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蕓
(山東省章丘中學,山東 章丘 250200)
哲學是一座充滿著神奇和智慧的殿堂。千百年來人們崇尚哲學,熱愛哲學,孜孜以求地追尋著智慧和真理。然而,生活與哲學常識這一部分內容理論性很強,具有概念性、抽象性、邏輯性強等特點。如果教師講課缺乏吸引力,不生動,滿堂灌,學生往往就會感到抽象難懂、枯燥無味,甚至產生厭煩情緒,失去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探討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生活與哲學》的積極性這一問題。
一名好教師首先應當學識淵博,教學精湛,永遠都像海綿吸水一樣汲取社會的人文的科學的新鮮知識,為自己“充電”,改變老化的知識結構。教師知識淵博、文理相通、多才多藝,是為學生樹立一座無言的豐碑。一名教師對學生具有人格的魅力,就能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追求生活的真諦,探討人生的健康之路,教育教學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這一點,在哲學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
1.幽默有助于學生理解所學的哲學知識,增強教學效果。
在哲學教學中恰當?shù)剡\用幽默的手法比單純運用枯燥的語言更能深入淺出地闡明深刻抽象的哲理,幽默教學是啟迪學生積極思維、增強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如在講教條主義的荒謬時,我講了《韓非子》中的一個幽默故事:鄭縣有個姓鄭的人,他的一條褲子破了,要他的妻子再做一條。妻子問:“褲子做成什么樣子?”姓鄭的人答:“像我原來的那條一樣。”他的妻子做好了新褲子以后,就照原來的那條破褲子,凡是有破損的地方,都照樣剪破,使它和原來的褲子一樣。學生聽完后,一陣哄堂大笑。有的學生說:“在生活中哪有這么蠢的人!”我見時機已成熟,因勢利導,進行分析:“像那樣做褲子的人的確少見,但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中,那種持僵化的觀點,只知道照搬照抄,按本本辦事的人就是類似做褲子的人,就這樣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笑聲中認識到了什么是教條主義極其荒唐之處。
2.幽默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哲學教學中借助風趣的語言、詼諧歌謠、逗人的比喻、笑話、幽默故事等,表達深刻的哲理,可以起到激發(fā)興趣、調節(jié)氣氛、減少疲勞、和諧關系的作用。如我在講“矛盾雙方相互轉化”時,發(fā)覺課堂氣氛有點死氣沉沉,于是講了一個名為“拿得起,放得下”的故事:一天,一個老和尚攜一個小和尚云游四海,途中遇一條河,看見一女子正欲過河,卻又不敢過,老和尚便主動背女子趟過河,然后,放下女子,與小和尚繼續(xù)趕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師傅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過河?”小和尚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終于忍不住了,說:“師傅,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嘆道:“我早已放下,你卻還放不下!”這則故事說明,遇到事情要心胸寬廣,思想開朗,才能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學生們明白這個道理后,相互對視,會意而笑。沉悶的課堂氣氛立即活躍起來,同學們又有了興趣,學習哲學的積極性、主動性重新調動起來,積極開動腦筋,展開思維。
3.幽默具有啟發(fā)性,有助于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引發(fā)學生思考、議論,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幽默語言含而不露地引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出神入化地推動對知識的領悟,激活思維,激發(fā)求知欲。幽默的事例,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這個過程,教師主要是起組織和促進作用,學生是主體,起著交流和合作的作用。
故事中的哲理,能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哲學理論知識,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哲學思維。比如,在講內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時,我舉了烏鴉洗澡的故事。一天,一只烏鴉飛來棲在河邊一棵樹上,忽然看見一群白鵝在洗澡。心想,怪不得白鵝的羽毛這么潔白,我若天天學它的樣子,在水中洗澡,也必定會變成雪白。于是,下決心每日來河邊洗澡。日子一月兩月一年兩年地過去,可是烏鴉還是烏鴉,絕不會也不能因為它的勤洗,就此變成白鵝。烏鴉認為天天在水中洗澡,羽毛定會變成雪白,這否定了內因對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決定作用。這個事例還啟示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反對像烏鴉學洗澡那樣不顧自己的特點,盲目照抄照搬別人的做法。
比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安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蘊含了這樣的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于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而“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則說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fā)展的,而這種運動、變化和發(fā)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規(guī)律的。規(guī)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fā)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發(fā)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新事物必定戰(zhàn)勝舊事物。這首詩常被用來比喻新事物的強大生命力。盡管有嚴寒相逼,有野火摧殘,舊事物的威力可謂橫肆暴虐,無法改變客觀規(guī)律。又如在講矛盾就是對立統(tǒng)一時,可引用南北朝詩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边@里,噪與靜、鳴與幽是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的關系。 以“蟬噪”反襯“林靜”,因“鳥鳴”更顯“山幽”,動中寫靜,以靜襯動,妙趣橫生,詩意豐盈。用荀子“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的話分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的目的,用孟子“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的話闡述人的社會價值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用“拔苗助長”、“庖丁解?!眮矸治霭纯陀^規(guī)律辦事;用“對癥下藥”、“量體裁衣”來分析矛盾特殊性原理,等等。
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可以創(chuàng)設新情景,能寓情于景、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理激情、知行統(tǒng)一。它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可以刺激多種感官,避免了以前聽覺疲勞,具有很強的實感。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習的實效。在講《價值與價值觀》一框時,就運用鮮活的生活實例創(chuàng)設情境,(播放視頻)地溝油“掠影”:地溝油生產流程、地溝油的危害,(圖片展示)玉樹地震救援事跡展:消防官兵的奮不顧身、各界人士捐款捐物,通過點撥讓學生掌握價值與價值觀的知識。
哲學教學只有與學生生活實際結合,才能讓學生體悟哲學的魅力。陶行知先生曾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彼晕覀兊恼軐W教育也應該面向學生的生活,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調動起來。這樣,哲學就走近了學生,學生也走近了智慧。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探索適合哲學特點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生活與哲學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