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祥
(南京審計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江蘇南京 211815)
和諧社會共同富裕理論探析
李 祥
(南京審計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江蘇南京 211815)
共同富裕既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和具體體現,也是社會主義優(yōu)越于資本主義的重要特征。踐行共同富裕要避免兩極分化,強調先富只是手段、共富才是目的,要認識到共同富裕歷史進程具有長期性,共同富裕是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裕的統(tǒng)一。
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共同富裕;兩極分化;精神富裕
實現共同富裕事關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發(fā)展大局,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集體都能高屋建瓴,運籌帷幄,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重大原則,是體現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重要方面。雖然共同富裕偉大戰(zhàn)略構想貌似十分遙遠,但卻是具體的、歷史的、現實的。實現共同富裕既是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價值訴求,又是社會主義實踐的內在本質要求,共同富裕的實現既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又具有現實的可行性。針對舊社會的積貧積弱和資本主義的兩極分化,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發(fā)出“大同者,吾人之鵠也”的豪邁之言[1]130。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在領導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進程中,對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問題進行了長期而艱辛的探索,初步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理論的基本框架。他指出:“經過人民共和國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到達階級的消滅和世界的大同?!保?]1471針對改革開放以前的平均主義及其導致的共同貧窮,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的特點是富,而且是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不能動搖的原則”[3]1253。在繼承和發(fā)展毛澤東、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礎上,江澤民認為,應該用發(fā)展的方法解決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關鍵要通過加快發(fā)展加以解決。江澤民指出:“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特征,絕不能動搖。要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認識和處理地區(qū)差距問題”[4]466,“我們必須堅持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政策”[4]470。新世紀新階段,胡錦濤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zhàn)略構想,極大豐富了“共同富?!钡目茖W內涵,要求從社會整體和全局的角度和高度重視社會發(fā)展的均衡性,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堅持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26,胡錦濤認為,共同富裕是“以人為本”的共同富裕,是“協(xié)調發(fā)展”的共同富裕,是“全面”性的共同富裕。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已發(fā)生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并正以良好的態(tài)勢向前發(fā)展。最近10年,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排名大跨步前進,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近40萬億元人民幣,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雖然中國現在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我們構建的小康社會仍然是不均衡、不全面、不發(fā)達的小康社會,但解決共同富裕問題不能等、不能拖,越往后解決起來越困難,成本也越高,付出的代價也會越大。共同富裕問題,如果我們越早解決,就會處于越主動、越有利的地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鄧小平同志曾多次就共同富裕問題提出過睿智的見解,他指出,“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6]364,“什么時候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在什么基礎上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要研究??梢栽O想,在20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6]364。1992年,鄧小平對我們長期探索的社會主義的本質給予了經典性概括:“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6]373所以,能否通過現實而穩(wěn)妥的途徑實現共同富裕是能否體現社會主義本質和優(yōu)越性的“中心課題”,雖然這一過程必定漫長而艱巨,但我們在發(fā)展過程中應密切關注發(fā)展的均衡性、系統(tǒng)性、復雜性和預見性等。
現階段,中國已進入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新的發(fā)展時期,已步入全面建設發(fā)展成果惠及全體13億多人民、以共同富裕為重要標志的小康社會新的發(fā)展階段。共同富裕偉大戰(zhàn)略構想的實現既需要發(fā)達的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等硬件條件作支撐,也需要過硬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先進文化等軟件條件為保障。在實現共同富裕目標過程中,必須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又好又快的發(fā)展模式和路徑。
