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霞
遼寧省東港市中醫(yī)院,遼寧 東港 118300
糖尿病腎病是2型糖尿病常見的難治性微血管并發(fā)癥,其發(fā)病率約占糖尿病人群的40%,也是糖尿病患者重要的致殘和致死的原因之一[1-2]。在早期采取恰當措施進行積極干預(yù)治療能夠阻止其發(fā)展為終末期腎病,控制病情的進展,降低病死率。筆者對2009年1月~2010年3月來筆者所在醫(yī)院就診的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55例應(yīng)用貝那普利聯(lián)合吡格列酮治療,治療周期為12周,以觀察貝那普利和吡格列酮聯(lián)合使用對早期糖尿病腎病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收集2009年1月~2010年3月來筆者所在醫(yī)院就診的2型糖尿病早期腎病患者165例,所有患者的診斷標準均參照Mogensen糖尿病腎病的分型標準[3]。排除:合并感染或其他嚴重原發(fā)性疾?。辉袐D與哺乳期婦女;其他原因引起的腎臟疾病。其中男65例,女100例,年齡18~75歲,平均(55.0±18.2)歲,病程5~26年,平均(12.0±4.5)年。所有患者均隨機分為Ⅰ組、Ⅱ組、Ⅲ組,每組55例,三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及治療前空腹血糖等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給予一般治療,包括給予降糖藥物或胰島素治療,輔以糖尿病飲食和適當?shù)倪\動。在此治療基礎(chǔ)上,Ⅰ組患者口服貝那普利,10 mg/次,1次/d;Ⅱ組患者口服吡格列酮,30 mg/次,1次/d;Ⅲ組患者同時口服貝那普利和吡格列酮,劑量及服藥方法同Ⅰ組和Ⅱ組。
觀察并比較三組治療前及治療后的收縮壓(SBP)、舒張壓(DBP)、空腹血糖(FBG)、血肌酐(Scr)、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4 h尿蛋白量(Upr)、尿 β2-微球蛋白(β2-MG)。
所有數(shù)據(jù)的處理均采用SPSS11.0統(tǒng)計軟件,其中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治療前比較,Ⅰ組治療后 SBP、DBP、UAER、Upr、尿β2-MG均有顯著改善,Ⅱ組FBG、UAER、Upr、Scr、尿β2-MG均明顯下降,Ⅲ組SBP、DBP、FBG、UAER、Upr、Scr、尿 β2-MG均明顯改善,以上指標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Ⅲ組UAER、Upr、Scr、尿β2-MG均明顯低于Ⅰ組和Ⅱ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糖尿病腎病是終末期腎病的重要原因,其發(fā)病機制及治療越來越受到重視[4]。糖尿病腎病的基本病理改變包括腎小球肥大,細胞外基質(zhì)堆積,基底膜增厚和腎小球硬化[5]。
表1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觀察指標比較()
表1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觀察指標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Ⅰ組比較,▲P<0.05;與Ⅱ組比較,#P<0.05
尿β2-MG(mg/24 h)Ⅰ組 治療前 140±38 89±27 7.35±2.28 175±52 249±58 70.1±15.8 1.50±0.49治療后 133±31* 80±23* 7.21±2.15 112±38* 140±37* 65.9±13.1 1.23±0.40*Ⅱ組 治療前 139±35 88±26 7.39±2.31 173±50 243±52 73.3±13.7 1.49±0.46治療后 135±32 83±25 6.78±1.93* 105±33* 162±43* 66.7±12.2* 1.20±0.34*Ⅲ組 治療前 141±40 90±28 7.32±2.07 172±47 235±45 72.6±14.5 1.49±0.38治療后 131±33* 81±22* 6.61±1.85* 62±21*▲# 111±31*▲# 60.1±11.9*▲# 0.92±0.27*▲#組別 SBP(mmHg)DBP(mmHg)FBG(mmol/L)UAER(μg/min)Upr(mg/24 h)Scr(μmol/L)
此病由于具有起病隱匿的特點,所以極易被臨床忽視,微量白蛋白尿是診斷早期糖尿病腎病的重要定量指標,也是觀察治療效果及判斷預(yù)后的重要標志[6]。
臨床上公認的改善糖尿病腎病腎功能較好的藥物為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其可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擴張出球小動脈,松弛系膜細胞,改善腎小球基膜通透性,從而使腎小球濾過率、腎小球重吸收功能增加,降低腎小球內(nèi)高壓,改善腎小球高濾過狀態(tài)和腎血流,減少蛋白漏出。而貝那普利是第3代長效含巰基的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其對腎臟的保護作用優(yōu)于其他同類產(chǎn)品,能夠改善糖尿病患者早期腎小球高濾過狀態(tài),延緩糖尿病腎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吡格列酮是一種胰島素增敏劑,郝建平等[7]動物實驗及臨床實驗表明,其對糖尿病腎病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吡格列酮降低血糖可能是其通過激活脂肪、骨骼肌、肝細胞內(nèi)過氧化酶增殖活化受體γ,調(diào)節(jié)胰島素應(yīng)答基因的轉(zhuǎn)錄,增強外周組織和肝臟對胰島素敏感性,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8]。
筆者對就診的165例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分別采用貝那普利、吡格列酮單獨給藥、貝那普利和吡格列酮聯(lián)合給藥,比較其治療效果。研究發(fā)現(xiàn),與治療前比較,3種治療方法均能顯著的降低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的尿蛋白,但聯(lián)合用藥降低的程度更大,可見,貝那普利聯(lián)合吡格列酮對早期糖尿病腎病有較好的療效,并為此病患者的治療提供了一條安全、有效的新的治療途徑。
[1]沈雅舟,吳松華,邵福源,等.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M].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9:143.
[2]李風原.貝那普利對2型糖尿病腎臟損害的保護作用[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06,8(20):32.
[3]Mogensen CE, Schmitz O.The diabetic kidney:from hyperfiltration and microalbuminuria to end-stage renal failure[J].Med Clin North Am, 1988,72(6):1465-1492.
[4]李元梅.貝那普利對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9,12(12):1049-1050.
[5]劉志紅,黎磊石.糖尿病腎病發(fā)病機理[J].中華腎臟病雜志,1999,15(2):120-123.
[6]丁學屏.中西醫(yī)結(jié)合糖尿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42-260.
[7]郝建平,趙青,顏文盛,等.吡格列酮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的臨床觀察[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4,20(6):704-705.
[8]行春霞.吡格列酮治療糖尿病腎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1):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