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彪
(曲阜師范大學 文學院,山東 曲阜 273165)
朝鮮古代漢詩引用《論語》典故研究
王國彪
(曲阜師范大學 文學院,山東 曲阜 273165)
《論語》對朝鮮古代漢詩的影響很大,其中的諸多名言警句、經典情境被朝鮮詩人大量引用。這些《論語》典故很好地提升了朝鮮漢詩的表達效果,使其在思想性、藝術性方面皆有可觀之處。這種文化現象是《論語》在古代朝鮮半島廣泛傳播的重要證據和豐碩成果,也是一種重要的經典傳播方式及詩歌生產方式。
《論語》;用典;朝鮮古代漢詩
“如果一定要選出一本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精神的經典,大概非《論語》莫屬?!盵1]作為重要的儒家經典之一,《論語》在儒家(漢字)文化圈內歷來有著崇高的地位?!墩撜Z》在朝鮮半島具有兩千多年的傳播歷史,高句麗(前37~668年)小獸林王2年(372年)設太學講授《論語》,百濟(前18~660年)博士王仁285年帶《論語》10卷赴日本傳播儒家思想,新羅(前57~935年)在682年設立的國學將《論語》和《孝經》作為必修課程,之后高麗(918~1392年)、朝鮮朝(1392~1910年)的歷代統治者和文人學者都非常重視對《論語》的學習和研究,《論語》在朝鮮古代政治、文化等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朝鮮古代漢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對于詩人來說,“如何概括最繁復的現象和感受,納入于精粹的語言中,安置在固定的短短篇幅之內,使之平勻妥貼,內容和形式統一起來,用典是重要的技巧和手段之一?!盵2]羅積勇先生認為:“為了一定的修辭目的,在自己的言語作品中明引或暗引古代故事或有來歷的現成話,這種修辭手法就是用典?!雹賉3]《論語》是公認的儒家經典,其中的名言警句、經典情境(故事)很多,朝鮮詩人將這些富含政治、教育、文藝、倫理等文化因子的話語或故事視為寶貴的詩料,并以典故的形式具體呈現出來。本文將主要考察朝鮮古代漢詩對《論語》典故的引用和呈現效果。
9世紀的朝鮮詩人就能靈活運用《論語》中的典故了。新羅文人崔致遠(857~?年)入唐期間(869~884年)有詩《長安旅舍與于慎微長官接鄰》,其“那堪顏氏巷,得接孟家鄰”②兩句中的“顏氏巷”一典出自《雍也》篇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詩人以此贊美了鄰人的品格,使整首詩增添了典雅含蓄的韻味。現存的引用《論語》典故的朝鮮古代漢詩多達上千首,絕大部分是朝鮮朝(相當于中國的明清時期)的作品,以五、七言的律詩和絕句為主,主要涉及贈答、詠懷、傷悼、山水、田園等題材。對《論語》典故的大量而純熟的運用,豐富了朝鮮古代漢詩的內容和表現手法,促進了藝術風格的形成與發(fā)展,構成了《論語》域外影響的一道亮麗風景。
朝鮮詩人大量引用《論語》入詩,與《論語》的巨大魅力及朝鮮社會的廣泛認同息息相關。
(一)《論語》的思想魅力和語言魅力
《論語》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源泉,其倡導的“仁愛”、“中庸”、“民本”等思想一直活躍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供人們體悟、踐行?!墩撜Z》傳到朝鮮半島以后,同樣發(fā)揮了巨大的思想魅力。正如文人金麟厚(1510~1560年)《吟示景范、仲明(其十七)》曰:“從前理會《詩》兼《易》,得力無如《語》《孟》多?!碧镉?1841~1922年)《五書五經吟·論語》云:“仲尼盛德配乾坤,言行遺書二十篇?!庇秩缫?1632~1710年)《次市南先生寧越郡樓韻》:“切近身心處,須求《語》《孟》中。”朝鮮古代詩人幾乎異口同聲地肯定《論語》對社會、人生的指導意義。