第一,共同富裕發(fā)展戰(zhàn)略是對以往平均主義發(fā)展模式的糾偏。社會主義既反對貧富懸殊和兩極分化,也反對平均主義。雖然貧富分化可能會產生暫時的高效率,但必然會挫傷人們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會產生持續(xù)的高效率;而平均主義雖然有“結果公平”之誘惑,但卻以低效率和普遍貧窮為代價。改革開放前,因受“不患寡而患不均”傳統(tǒng)思維和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式理解的影響,中國選擇了“公平優(yōu)先、均中求富”的發(fā)展模式。不可否認,這一模式在調動人們積極性和體現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方面曾經發(fā)揮過積極作用,但那種通過人為手段建構公平、忽視經濟利益發(fā)展模式的弊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凸顯,使人們把共同富裕錯誤地理解為“同時、同步、同等程度的富?!?,形成了職工、企業(yè)吃國家的“大鍋飯”、地方吃中央的“大鍋飯”的局面。這種狀況不僅壓抑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企業(yè)在內無動力、外無壓力狀態(tài)下生產,并進而導致經濟社會長期停滯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因此,為了打破平均主義,激發(fā)建設四化的積極性,改變一窮二白的面貌,實現人民的富裕,1978年9月,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明確指出:“如果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發(fā)展的速度比資本主義國家慢,還談什么優(yōu)越性?”[7]128在四天后的另一次談話中,他又強調指出:“我們過去是吃大鍋飯,鼓勵懶漢,包括思想懶漢,管理水平、生活水平都提不高。現在不能搞平均主義。毛主席講過先讓一部分人富裕起來。”[8]38720世紀80年代初期,鄧小平進一步指出,“我們干革命幾十年,搞社會主義三十多年……大多數地區(qū)仍處于貧困狀態(tài)。這叫什么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6]10-11,“要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勤勞致富是正當的。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裕起來,是大家都擁護的新辦法,新辦法比老辦法好”[6]23。他認為“先富—后富—共富”的“大政策”是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捷徑。
第二,不發(fā)達的國情以及諸多自然和歷史因素決定了我們只能選擇“先富—后富—共富”的發(fā)展模式。我們知道,鄧小平共同富裕戰(zhàn)略構想的提出是建立在對中國國情深刻把握的基礎之上。他曾多次指出,中國底子薄,耕地少,人口多,尤其是農民眾多,仍然是世界上較為貧窮的國家之一,這就決定了中國必然要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經歷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逐步實現工業(yè)化和經濟的社會化、市場化與現代化。眾所周知,中國社會主義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且經濟建設的中心地位在建國以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沒有得到堅持。同時,長期受戶籍制度等影響,形成了明顯的城鄉(xiāng)二元格局。盡管名義上人們對生產資料的占有是人人平等的,但由于存在多種不同所有制形式,人們對生產資料的實際占有是不平等的。所以,自改革開放以來,雖然中國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雖然“我們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中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發(fā)展仍然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9]。在中國,雖然按勞分配原則占主導地位,但是由于勞動者的體力、智力、家庭背景以及勤奮程度存在差異,在以勞動作為個人消費品分配唯一尺度時,不同家庭生活水平和質量也會有所不同。再加上各地自然資源分布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很不平衡,地區(qū)之間、部門之間內部因素和外部條件存有不同程度的差別。在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下,那些技術水平高、勞動效率高、工作熟練的工人和善經營、懂管理、產品適銷對路的企業(yè)的個別勞動時間必定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他們必定能在競爭中獲得勝利。這就決定了所有社會成員同時同步同等程度富裕在實際上不具有可行性,也決定了符合實際且行之有效的路徑只能是“先富—后富—共富”發(fā)展之路,決定了走向富裕的過程必然是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實現的漸進過程。
第三,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實現共產主義的崇高目標決定了我們應該堅持共同富裕的價值取向和奮斗目標。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我黨鍥而不舍追尋的目標,是以毛澤東為首的幾代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堅持不懈地探索和追求的理想和目標。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就是為了徹底消滅剝削和壓迫,為了建立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制度。毛澤東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qū)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lián)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fā)點。”[10]1094-1095鄧小平指出,我們太窮了,太落后了,老實說對不起人民,沒有讓人民富裕起來,“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6]155,并要堅持以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出發(fā)點,作為評判工作成敗得失的依據。新世紀新階段,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有變,堅持共同富裕價值取向沒有變。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fā)展觀,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新的戰(zhàn)略任務和目標,要求“在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由廣大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fā)展社會事業(yè),著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5]25-26,“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fā)揮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做到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1]。歷史已經證明并將繼續(xù)證明,只有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才能真正引領我們實現共同富裕。
