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浩
(漳州師范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 福建 漳州 363000)
近年來,我國對外貿(mào)易領域不斷擴大,英語商務合同翻譯的需求量呈上升趨勢,因英漢商務合同文體特征的差異成為譯者在翻譯中必須充分考慮的因素。本文以英語商務合同翻譯為研究內(nèi)容,從商務合同、文體學、文體與文體特征,英漢商務合同文體特征的差異,翻譯方法幾部分來闡述英漢商務合同文體特征的差異及其對翻譯方法的啟示。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規(guī)定: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quán)利義務關(guān)系的協(xié)議。在英語中,“contract”的意思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當事人之間在商務往來中簽訂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協(xié)議。所以,從法律和經(jīng)濟角度看,合同是人們在社會交往和經(jīng)濟貿(mào)易往來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體,通過當事人平等協(xié)商簽訂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書。而商務合同則是合同中使用得最多的一種。商務合同是從事商務活動或與商務活動有關(guān)的當事人為實現(xiàn)一定的經(jīng)濟目的、明確相互的權(quán)利與義務關(guān)系的文體。
文體學就是研究運用語言方法的學科,它是研究使用中的語言文體的學科。[1]文體學研究的對象是各類文體,而翻譯面對的對象也是各類文體。文體學與翻譯密切相關(guān):兩者研究的目的都是如何憑借有效的語言手段進行社會交流;兩者都強調(diào)交流功能的社會標準;翻譯理論和實踐要以文體為依據(jù),尤其在實踐中如要采取恰當?shù)姆g方法必須充分考慮原文和譯文的文體特征,尤其是文體特征差異。因此,我們在翻譯過程中,首先要明確原文和譯文的文體特征,以便做到兩者在文體上相適應。
另外,合同文體用英漢兩種語言表達時,其文體特征會有所區(qū)別。因此譯者在翻譯之前必須考察已經(jīng)存現(xiàn)的兩種語言文本的文體特征,對之進行比較,歸納出它們的差異,以便采取靈活有效的方法來進行翻譯,產(chǎn)生出意義準確,文體相適應的譯文。
1. 格式差異
近年來隨著商務活動國際化、商務合同規(guī)范化的進行,英漢商務合同在格式上大致趨同,但是就前言介紹部分而言,英漢商務合同在格式上主要有這一區(qū)別:在當事人地址的表達上漢語是“從大到小”,英文是“從小到大”。[2]例如:
① ADD: 12, CHUTIAN STREET, WUHAN, HUBEI, P.R. CHINA
② 地址:中國武漢楚天路12號
2. 詞匯差異
英漢商務合同詞匯上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詞語連用與用詞簡潔
英語商務合同常常使用兩個或多個名詞、連詞、介詞、動詞、形容詞,等等,用以強調(diào)與合同當事人利益密切相關(guān)的某些內(nèi)容,起到明確語義、加強語氣和增加文體正式性等作用。而漢語商務合同,由于漢語行文簡潔的特點,在達意清楚的情況下,盡量避免詞語連用。因此漢語商務合同在用詞方面具有相對簡潔的特點。例如:
③ Neither party shall, without sufficient cause or reason, cancel the contract.
④ 雙方無充足理由,不得取消該合同。
(2) 頻繁使用名詞化結(jié)構(gòu)與頻繁使用動詞
用抽象名詞代替動詞的現(xiàn)象在英語中稱為名詞化結(jié)構(gòu),這在英語商務合同中比比皆是。名詞化結(jié)構(gòu)用來表明抽象思維的邏輯性和概念化,從而使英語商務合同的語體更加正式。然而在漢語商務合同中,動詞使用頻率非常高,英語商務合同中的名詞、名詞化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詞等等,大都可以用漢語的動詞來表達。例如:
⑤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s the smooth transmission of proceeds from the buyer to the seller in transactions.