《論語》中記載的孔子及其弟子所使用的語言,簡潔明快而含義雋永,使人讀之如臨其境,堪稱修辭、音韻的經典。崔錫鼎(1646~1715年)《論語》一詩曰:“六經俱是圣人言,親切門庭在《魯論》。”他所言的“親切”,既指孔子講學的態(tài)度,也指《論語》語言風格的流暢樸實。很多朝鮮詩人在詩中大量引用《論語》中的經典話語,如河溍(1597~1658年)《示學者四首·從善》曰:“三人行處二人師,一可從焉一改之?!薄墩撜Z》原句為“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金宗直(1431~1492年)《送金昌寧》曰:“圣門固多賢,要皆學而優(yōu)?!逼渲械摹皩W而優(yōu)”出自《子張》篇的“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痹娙私柘日苤Z叮囑遠行之人,充分發(fā)揮了《論語》的語言魅力。
(二)朝鮮社會對《論語》的認同
“孔子文章四海宗”(奇遵《讀罷》),這句詩是朝鮮古代社會認同《論語》的一個縮影。作為以家庭為單位的東方農業(yè)文明的產物,《論語》的倫理話語和道德體系易為東亞諸國所接受。在朝鮮,《論語》作為啟蒙教材、科舉考試的內容,受到政府和文人的重視,《論語》的思想、句篇作為經典在朝鮮文人的詩文辭賦、章奏疏啟中被大量引用;很多文集、文章的命名都源于《論語》,如《知非錄》、《無忮契》等;很多書齋、亭堂等處所的名稱也源于《論語》,如“仁美齋”、“時習齋”、“不知軒”、“輔仁堂”、“喜懼堂”等;很多文人的字號也引自《論語》,如鄭夢周(1337~1392年)號圃隱、申叔周(1417~1475年)號希賢堂、金欣(1448~1492年)號顏樂堂、嚴昕(1508~1553年)號十省堂。朝鮮半島屬于儒家文化圈,漢詩創(chuàng)作當然脫離不了儒家思想的浸染,《論語》及其思想必然在漢詩中留有印記。
朝鮮古代漢詩引用《論語》典故的形式多樣,筆者擬從引用標志、典故性質、語義觀照這三個主要方面進行討論。
(一)明引和暗用
根據引用標志的有無,朝鮮漢詩引用《論語》典故的方式可分為“明引”和“暗用”??傮w上看,“明引”的情況遠遠少于“暗用”,這與詩體、詩境的要求有直接關系。
朝鮮古代漢詩明引《論語》典故的標志很多,有“孔云”、“宣尼”、“孔門”、“圣言”、“圣語”、“圣訓”等。詩句如:“孔云畏后生,豈貴年華青?!?樸祥《送星山李進士入國學》)“鳳騫鸞聳雙奇絕,始信宣尼畏后生。”(韓修《次韻答鄭堂后》)“難養(yǎng)圣言知不誣,相傳繆種已成窩?!?徐瀅修《嘆世》)“釋氏徒傳上乘學,孔門深戒小人儒?!?洪泰猷《昌齋酬唱》)“四十無聞不足畏,仲尼此訓最提人?!?李柬《寄示趙濟博泰萬》)“匏瓜垂圣語,蘭茝佩離騷。”(趙秀三《謹和書船詞伯》)“魯論贊夫子,溫厲恭而安。”(徐渻《(申欽)挽詞》)“父在不遠游,圣訓星日垂?!?李崇仁《正月十七日于戇榆縣之東海驛逢鄉(xiāng)人郭海龍,得家書》)結合這些較為顯著的標志和詩句內容,讀者非常容易辨識典故的出處。
相比而言,暗用《論語》典故的朝鮮古代漢詩極多,如柳云龍(1539~1601年)《次而見韻,贈上人》曰:“逝者如斯嘆川,霜毛種種華顛?!贝司湟蹲雍薄菲鬃优R川慨嘆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崩铉?1536~1584年)《至夜書懷》曰:“任重且道遠,要以志為帥。”此句引《泰伯》篇曾子語“任重而道遠”。
需要說明的是,這種暗用又分兩種情況:一為“語意并取”,即照錄部分原文、遵從原意;二為“略取語意”,引其意而改其文。相對來說,前者遠少于后者,主要緣于詩人創(chuàng)作意識、詩歌表現藝術的不斷超越與提高。