第四,共同富裕既是社會主義目標原則,也是社會主義本質特征和要求。毛澤東指出:“我們實行這么一種制度,這么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保?2]495鄧小平將共同富裕提升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1985年3月,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講話中,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我們就是要堅決執(zhí)行和實現這些社會主義的原則。”[6]111同年4月,在會見外賓的談話中他指出:“從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這二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fā)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保?]116實現共同富裕既是社會主義追求的根本目標,也是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體現。社會主義能否戰(zhàn)勝資本主義歸根到底取決于生產力的發(fā)展狀況,“我們現在真正要做的就是通過改革加快發(fā)展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用我們的實踐來證明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要用兩代人、三代人,甚至四代人來實現這個目標。到那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真正用事實理直氣壯地說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優(yōu)越了”[6]256。資本主義雖曾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但這一巨大的社會財富的分配卻是以兩極分化和貧富懸殊為代價的。鄧小平指出:“堅持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方向,就要肯定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fā)展生產力,逐步擺脫貧窮,使國家富強起來,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6]264-265,“社會主義最大的優(yōu)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6]364。江澤民堅持和發(fā)展了非均衡發(fā)展戰(zhàn)略思想,認為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只能從本國國情出發(fā),從各地實際情況出發(fā),讓一部分地區(qū)先富帶動后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江澤民指出,“我們搞社會主義,是要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和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一部分人富起來、一部分人長期貧困,也不是社會主義。鼓勵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和幫助未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既定政策。這個政策不能變”[4]548-549,“逐步縮小地區(qū)之間的發(fā)展差距,實現全國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最終達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13]340。
第五,堅持共同富裕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和社會整體進步的必然要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們的出發(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唯物史觀的前提“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14]73,67。馬克思主義以現實個體的人作為出發(fā)點,把社會歷史看作是個體的人的生產能力發(fā)展的歷史,認為社會發(fā)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一切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體現出對人的終極關懷。所以,發(fā)展的真正含義和目的是人和人類的發(fā)展,即以人為本的發(fā)展。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既包括人的各種潛能的拓展,也包括人的多方面需求的滿足。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也是衡量社會進步程度的指標。人類一切活動最終都要落實到“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15]120,馬克思主義所預見的未來社會圖景是“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fā)展的同時又保證人類最全面的發(fā)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態(tài)”[16]130,“由社會全體成員組成的共同聯(lián)合體來共同地和有計劃地利用生產力;把生產發(fā)展到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規(guī)模;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通過產業(yè)教育、變換工種、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福利,通過城鄉(xiāng)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fā)展”[14]243。因此,一切發(fā)展最終都要歸結于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其他一切活動都只能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實現手段。雖然共同富裕在現階段代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基本價值取向,但相對于社會進步和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最終目標而言,它只能是階段性目標,只具有工具理性價值?!霸诠伯a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14]287,讓人們“共同享受大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福利”,以“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fā)展和運用”[17]633??梢姡藗兂藵M足物質需求之外,更需要滿足社會公平等精神方面的需求,正如英國史學泰斗湯因比所言,“人不僅僅是靠面包過活的。無論人的物質生活可能被提高得多高,也無法治愈他在精神上對社會公平的需要”[18]23。所以,我們自始至終都應把實現社會進步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作為一切活動的最終歸宿。
由上觀之,不論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原則,還是共產黨的目標宗旨,都決定了我們應堅持共同富裕的價值取向,只能選擇“先富—后富—共富”的發(fā)展道路,“中國不走這條路,就沒有別的路可走。只有這條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榮之路”[6]149-150。在實現共同富裕路徑上,鄧小平首倡的“先富—后富—共富”發(fā)展模式既適合中國國情,又體現中國特色,而且具有穩(wěn)妥、代價小、風險低等特點。在實施共同富裕策略時我們應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
