臨的語言、文化、社會等方面因素,更要滿足其自身作為表演藝術的特殊性。用于閱讀的戲劇文本很大程度上同常規(guī)的文學翻譯差別不大,而以舞臺表演為目的的戲劇文本的翻譯,則要充分把握時空的限制,觀眾欣賞的直接性、瞬時性、語言的動作性、口語化等舞臺性的要求。戲劇的最終目的是用于舞臺演出,原戲劇作者創(chuàng)作時必然要兼顧作品最終搬上舞臺后的效果,同樣地,戲劇翻譯時,譯者在為讀者考慮之外也應為戲劇劇本將來搬上舞臺后的效果作整體考慮。
譯者首先要考慮到觀眾對于戲劇臺詞的理解和欣賞的瞬時性和即時性,盡量使用口語化的戲劇語言;此外,譯者在翻譯戲劇文本時也應考慮到語言的動作性要求。由于不能像小說家那樣使用旁白、內心細節(jié)描述等方式表現(xiàn)人物內心,劇作者必須把所要表現(xiàn)的全部生活轉化為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因此,戲劇語言具有豐富的動作性,使得演員可以通過閱讀劇本選擇恰當?shù)纳眢w語言來表現(xiàn)人物。Susan Bassnett把這個稱為劇本的“動作文本(gestural text)”即決定演員表演動作的“潛在文本(undertext)”[3]。優(yōu)秀劇本的語言應當具備豐富的動作性,即動作化的語言。再次,戲劇中的情節(jié)發(fā)展和人物內心活動主要都是通過人物對話得以表現(xiàn)。戲劇要求簡潔、清晰的表現(xiàn)方式也是為了適應戲劇表演的時間限制。通常來說,一部劇本的表演時間是2—3小時,時間過長觀眾容易疲勞,無法集中注意力。這就要求劇作者在短短的2—3小時內向觀眾完整地展現(xiàn)故事情節(jié)和豐富的戲劇沖突。要做到這一點,劇作者只能將大量信息壓縮在簡短的人物對話中。因此,譯者在翻譯時不僅要忠實傳達對話的內容,還要盡量保留原文對話的節(jié)奏和速度,盡量使用簡潔、清晰的語言。最后,在戲劇表演中,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人物性格的展現(xiàn)主要通過對話,戲劇語言要求能夠體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因此譯者也要盡量使用性格化的語言以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
總之,劇本的譯文,正如其原文,必須演員上口,觀眾或聽眾入耳便懂,因此,比起其他文體來,戲劇語言要求的“語言的直接效果”是觀眾所得到的印象和感受。這些都要求譯者在翻譯戲劇時,深入地了解原文主題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想,能最大限度地契合原劇的精神、風貌、意境,氣氛等等。戲劇語言要求通俗易懂,因此譯者在處理陌生文化信息時,要充分考慮到目的語觀眾的認知環(huán)境使其能夠更易于理解。
下面筆者以《芭芭拉少?!穬蓚€譯本——英若誠譯本《芭芭拉少?!罚?]和林浩莊譯本《巴巴拉少校》[5]為例,從關聯(lián)的角度對兩個譯本的翻譯策略進行對比。
《芭芭拉少校》是現(xiàn)代英國最偉大的戲劇家蕭伯納于1905年創(chuàng)作的一個三幕劇。主人公芭芭拉是軍火商的女兒,她專心致志地從事慈善救濟和宗教宣傳,在“慈善機關”(救世軍)里任少校。芭芭拉自以為這是拯救人們靈魂的高尚事業(yè),但是當她發(fā)現(xiàn)這種慈善機關原來是由她像父親這樣的資本家出錢辦的,她的幻想破滅了。然而當她參觀她父親的軍火工廠發(fā)現(xiàn)工廠被管理得井井有條,工廠里也實行了若干改良措施,最后同意了父親安德謝夫的決定,即由她和自己的未婚夫庫森斯來繼承軍火事業(yè)。
筆者對英若誠譯本《芭芭拉少?!泛土趾魄f譯本《巴巴拉少?!愤M行了對比,發(fā)現(xiàn)兩個中譯本在文化詞語、戲劇語言等各方面所采用的翻譯策略上有很大的差異,英若誠譯本多采用意譯、增譯、省略等,而林浩莊譯本則多采用直譯和加注的翻譯策略,尤其在對具有文化內涵的詞句或篇章的翻譯處理上,這些都為本文探討何種翻譯策略更適宜于舞臺演出提供了對比分析的語料。
1.意譯vs.直譯
關聯(lián)理論認為翻譯既要譯義(meaning),更要譯意(intention),而當兩者不可兼得時,交際意圖的傳達則更為重要。例如:
Lady Britomart:…Sarah will have to find at least another£800ayear for the next ten years;and even then they will be as poor as church mice.
