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jiān)利縣人民醫(yī)院急診科,湖北 監(jiān)利433300)
2010年,我科發(fā)生了一起因注射引起的醫(yī)療糾紛。2010年5月10日,2歲患兒李某,因急性蕁麻疹在我科肌注地塞米松1.5mg,5d后患兒出現左下肢跛行。5月18日,家屬來到我院,認為患兒左下肢跛行是因為注射所致,要求院方負責。院方立即請兒科、骨科、康復科會診,兒科主任認為應該不是注射引起,因為注射引起的坐骨神經損傷一般在48h就會出現癥狀,而這個患兒5d后才出現癥狀,可能是病毒性神經炎引起??祻涂漆t(yī)生說:“要明確引起患兒左下肢跛行原因,可以到上級醫(yī)院去做肌電圖,不過要等到損傷后20d才顯現出來,可以先到康復科做2個星期的理療?!奔覍俾牶螅硎纠斫?。經過2個星期的理療后,患兒左下肢的運動有所好轉。接著兒科主任陪同患兒及家屬到上級醫(yī)院做了肌電圖,肌電圖結果正常,康復科教授認為引起患兒左下肢跛行的原因有兩方面:可能是注射藥物后浸潤神經引起,也可能是其他方面的原因引起。但患兒左下肢的問題經過適當的功能鍛煉是可以康復的,也許3個月就可康復,也許要等到1年后。
一年后,家屬及患兒再次來到了醫(yī)院,認為患兒未完全恢復,要求賠付。因家屬不愿走法律程序,最后以補償2萬元妥善解決。
事情雖已解決,但留給我們一些思考,肌注方法、部位都正確,而患兒卻出現了此種情況,確實難以預料。由此,現階段以注射及輸液為主的基層醫(yī)院的急診科,該怎么來避免相關因注射引起的醫(yī)療糾紛的發(fā)生呢?
首先,嚴格執(zhí)行各項操作規(guī)程,注射前應認真評估。選擇注射部位要遠離神經、血管,不可在炎癥、瘢痕、硬結、皮膚受損處進針。如選擇臀部注射,能行走的患兒最好在注射前后各走幾步,以便更好的評估患兒的相關情況,上述案例中的患兒有可能自身走路就存在問題,只是我們沒發(fā)現而已。
其次,對于小兒肌肉注射的部位選擇,筆者有以下想法。
1)2歲以下的患兒應盡可能避免肌肉注射,如只能采取肌注治療,最好采取三角肌的注射方法。自從發(fā)生上述這起糾紛后,對于行肌肉注射5歲以下患兒,我科一律采取三角肌的注射方法。半年來,在我科行三角肌注射的患兒共有100多例,無1例出現不適癥狀或不良后果。
2)三角肌注射的部位最好在上部,因三角肌上部無大血管、神經通過,中部臨近腋神經和橈神經,有損傷之慮,下部后方有腋神經和橈神經及血管通過。有研究證明,三角肌上部是安全、方便、可行的注射部位,疼痛反應輕,中部和下部是注射的危險區(qū),疼痛反應重,應避免在此注射[1]。
3)掌握三角肌進針的方法。三角肌注射要求皮膚與針頭傾斜70~90°,進針角度過小,藥物未達肌肉注射,藥物停留在皮下或皮內吸收,疼痛感增大。進針的深度適宜(針梗的2/3是安全的),不可將針梗全部刺入,入針過急過深易插入骨膜損傷血管、神經引起出血和腫塊。對于三角肌較薄的患兒可將其捏起后注射[2]。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護理人員在行肌肉注射的過程中,一定要認真評估,并選擇合適的部位。對于5歲以下的患兒在行肌肉注射時最好選擇三角肌進行注射,這樣可以降低風險,避免護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
[1]楊曉青.三角肌注射部位的選擇和安全性探討 [J].護理研究,2008,22(3B):723-724.
[2]余春英.三角肌不同方法注射的對比研究 [J].護理研究,2010,24(1B):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