第一,貧富差別不能太大。提倡和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就是要允許不同人、不同地區(qū)發(fā)展中存在著富裕先后、富裕程度的差別。但這只是發(fā)展中不可避免的階段,并不是說差距越大就越能盡快實現共同富裕,需要弄清楚富裕程度的差別在什么范圍內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的問題,必須適時掌握合理的貧富“差別度”,“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構想是這樣提出的:一部分地區(qū)有條件先發(fā)展起來,一部分地區(qū)發(fā)展慢點,先發(fā)展起來的地區(qū)帶動后發(fā)展的地區(qū),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6]373-374。在中國市場經濟不斷向縱深方向推進的過程中,少數人憑借各種資源優(yōu)勢迅速致富,部分人甚至利用權力一夜暴富,而多數人因缺乏資源無法致富甚至落到貧困的境地。而迅速致富者面對未來會有更多機會可供選擇,貧弱者可供選擇利用的資源和機會卻越來越少,甚至存在被邊緣化的危險。中國迅速從一個平均主義較為嚴重的國家轉變?yōu)樨毟徊罹噍^大且繼續(xù)擴大的國家,自然引起人們的嚴重關切。如何既充分利用市場經濟促進生產力迅速發(fā)展的積極作用,又將市場經濟自發(fā)盲目性及其導致兩極分化的消極作用控制在可接受的合理范圍內,確實是一道不易破解的難題。否則,貧富差距和兩極分化一旦出問題就不是小問題,不僅會使民眾產生不滿情緒,危及社會穩(wěn)定,而且會導致技術發(fā)明和創(chuàng)新動力不足,影響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更嚴重的是關系到社會穩(wěn)定、改革成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否延續(xù)、共產黨執(zhí)政地位能否穩(wěn)固等重大問題。有鑒于此,鄧小平告誡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應高度重視,防患于未然,并認為收入差距“太大也不行”[3]1356,主張“要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3]1364,堅信“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7]374。
第二,先富只是手段,共同富裕才是目的。提倡和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允許人們在富裕程度和時間上有快慢先后之分,目的在于發(fā)揮先富群體的標桿和激勵作用,讓先富人群幫帶尚未富裕的人們盡快實現共同富裕,“我們提倡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裕起來,是為了激勵和帶動其他地區(qū)也富裕起來,并且使先富裕起來的地區(qū)幫助落后的地區(qū)更好的發(fā)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的政策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以帶動和幫助落后的地區(qū),先進地區(qū)幫助落后地區(qū)是一個義務。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然而平均發(fā)展是不可能的。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6]166。在實現共同富裕過程中出現的貧富差距是暫時的,它同階級社會因為私有制和剝削造成的兩極分化是完全不同的,這一貧富差距的消極影響是可以被限定在有限范圍之內的。“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始終要注意避免兩極分化。要逐步增加人民收入,不允許產生剝削階級”[3]791。在這里,鄧小平指出,在走向共同富裕過程中,允許有先富者和后富者。相對于先富者而言,后富者是貧者,但要避免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江澤民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深刻闡明了先富、后富與共富的辯證關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實行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的政策,實踐證明是完全必要的正確的。我們國家這么大,各地狀況千差萬別,發(fā)展很不平衡,不可能按一個模式發(fā)展,也不可能同步發(fā)展、同步富裕。讓一部分條件、基礎比較好的地區(qū)先富起來,并以實際的成績和成功的經驗來帶動未富的地區(qū)也逐步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是符合中國經濟的客觀實際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保?9]174“各地的發(fā)展,有先一點后一點,在同一時間內,發(fā)展的速度有快一點慢一點,不可能齊步走。但是,各個地區(qū)最終都要達到共同繁榮,共同富裕,這是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要求”[19]171。胡錦濤進一步明確指出:“堅持鼓勵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并推動先富帶未富、先富幫未富?!保?0]
第三,實現共同富裕歷史進程具有長期性。共同富裕的實現受到各個方面因素的影響,是一個由點到面、由局部到整體、由量變到質變、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不允許有先有后、有快有慢,要求全國人民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以同等速度達到同等程度的富裕,是不可能的。鄧小平在有生之年最后一次談及共同富裕時曾指出:“少部分人獲得那么多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fā)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分配不公,會導致兩極分化,到一定時候問題就會出來。這個問題要解決”,“十二億人口怎樣實現富裕,富裕起來以后財富怎樣分配,這都是大問題。題目已經出來了,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fā)展起來的問題還困難。分配的問題大得很”[3]1364。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可以看出,實現共同富裕與實現現代化的路徑選擇是基本一致的,“至于走什么樣的路子,采取什么樣的步驟來實現現代化,這要繼續(xù)擺脫一切老的和新的框框的束縛,真正摸準、摸清我們的國情和經濟活動中各種因素的相互關系,據此正確決定我們的長遠規(guī)劃的原則”[5]36,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要求到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fā)達國家水平[6]256。胡錦濤也曾指出,“經過30年的不懈奮斗,我們勝利實現了我們黨提出的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zhàn)略的前兩步戰(zhàn)略目標,正在向第三步戰(zhàn)略目標闊步前進”[5]11,“我們的偉大目標是,到我們黨成立100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5]35。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實現共同富裕的進程是充滿困難和障礙的,不會是一帆風順、一蹴而就的,要實現全體人民比較富裕、實現基本現代化需要經過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艱苦努力。