薄麗托瑪夫人:今后十年里,莎拉每年至少還得想法弄到另外八百磅,就那樣他們也只能過窮光蛋的日子。(英譯)
我國城鄉(xiāng)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有2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在支持國家改革開放進程、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實現(xiàn)社會穩(wěn)定等方面都發(fā)揮了積極作用。最低生活保障是陷入貧困的城鄉(xiāng)居民得到基本生活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線,是讓廣大人民群眾分享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成果的重要渠道,是黨和政府執(zhí)政為民理念的重要體現(xiàn)。
薄麗托瑪夫人:往后十年,莎拉每年至少要另找八百磅才行。即便這樣,他們夫婦仍然要窮得像教堂里的耗子似的①。(林譯)
腳注:①英美的習慣說法。教堂里沒有倉庫,也不做飯,耗子沒有食物可偷。
林浩莊譯本采用直譯加腳注的方法來處理這個具有文化內涵的表達方式as poor as church mice,但是對于中國觀眾并不熟悉這一在英美觀眾看來的習慣表達方式,而且在表演中腳注對觀眾沒有什么實際意義,這樣就會影響觀眾的理解和接受,關聯(lián)理論指出當翻譯在譯義(meaning)和譯意(intention)不可兼得時,交際意圖的傳達才能保證交際的成功。而英若誠譯本考慮到了觀眾接受的瞬時性和直接效果的獲得等因素,靈活地將這一短語意譯成“窮光蛋”,準確地傳達了交際意圖,易于觀眾的理解和接受。
2.增譯法vs.腳注
在處理一些具有文化內涵的句子或詞時由于受戲劇演出時時空和即時性等限制,需要增加某些隱含的成分,以便觀眾理解,實現(xiàn)交際意圖。關聯(lián)理論認為,成功地傳遞交際意圖也就實現(xiàn)了交際目的。例如:
Barbara:oh,you're too extravagant,papa.Bill offers twenty pieces of silver.All you need offer is the other ten.That will make the standard price to buy anybody who's for sale.I'm not…
芭芭拉:您真是慷慨得很哪,爸爸。窩客出了20塊銀幣,您又給添了10塊,這不正好嗎?不正好是《圣經(jīng)》里說的出賣靈魂的標準價錢嗎?我不預備出賣靈魂……(英譯)
巴巴拉:啊,爸爸,您太浪費啦。畢爾已經(jīng)肯出20塊銀元,您再出10塊就夠收買任何人的標準價格啦。無奈,我不能讓人收買……①暗指猶大以30塊銀元出賣耶穌事。(林譯)
根據(jù)上下文,窩客想給救世軍一英鎊作為打珍妮的賠償,遭到了芭芭拉的拒絕。窩客自認為是芭芭拉嫌錢太少。因此芭芭拉的父親軍火商安德謝夫,提出愿意替窩客再出99英鎊,但還是遭到了芭芭拉的拒絕,并說救世軍是不可能被收買的。這里芭芭拉將窩客和安德謝夫比作猶大,猶大曾因30銀幣而出賣了基督。對于原語文化背景的觀眾而言,很容易理解,然而對于沒有這樣的背景知識的中國的觀眾而言,則很難懂。
3.合譯vs.腳注
比起再現(xiàn)原文表面文字意義,關聯(lián)理論更注重交際意圖的傳達。根據(jù)對原文讀者和譯文讀者認知環(huán)境的分析,譯者可以選擇適于譯文讀者的表達方式來明示作者的交際意圖。增譯法旨在譯出對于原文讀者來說很容易理解而對譯文讀者來說卻難以理解的句子的意思。在跨文化翻譯中這是一種很有效的手段。例如:
Undershaft:(cold and sardonic)Have you ever been in love with Poverty,like St Francis?Have you ever been in love with Dirt,like St Simon?Have you ever been in love with disease and suffering,like our nurses and philanthropists?Such passions are not virtues,but the most unnatural of all the vices.