《論語》是語錄體散文,擇取原文中適于作詩的詞句并連綴成詩,做到“語意并取”確有一定的難度,成功之作甚少。如姜再恒(1689~1756年)《感懷七首(其五)》曰:“比干諫而死,箕啟紛拘斥?!编崢s邦(1577~1650年)《挽金參奉》曰:“余悲世之人,色厲而內荏?!眱稍姺謩e引用《微子》、《陽貨》二章中的原句。在這個方面,李朝中后期詩人蔡彭胤(1669~1731年)的五言絕句《論語集句》成就最高。全詩共37首168句,其中12句屬“語意并取”,如“日三省吾身,所以為曾子”、“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溫良恭儉讓,是邦政必聞”等,與《論語》原文詞句無差異。
另外,朝鮮朝中期著名詩人李植(1584~1647年)還創(chuàng)制了“經語體”,他認為:“東坡譏杜詩用經文語,以余觀之,詩亦經也,何不可用?舟中偶作一律,每句用經書語二字,創(chuàng)為‘經語體’?!盵4]其《夜泊斗津口》曰:“空將衰世志,終夜獨長吁?!本浜笞⒚鳌敖K夜”二字出自《論語》。這兩個字在李植詩中和《衛(wèi)靈公》篇原句“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中的意義一致。李植的觀點是可取的,但“經語體”對詩人的學養(yǎng)要求很高,有江西之弊,使用面很狹窄。我們姑且視其為“語意并取”的一種特殊形式。
“略取語意”是朝鮮文人純熟引用《論語》典故的最主要方式。如蔡彭胤《論語集句》除上述12句以外,其余136句皆為“略取語意”,如“簟食一瓢飲,陋巷亦自得”(《雍也》)、“夷叔虞仲逸,朱張連柳下”(《微子》)等,均經過了作者的加工、改寫或概括,且保留了原意的主干。又如《里仁》篇曰“德不孤,必有鄰”,朝鮮詩人領悟了其中的深意,并引之入詩,故金中清(1566~1629年)《過烏山書院,有感口占》曰:“孤竹千年德不孤,洛東江畔聳金烏?!彼我礤?1534~1599年)《偶坐臥峴之杏樹下》曰:“莘耕渭釣曾嫌獨,偶坐方知德不孤。”又如《顏淵》篇有“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一句,朝鮮漢詩多有引用,李奎報(1168~1241年)《又以別韻贈歐陽二十九》曰:“早知四海皆兄弟,地別何曾隔信情。”鄭斗卿(1597-1673)《送高山督郵李倚相》云:“古人尚親四海人,況乃同年即兄弟?!贝司鋵覍页霈F在贈別、酬答等場合,表達了詩人的真摯情感。
(二)引言和引事
按照所引典故的性質,朝鮮漢詩引用《論語》典故又可分為“引言”和“引事”兩種情況。
“引言”即引用警句,如金凈(1486~1521年)《次希實兄韻》曰:“小人無遠慮,目前但營營?!币浴叭藷o遠慮,必有近憂”(《衛(wèi)靈公》)。宋時烈(1607~1689年)《錦江哭送尹吉甫》曰:“有心天汝玉,不義我如云?!币浴安涣x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權好文(1532~1587年)《贈宋秀才啟仲》曰:“業(yè)精百煉超前輩,學足王余畏后生?!崩罴?1677~1727年)《寄示趙濟博泰萬》曰:“四十無聞不足畏,仲尼此訓最提人。”二詩分別引自“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的前后兩句。
“引事”即引用故事,如沈錥(1685~1753年)《過青山》曰:“地間秦余在,人歌鳳德衰?!痹娋湟段⒆印菲窠虞浉瓒^孔子事;李崇仁(1347~1392年)《效孟參謀》曰:“君子樂貧交,一諾無磷緇?!背蓚](1439~1504年)《到忠州,次樓韻》曰:“已將鞍馬踏寰區(qū),卻笑匏瓜系一隅。”二詩都引《陽貨》篇孔子應佛肸召欲往而答子路事。尹鳳九(1683~1767年)《屏溪述懷(其一)》曰:“春風沂水歸來處,我欲無言只詠而。”這兩句引了《先進》篇曾皙對孔子言其志一事。
