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系(200062) 是明艷
地理課堂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思考與實踐
——以“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一節(jié)為例
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系(200062) 是明艷
探究性學習是新課標倡導的教學理念,也是新教材編寫的重要指導思想。課堂教學中要成功的進行探究活動,就必須了解學生,找到學生探究的動力,找到學生知識結構的生長點。以必修2“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一節(jié)為例,本節(jié)教學內容新教材在呈現(xiàn)上有以下特點:正文內容非常少、呈現(xiàn)方式多、探究難度大,而“交通”又是一個熱點的話題。要順利探究就必須了解三個基本情況:①學生對交通的話題是否有興趣;②學生關于交通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也就是學生關于交通的前概念是怎樣的,這是探究的基礎與立足點;③學生對于交通的話題有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或者是疑問。
問題是探究的起點,而問題最好是來自學生,這可以通過問卷來了解學生的情況。問卷設計三個問題(以小紙條形式下發(fā),請學生直接回答在紙條上):①關于“交通”,你已經知道了多少?②你了解我們國家有哪些重要的鐵路線?你最關心、最想了解哪一條鐵路的建設?③你能給右面一幅圖中的地區(qū)設計一條合理的鐵路線嗎?根據學生回饋的紙條信息就可以比較清楚地了解到即將授課班級的學生想什么、要什么。
然而,僅僅基于學情設計教學是不夠的,也就是說新課程理念下的探究學習絕對不是完全單一根據學生的興趣點來確定探究主題的。新課程的教學必須依據課程標準進行設計?!敖煌ㄟ\輸方式和布局”這一節(jié)涉及的課程標準主要是“舉例說明產業(yè)活動中地域聯(lián)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從課程標準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人教版教材“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這一節(jié)的內容是有缺失的,本節(jié)教材內容僅僅圍繞交通運輸這一種地域聯(lián)系方式展開的,但在具體教學設計時還可以適當增加其他生產生活中重要的地域聯(lián)系方式的介紹,這樣更符合課標。同時發(fā)現(xiàn)“交通運輸方式的布局條件分析”這塊教材內容在課標中沒有作要求,取還是舍,仔細分析還是取之。原因有二:一是另外一條課程標準“結合實例,分析交通方式的對聚落空間形態(tài)和商業(yè)網點布局的影響?!钡倪_成需要這一知識點做鋪墊;二是該知識點經常在試題中會涉及。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和學情,教師把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①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分析不同的交通運輸方式的優(yōu)缺點并進行合理選擇,能夠說出交通運輸方式的發(fā)展方向;②通過閱讀相關交通線資料或上網查詢與本地區(qū)相關的新建交通線資料,能夠分析影響具體交通線的區(qū)位因素。
由于是課堂教學,學生難以自己搜集相關資料,教師課前搜集篩選好的文字資料,設置一些問題,為學生探究學習提供條件,提高探究學習效益。
1. 提供表格,自主探究“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優(yōu)缺點與選擇”
把教材第一部分內容作為學生自主探究內容,理由為學生的前認知和自主學習能力完全能夠解決課標要求的“學生能夠熟練說出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優(yōu)缺點,并且能夠根據具體情況合理選擇不同的交通運輸方式?!苯處熖峁﹥蓮堊鳛樘骄繉W習資料的表格(見表1:各種運輸方式技術經濟特征比較;表2:書本P.78“表5.1 五種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比較”)。
表1 各種運輸方式技術經濟特征比較
根據兩張表格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優(yōu)缺點”。
在學生自主探究結束后,設計一個針對此教學內容的教學評價,利用圖2(以一張空白中國圖配上幾個地區(qū)名)提出問題:
對以下人類活動做出運輸方式的選擇并說明理由:①云南的鮮花運到北京 ②山西的煤炭運到上海③江蘇北部的活豬運到無錫 ④新疆的天然氣運到上海⑤從無錫到湖北武漢旅游
對于無錫到武漢旅游的交通方式可能有多種選擇:選擇飛機,選擇游輪,還會提到動車。教師借此可引導學生討論,進行進一步探究。
2. 提供圖文資料,合作探究“交通運輸方式的布局因素”
根據對學生課前的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交通運輸方式的布局原則知之甚少,所以成為教學難點。在這部分內容的設計中,教師用“青藏鐵路的建設”替換了教材中介紹的“南昆鐵路的建設”案例,該案例更典型,更具有探究引力,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學習熱情。
本部分內容的學習方式為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教師提供以下資料:
(1)圖片 青藏鐵路
(2)地圖 青藏高原地形圖
(3)背景資料
材料一: 2005年8月24日10時,在位于西藏安多縣境內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隨著鋪軌機將兩條25米長的鐵軌穩(wěn)穩(wěn)地放在大量片石填筑的凍土路基上,青藏鐵路成功鋪下世界海拔最高鐵軌。
材料二:青藏鐵路全線有大小橋涵共2647座,其中橋梁681座,涵洞1966座,僅穿越常年凍土區(qū)的橋梁就達458座,總里程達118公里。在這條鐵路的全線有隧道11座,其中穿越多年高原凍土區(qū)的有2座,沿線設立的站點有34個。這條鐵路正式通車后,車體采用全封閉式,沿線的通信全部采用數字化系統(tǒng),這也是目前亞洲地區(qū)的第一條數字化鐵路。
材料三 :在高海拔地區(qū)特別是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修建鐵路,最大的困難是高寒缺氧和多年凍土。施工人員采用了多項世界領先的技術,包括熱棒、片石通風路基(片石通風層保護凍土)、碎石護坡、鋪設保溫板和以橋代路等,使建成后的青藏鐵路凍土地段時速將達到100公里,非凍土地帶達到120公里,是目前世界科技含量最高的高原凍土鐵路。
材料四:青藏鐵路與亞歐第二大陸橋相連,是一條重要的干線鐵路,也是進出西藏物資的主要運輸方式。西北地區(qū)豐富的煤炭、石油可通過鐵路運進西藏,緩解青藏公路繁重的運輸任務。鐵路的修建還將直接拉動青海、西藏兩省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加速城鎮(zhèn)化和產業(yè)化的步伐,使很大一部分牧民轉為工業(yè)、建筑業(yè)或其他行業(yè)人員,并將全面促進當地旅游也及其他經濟部門的發(fā)展。但是,在青藏高原上修建鐵路,不可避免的要穿過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破壞環(huán)境脆弱地區(qū)的植被。鐵路運營后,也會產生各種垃圾。
設置探究問題:
(1)為什么要修建青藏鐵路?
(2)為什么不早點修建青藏鐵路?
(3)青藏鐵路修建的主要困難有哪些?
(4) 影響青藏鐵路布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自己設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伴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出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的提供和問題的設置使課堂上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得以順利進行,達到較好效果。
(作者是華東師大地理系教育碩士,工作單位為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