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亞,陳永梅,郝 雨
(1.長春市南關區(qū)中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41;2.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筆者自2000年1月-2011年1月,采用荊防四物湯加減治療蕁麻疹60例,取得較好療效,報道如下。
60例患者均為2000年1月-2011年1月南關區(qū)中醫(yī)院皮膚科門診患者,男35例,女25例,年齡18~65歲,病程2周~20年。其中風熱型20例,風寒型10例,濕熱型10例,血熱毒型5例,氣血虧虛型15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有關蕁麻疹的診斷標準。
以荊防四物湯為基本方:荊芥10 g,防風10 g,當歸10 g,川芎10 g,生地黃15 g,赤芍10 g。加減,風熱型:癥見風團顏色鮮紅灼熱,口干咽痛,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脈浮數,基本方加白鮮皮15 g,金銀花15 g,連翹15 g,牡丹皮15 g,甘草15 g;風寒型:癥見風團顏色蒼白,遇冷加重,伴鼻塞、咽癢、咳嗽、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加桂枝10 g,白鮮皮15 g,地膚子15 g,蟬蛻10 g,甘草15 g;濕熱型:癥見全身風團,同時伴有腹痛、腹瀉或嘔吐胸悶,大便不暢,舌紅,苔黃膩,脈數,加魚腥草15 g,山楂20 g,茯苓20 g,萊菔子15 g,甘草15 g;血毒型:癥見全身沒發(fā)風團,融合成大片,鮮紅腫脹,灼熱,瘙癢難忍,伴有發(fā)熱、頭痛、心煩、口干、咽痛,大便秘結,尿赤,舌紅苔黃,脈滑數,加魚腥草20 g,紫草20 g,蟬蛻10 g,黃芩10 g,牡丹皮15 g,生石膏10 g,蘆根15 g,甘草15 g;氣血虧虛型:癥見風團反復發(fā)作,久治不愈,時發(fā)時愈,夜晚和勞累時風團加重,四肢困倦,形瘦或虛胖,面白無華,舌淡苔白,脈細弱,加黃芪15 g,白術15 g,烏梅15 g,牡蠣20 g,雞血藤20 g,甘草15 g。置藥鍋中浸泡30 min,煎煮3次,每次20 min,3次濾液混勻,濃縮至200 mL,每日1劑,早晚各服100 mL,10 d為1個療程。
3.1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有關蕁麻疹的療效標準擬定。
3.2 結果 本組60例,痊愈45例,好轉12例,有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8.3%。
臨床上急性蕁麻疹經過合理的治療,一般較快痊愈,慢性蕁麻疹由于病因復雜,且絕大多數是病因不明,所以目前治療仍比較棘手。通常情況下,急性蕁麻疹多為熱證、實證。治療以疏風清熱、涼血解毒、通腑利濕為主;慢性蕁麻疹多虛證,治療以益氣養(yǎng)血、祛風固表為主[2]。但也有部分慢性蕁麻疹是屬實證或虛實夾雜的,故不能將慢性蕁麻疹一概以虛證而論,臨證時應詳辨證侯舌脈而施治,對屬氣血虛弱,肌表不固的慢性蕁麻疹在益氣養(yǎng)血祛風的同時,可佐加收斂固表之品,對于急性蕁麻疹的重癥至伴有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四肢冰涼不暖、呼吸困難者,應積極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治療。另外,蕁麻疹治療期間應忌口,不吃蝦、蟹、牛肉、羊肉、狗肉、海魚、燒鵝、燒鴨等易過敏食品。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4:129.
[2]張建設,陳麗麗,王樂秋.潤燥止癢膠囊結合中藥熏蒸治療老年瘙癢癥療效觀察[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27(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