安德謝夫:(冷淡而譏諷地)你是不是像古代的圣徒那樣熱愛過貧窮,熱愛過骯臟?還是像我們那些護士,那些慈善家那樣,熱愛過疾病,熱愛過受苦受難?這種熱愛的感情不是什么美德,這是最違反天性的罪惡!(英譯)
安德謝夫:(冷淡而勉強)你像圣弗蘭西斯①似的跟受窮發(fā)生過戀愛嗎?像圣西蒙②似的跟骯臟發(fā)生過戀愛嗎?你像我們的護士跟慈善家似的愛上過生病和受罪嗎?這樣的情感不是什么道德而是一切罪惡中之最反乎常情的。這兩人都是宗教界里有名的圣徒。
腳注:①圣弗蘭西斯,意大利人,于一二。6年離家,到處幫助窮人和病人,仿效耶穌。他也收了12個徒弟,不許他們有私產(chǎn),以后率領徒弟們勤見教皇,奉為神父。②圣西蒙(1638-1702),法國神父(林譯)
林浩莊譯本借助腳注的形式來說明這些專有名詞的背景知識,但是對于欣賞戲劇的觀眾而言腳注不能幫助其來理解演員的臺詞,他們還是會覺得難以理解,而此處安德謝夫并非是要強調這兩個圣徒的事跡,而是想表達他對貧窮和骯臟的看法,英若誠將兩句合作一句,明示了意圖,省略了這些沒有必要且易影響觀眾理解的名字,并換成其所表達的實際意義。這樣不僅傳遞了原文的交際信息,也易于觀眾的理解和接受。
從《芭芭拉少校》的兩個中譯本翻譯策略的對比來看,林浩莊譯本多用直譯或直譯加注的翻譯策略,給目標語受體介紹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而英若誠多用意譯、增譯、省略等翻譯策略實現(xiàn)其交際意圖,而對于用于舞臺演出的戲劇翻譯而言,腳注對觀眾沒有實際意義,觀眾接受的直接效果舉足輕重,為使譯文達到最佳關聯(lián)性,使觀眾以最小的努力達到最大的語境效果,英若誠譯本所采用的翻譯策略更適合于用于舞臺演出的戲劇翻譯。因此為了舞臺演出的需要,戲劇翻譯不妨采用一些較靈活的翻譯策略,而不必過于拘泥于原文。
[1]趙彥春.翻譯學歸結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110-130.
[2]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Basil Blackwell,1991.
[3]Bassnet,Susan.Still trapped in the labyrinth:further reflections on translation and theater.In Bassnet,Susan&Lefevere,Andrew (ed.)Constructing Culture: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蕭伯納.芭芭拉少校.[M].英若誠,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5]蕭伯納.巴巴拉少校.[M].林浩莊,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Drama Translation and Stage Performance
CHEN Xiao-li,ZHANG Yuan-yu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China)
This paper intends to study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As important participants in the theatre,the 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effects of audience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a successful drama performance.As the core concept of the optimal relevance and the concept of the situational effects in relevance theory have great similarity to the audience’s acceptance effects in drama translation,this paper,based on the two concepts,compares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Bernard Shaw’s three-act play Major Barbara to explore the drama translation strategies which can make audiences get the maximum contextual effects with the minimum processing effort.
Drama translation;the Optimal relevance;the Audience’s acceptance effects;Translation strategies
H059
A
1001-6201(2011)06-0098-03
2011-04-27
陳曉莉(1964-),女,重慶人,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張園園(1983-),女,河南孟縣人,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張樹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