此外,朝鮮詩人還將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以及朱熹注《論語》之事擴展為《論語》的典故來使用,前者如金克成(1474~1540年)《秣馬龍仁縣前川有懷》曰:“空谷白駒如見縶,袖中半部魯論存?!苯痂r(1766~1821年)《黃城俚曲》曰:“常行日用在倫常,尼圣書中圣訓洋。半部讀來何事業(yè),可憐當世趙韓王。”后者如宋煥箕(1728~1807年)《夜講魯論吟示孟文》曰:“招提相守月虧圓,半壁殘燈照古篇。寒床衾薄村雞唱,卻憶閩翁聽杜鵑?!边@種現象展示了朝鮮文人接受《論語》視角的寬闊度。
還有人效仿晉人傅咸作《經書詩》,如李萬敷(1664~1732年)的《論語》一詩云:“圣門徽言,今不緇磷。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有余治平,無欠修身。仁恕文禮,忠孝學仕。稱錘上下,施之由己。終欲無言,天何言已?!彼麑⒔浀渲械那榫澈驼Z言結合起來并濃縮為詩句,努力追求義理與詩情的融合與統一。這種體認很少學究氣,也契合《論語》中孔子的言行和思想,反映了詩人良好的經學素養(yǎng)。
(三)同義式、衍義式和雙關式
從原典之義與用典之義的關系(語義關照的角度)看,朝鮮詩人借《論語》來表述自己的經歷、情感與態(tài)度時也有幾種不同形式。
不改變典故原義的用法屬于“同義式”,這種用法最多。如宋純(1493~1583年)《自警》詩曰:“悔生事去后,百慮無能為。心豈悔之府,事前當三思。”樸仁老(1561~1642年)《贈鄭奉事》詩曰:“白首如今擇里仁,好從林下日相親。春田共作耕云叟,秋水同為釣月人。”詩中闡述典故部分的意義分別與“三思而后行”、“里仁為美”的典故原義相同。當然,《論語》典故并非為后世作者量身定做、可以拿來就用,所以朝鮮詩人往往根據表情達意的需要,對典故原義略做改造或引申。
只取事情或話語的一點而用之,不計其余,是為“衍義式”。這種方式從整體的事、語中只取一點,其義與原義不同,并在新的語境中衍生出了獨特的含義。如具思孟(1531~1604年)《次黃時望韻二首(其二)》曰:“白茅純束寄詩翁,舍肉情深感穎公。歸覲鯉庭新釀熟,不妨親割擁爐烘?!薄磅幫ァ币坏湓凇墩撜Z》中的基本含義是孔子于庭中教導孔鯉學《詩》、禮,而詩中典故則指故鄉(xiāng)或父母。又如李穡(1328~1396年)《即事》曰:“每憑青史再三思,悃愊無華是我?guī)?。梔貌蠟言徒見售,梗喉芒背卻成疑?!痹涫恰凹疚淖尤级笮小?《公冶長》),強調行前的慎思,而此詩只取“思”之含義,側重表達閱讀史書反觀自身的感受。
此外,還有一種語義關照方式較為特殊,即“雙關式”,典故在詩中同時顯現原典之義與用典之義。如洪貴達(1438~1504年)《送金府尹待價瑄赴任全州》曰:“金侯瑚璉器,沽哉待價久?!笨鬃釉唬骸肮林眨」林?!我待賈者也?!?《子罕》)表達了自己希望得到君王賞識的迫切心情。而此詩中的人物金瑄(字待價)即將赴任,在此之前他也期望被重用。巧合的是,“待價”在此處既指此人,也指此人的入世熱情(待賈),一語雙關。
朝鮮古代漢詩引用《論語》的用典效果是比較明顯的,主要表現在提升了詩歌及《論語》的表現力,使詩歌更加典雅含蓄、言簡意賅,同時也體現了《論語》在思想統攝、文學表達方面的權威性。這些效果在論述“用典方式”的同時已經有所體現,以下做簡要歸納。
朝鮮詩人把《論語》里富有哲理的話語、觀點或場景、情境作為重要的典故來處理,并將圣人之言行、心態(tài)作為詩情生發(fā)和引申的基礎。如南龍翼(1628~1692年)有詩《讀史詩長篇三百二十五韻》,藝術地再現了孔子施教的諸多場景,滲透著詩人的崇拜之情,詩云:“七十門人通六藝,升堂入室窮探賾。顏回三月不違仁,子路一生無宿諾。與聞天道賜也悟,終傅圣統參乎篤。聲音每想武城弦,氣象猶思沂水浴。騫雍商師宰耕求,各以其才承教育?!币栽姷男问皆佻F《論語》情景和對孔門賢士的崇拜,贊美孔子的教育思想,詩歌莊重文雅,孔子的形象和地位再一次得到強化,全詩的表現力也因此提高。