⑥ 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在交易中買方將款項順利轉(zhuǎn)交給賣方。
3. 句法差異
英漢商務合同在句法上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狀語從句在句中的位置以及定語從句及定語與中心詞的關(guān)系等方面。
(1) 狀語從句的位置相對靈活與狀語從句的位置相對固定
英語商務合同當事人各方在起草合同時非常注意狀語從句的位置,這是因為他們必需考慮到意思表達準確,避免理解上的分歧。這樣,狀語從句的位置可依據(jù)實際需要置于句首,也可置于句中或句末。同時狀語從句也受到自身長度的制約,較短的狀語從句可以置于句中,較長的狀語從句則根據(jù)需要而定。因此總的看來,狀語從句的位置非常靈活。然而,漢語商務合同由于漢語先原因后結(jié)果,或者先次后主的思維特點,往往將狀語從句置于主位的位置,即句首。這方面差異如下例所示:
⑦ If insurance for additional amount and / or for other insurance terms is required by the Buyers, prior notice to this effect must reach the Sellers before shipment.
⑧ The Seller shall, immediately upon the completion of the loading of the goods, advice the Buyer of the Contract No., names of commodity, loading quality, invoice values, gross weight, name of vessel and shipment date by e-mail within six (6) hours.
⑨ The agreement is governed by the laws of England, provided that matters affecting the organization of Company are governed by the laws of Japan.
⑩ 只有經(jīng)甲乙雙方書面同意和重新確認并同意實施,才能對合同進行修改并生效。
(2) 定語從句后置與定語前置
定語和定語從句的位置是與被修飾的中心詞相對而言的。在英語商務合同中,定語從句通常置于中心詞之后,而在漢語商務合同中,定語往往位于中心詞之前。而這是由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和思維特點決定的。英語是形合語,表達上習慣先主后次,因此句子大多呈樹狀結(jié)構(gòu)。尤其在英語商務合同中,需要用一個完整的句子表達復雜的意思,因此定語從句通常篇幅較長、承載的信息較為豐富,而且通常置于中心詞后面。與之相反,漢語屬于意合語,句法形式較英語通常相對簡單。因此漢語商務合同基本不會用到定語從句,而往往將豐富的內(nèi)容作為定語置于中心詞前面。另外,漢語先次后主的思維特點也構(gòu)成了定語前置的原因。例如:
4. 時態(tài)差異
英漢商務合同都普遍使用一般現(xiàn)在時,但是英語屬于形合語,根據(jù)表達的需要,英語商務合同也會恰當?shù)厥褂靡恍┢渌麜r態(tài);然而,由于漢語屬于意合語的緣故,本身時態(tài)變化不及英語豐富,所以漢語商務合同很少使用其他時態(tài)。例如:
值得譯者注意的是,英語商務合同翻譯時,某些情況下為避免誤解,有必要將原文的時態(tài)意義表達出來。這就要求運用漢語的詞匯手段,增添表示時間概念的副詞或助詞。這在下文的增譯法將談到,此處不再贅述。
針對英漢商務合同文體特征上的差異,翻譯時譯者應采用什么方法來處理呢?