第四,共同富裕是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裕的統(tǒng)一。共同富裕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范疇,它不僅指物質財富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是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統(tǒng)一體。“衣食足則知禮節(jié),倉廩實則知榮辱”就說明了物質富裕是精神富裕的基礎,而在物質需求滿足后,精神需求的滿足就十分重要。共同富裕不僅是指享有經濟價值這一單一維度,而且是指包括經濟價值、政治價值、文化價值和道德價值等在內的全部社會價值的協(xié)調發(fā)展。馬克思主義認為,必須有極大豐富的物質產品來滿足人們物質生活方面的需要,這是共同富裕最重要的內容,“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我們一定要根據現在的有利條件加速發(fā)展生產力,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7]128?!吧鐣髁x的優(yōu)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fā)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發(fā)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6]63。正如有的學者所認為的那樣,“物質是財富之母,精神是財富之父”[21]222。精神富有是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所以,鄧小平在重視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又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把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總體性內容來看待,認為共同富裕不僅是生產發(fā)展與生活改善的統(tǒng)一,而且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同步提高的統(tǒng)一?!霸谏鐣髁x國家,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執(zhí)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發(fā)展生產力,并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就是建設物質文明”[6]28?!拔覀円诮ㄔO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fā)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7]208。江澤民也堅持共同富裕是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裕的統(tǒng)一,既抓物質文明,奠定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又抓精神文明,為共同富裕提供精神支持,“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不僅要使人民物質生活豐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實”[22]2277-2278。由此可見,精神和物質是相對應的,社會主義社會在發(fā)展物質文明的同時應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高度的物質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既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也是中國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
總之,共同富裕既是目的,又是過程,是目的和過程的統(tǒng)一,是先富與后富、國富與民富、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裕的統(tǒng)一。只有正確認識“先富—后富—共富”戰(zhàn)略規(guī)律,正確貫徹“先富—后富—共富”戰(zhàn)略思想,才能“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zhí)政的規(guī)律、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規(guī)律、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的認識”[23]284,才能創(chuàng)造性地認識和解決“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17]34,才能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提高生產效率、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和社會整體進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陳晉.毛澤東讀書筆記(上冊)[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
[2]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4]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9]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1 - 07 - 01].http://www.gov.cn/ldhd/2011-07/01/content_1897720_3.htm.
[10]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07 - 10 - 25].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7507/6429844.html.
[12]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馬克思恩格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湯因比J R.文明經受著考驗[M].沈輝,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20]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EB/OL].[2005-06-27].http://www.gov.cn/ldhd/2005 - 06/27/content_9700.htm.
[21]汪青松.鄧小平共同富裕理論與實踐[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22]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3]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Harmonious Society
LI Xia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5,P.R.China)
Common prosperity is not only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 and detailed reflection of socialism essence,but also the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communism being better than capitalism.In the course of pursuing common prosperity, we should eliminate polarization, emphasize that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ultimate goal,realize that common prosperity course is long, and common prosperity includes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and ultimately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socialism;well-to-do society;common prosperity;polarization;harmonious society
C912
A
1008-5831(2011)05-0118-06
2011-03-27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7SJD710002)
李祥(1972-),男,安徽來安人,南京審計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經濟哲學和社會發(fā)展哲學研究。
(責任編輯 彭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