《論語》的語言非常富于哲理和表現力,在修辭、音韻方面都堪稱經典,朝鮮古代詩人從《論語》中汲取了理性,也采掇了詞華。如徐敬德(1489~1546年)《花潭》曰:“一曲青山道氣籠,公余小隊入林中??釕z潭色千尋碧,那染城塵十丈紅。觀物遺墟人已去,浴沂高興我誰同。百年故宅桃花老,吾欲移家一徑通。”作者把自己的樂尋山水和孔門弟子沂水春浴的人生樂趣聯系在一起,古人的雅興引發(fā)了今人的情趣,今人的遺憾見證了經典的魅力,這樣的表情達意更為傳神,詩境也古意盎然。又如李洪男(1515~1572年)《用“天機行日月,春事勤草木”各成一首》曰:“逝者有如斯,方信子在川?!弊髡哂|景生情,擇取《子罕》一章的主旨和若干關鍵詞,加入自己的部分話語連綴成詩,平實自然,可以說真正體悟到了孔子臨川而嘆的真實心態(tài)。再如李奎報《次韻皇甫書記,用東坡哭任遵圣詩韻哭李大諫眉叟》曰:“士當擇人交,不必論少長。門第顏回死,孔子稱天喪。況公真我?guī)煟Y法繩吾放。不敢狎而媟,事以丈人行?!痹娙艘钥鬃印㈩伝刂g的真摯情誼作比,痛悼師長李仁老(1152~1220年,字眉叟),情真意切。
以上所引朝鮮古代漢詩以不同的用典方式,顯現了不同的修辭效果,在形式和意義方面均積極呈現了《論語》中的經典語句和場景。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為朝鮮古代漢詩增添了有意義的內容,也提升了詩歌的表現力,說明朝鮮詩人對《論語》這一經典的理解和運用取得了成功。這樣的詩歌不僅是文學史料,同時也是傳播史料,形成了一個典型的文化傳播現象。這屬于美國人類學家拉爾夫·林頓所歸納的文化傳播過程的第三個階段即“采納融合階段”[5]??梢钥隙ǖ卣f,朝鮮古代詩人引用諸多《論語》典故入詩是朝鮮古代漢詩的重要生產方式之一,也是《論語》在古代朝鮮半島廣泛傳播的重要方式和豐碩成果的表現。
注釋:
①本文對用典的分類和效果方面的論述均參考羅積勇《用典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②本文所引朝鮮古代漢詩、漢文均出自《標點影印 韓國文集叢刊》,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1992年版。
[1]陳凱.一部《論語》見士心[J].博覽群書,2003(3):66-68.
[2]馬茂元.玉谿生詩中的用典[N].光明日報,1958-02-16.
[3]羅積勇.用典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2.
[4]李植.澤堂集(《標點影印 韓國文集叢刊:第88輯》)[M].漢城: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1992:74.
[5]張詠梅,宋超英.社會學概論[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7:71.
(責任編輯:田 皓)
I106.2
A
1674-9014(2011)05-0088-04
2011-05-2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論語》傳播史研究”(02BZW026)。
王國彪(1975-),男,吉林九臺人,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為中朝古代文學和文化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