對譯法廣泛運用于語言結(jié)構(gòu)相似的英漢翻譯中。上文提到的英漢商務合同文體特征上的共同點,如不涉及復雜的結(jié)構(gòu)及時態(tài)等差異,很多情況下可用對譯法進行翻譯。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對于英漢商務合同的詞匯不同點,如連用詞語的翻譯,如果連用的詞語語義范疇差異相對較大或者互補,則有必要用到對譯法,將它們都譯成對應的漢語詞語,避免漏譯。例如:
譯文:特許經(jīng)營人悉知在本協(xié)議到期或者由于任何原因中止時,加盟費是不會退還給特許經(jīng)營人的。
轉(zhuǎn)換法指根據(jù)譯語的語言結(jié)構(gòu)和表達習慣,將原文語言單位的性質(zhì)和位置進行調(diào)整的翻譯方法。相對于原文來說,轉(zhuǎn)換法改變的是譯文的語表形式而非意義。英漢商務合同在格式、詞法、句法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因此,在翻譯時,有必要將這些差異做適當調(diào)整,如對某些成分的位置進行轉(zhuǎn)移,詞性進行轉(zhuǎn)換,等等,以便符合漢語商務合同的文體特征。例如:
譯文:如果在訂立合同時買方知道或不可能不知道貨物與合同不符,賣方就無須按前款(a)項至(b)項負有此種不符合同的責任。
上例中,原文后置的條件狀語從句在譯文中置于句首。而且,原文中的名詞化結(jié)構(gòu),如“l(fā)ack of conformity”,在譯文中轉(zhuǎn)換為由副詞和動詞組成的動詞結(jié)構(gòu)“不符”。經(jīng)轉(zhuǎn)換處理后,譯文既保留了原文的意義又符合漢語商務合同的文體要求。
增減法是指基于原文表達的意義,在翻譯時根據(jù)譯語邏輯、句法和修辭等的需要,增減譯文語言單位的翻譯方法。增減法根據(jù)翻譯時的實際需要,具體分為增譯法和減譯法兩種。
增譯法在處理英語商務合同非一般現(xiàn)在時的翻譯中較為常用。英語有豐富的時態(tài)變化,而漢語不具備這一特點。英漢語的差異反映在英漢商務合同里也是如此。翻譯時如果要表達時間概念,通常會用到增譯法,具體做法為增添時間副詞或助詞。例如:
譯文:甲方已附加保兌本信用證并承諾,提交給甲方的單據(jù)只要完全符合該信用證的條款,甲方將及時支付。
英語商務合同翻譯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上文提到了對譯法主要用于語義范疇差異相對較大或者互補的連用詞語的翻譯,而這里要指出的是減譯法主要用于語義范疇極為接近的連用詞語的翻譯。減譯法運用的原則是在意思表達清楚的前提下使譯語的表達形式簡練明了,即減形不減意[3]。
合分法是根據(jù)譯語的表達習慣,在翻譯時對原文的語言單位進行重組,如將原文的若干個語言單位整合為譯文的一個語言單位,或者將原文的一個語言單位拆分成譯文的若干個語言單位。合分法具體包括合譯法和分譯法。
在英語商務合同翻譯時,合譯法除了用于上文提及的部分連用詞語的翻譯之外,主要用于語義或結(jié)構(gòu)復雜的成分的翻譯。英語句子結(jié)構(gòu)主張環(huán)環(huán)相扣,漢語句子結(jié)構(gòu)則首尾相接。因此英語商務合同中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復雜的從句,如定語從句,可以在翻譯時合并成漢語短語。例如:
譯文:任何一方對由于下列原因而導致不能或暫時不能履行全部或部分協(xié)議義務的,不負責任:自然災害、政府采購或禁令以及其他任何雙方在簽約時不能預料、無法控制且不能避免和克服的事件。
上例為了表達合同嚴謹?shù)囊馑?,采用了合譯法,將原文的并列定語從句合譯為譯文的“的”字結(jié)構(gòu)作定語修飾中心詞。但是,如果原文語義或句子結(jié)構(gòu)過于復雜,從句或修飾成分數(shù)量較多,翻譯時除采用合譯法之外,還可以采用分譯法,即:將部分內(nèi)容從原文語言單位中分離出來,在譯文中另起一個語言單位進行表達。
英語商務合同翻譯是一項具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譯者只有將英漢商務合同文體特征的差異了然于胸,才能探索出恰當?shù)姆g方法。另外,這些翻譯方法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配合、互相補充,譯者只有靈活地運用這些方法才能譯出準確得體的譯文,更好地服務于對外商務活動。
[參考文獻]
[1]顧維勇.實用文體翻譯[M]. 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 2007,1.
[2]宋德文.國際貿(mào)易英文合同文體與翻譯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62.
[3]黃忠廉,等.翻譯方法論[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51.
[4]李明主.商務英語翻譯(漢譯英)[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5-18.
[5]李明.論商務用途英語的語言特點和語篇特點[J].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 2004 (2),32-37.
[6]廖瑛,莫再樹.國際商務英語語言與翻譯研究[M]. 北京: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出版社, 2007,12,198-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