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建
(江蘇省豐縣華山中學,江蘇 豐縣 221744)
較之于傳統(tǒng)的文字藝術,視聽藝術因其形象的圖畫、視頻等更易于為當代人所接受,這不僅源于當今社會科技的發(fā)展,而且源于當今人們被動接受文化的變異心態(tài)。作為文學精華之一的古典詩歌在教學上選擇了電教化這一時尚的手段,中間一定有著時尚的原因,有著教學科技發(fā)展的推進作用,更有著傳統(tǒng)教學方法手段過于單一的無奈。
一般認為,唯有誦讀這一傳統(tǒng)方法才是引領學生走入詩歌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氛圍較為有效的途徑,因而鑒賞是離不開閱讀的。這種做法實際上是把誦讀過程籠統(tǒng)地定義為鑒賞的過程,或者是視誦讀為打開學生鑒賞這一高層次審美活動門戶的鑰匙,自然是有著它的合理之處的。可以想象,當我們沉浸于動情吟詠詩文的過程的時候,會情不自禁地進入古人為我們預設好的情境氛圍中,讓我們深入體會其在此情此境中的種種心理律動,一次次的心理震顫。但是,這一漸進過程是需要情感投入的,更需要種種讓我們進入這種情感投入狀態(tài)的途徑,這些途徑是我們在讀者與作者的心靈之間架起的一座情感橋梁,那么,僅靠誦讀能做得到嗎?我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深深地感到我們的傳統(tǒng)欣賞方式亟待豐富,只有通過更多的方式才能多角度地理解古典詩歌所蘊含的多樣化的人生與情感。
誦讀的方法的確讓人感到鑒賞過程的貧乏與呆板,所幸的是現(xiàn)在有了電化教育這一較為理想的教學輔助手段,我們可以借助有形聲像系統(tǒng)來代替我們長期以來單純依賴想象所形成的種種虛像,讓語文課堂可以在一種實實在在的聲音與圖像所組成的美感介質(zhì)中盡情地徜徉。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漸漸出現(xiàn)了過于依賴先進教學媒介而忽視教師基本功培養(yǎng)等一系列的問題。一些教師忽視了學生的參與、想象和思考,這大大違背了運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的初始目的。
一般來說,詩歌欣賞要經(jīng)過以下幾個過程:誦讀感受—想象再現(xiàn)—移己入境—親身體會。不難看出我們借助電化教學手段可以解決情境再現(xiàn)問題,通過這種方式將讀者直接帶入某種作者或教師為他們預設好的情境氛圍中,去深入體會古典詩歌已經(jīng)預設好了的情境氛圍。這種解讀表面看是縮短了詩歌審美的過程,但實際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了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也許我們真正理解了詩人情感內(nèi)核,也許我們已經(jīng)合理地將詩人的身世際遇等基本信息融入電化教學媒介之中,也許我們能夠?qū)W生帶進一種真正的審美體驗之中,即便如此,我們也會感到我們在引導學生汲取水果果肉中營養(yǎng)的同時,忽略了汲取水果其他部位的營養(yǎng)。更多時候我們是在引導學生拾人牙慧,重溫我們已經(jīng)預設好了的情感美感體驗,忽視了教學結(jié)果的多樣性,這樣的課堂毋庸置疑成了知識灌輸課。
我們常常這樣理解,感受詩歌美的過程實際上是通過欣賞主體的想象再現(xiàn),進而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深層情感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最不可缺少的是想象,我們在教學中,就是通過一系列教學手段來引導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將自己帶入作者為我們預設好的一系列的情境中,進而感受詩歌的意境美、情感美。這一想象過程是思維發(fā)散過程,而不是歸納引導過程,我們在教學中所預設的情境也許只會將學生引入一個固定的目標。
無論什么教學手段都不是教學目的,電化教學手段的確是一種較理想的教學手段,但不可能只是為了課堂花哨而施行電化教學,我們還要注意語文的學科特點與教學目的,對聽、說、讀、寫這些語文教學的傳統(tǒng)目標的訓練能否實現(xiàn),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與靈魂這些深層教學目的能否在教學中加以滲透,這些都是在語文教學中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就詩歌而言,我們有必要考慮詩歌教學的目的是什么,要么是了解古人的身世經(jīng)歷與典型情感,要么是體會詩歌所蘊涵的哲理思辨,要么是感受人生形式豐富讀者的情感體驗,要么是借助詩歌來塑造豐滿學生的靈魂。這些都不是通過預設所能真正做到的,我們必須竭力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去充分合理地去想象,以期實現(xiàn)與古詩作者感同身受的目的。因而我們的一切教學預設都必須為學生留下足夠的想象空間,讓學生去思索,去聯(lián)想,去感悟,去收獲。
我在教學過程作了一些探索延伸,現(xiàn)列舉出來與同仁商榷。
單一的課堂預設會將學生逼進死胡同,最終的結(jié)果是我們將自己為課堂準備好的成果強加給學生,學生的主體地位完全喪失。我們可以多做一些課堂結(jié)果預設,給學生足夠的課堂思維空間,讓他們自主探索,讀出個性,讀出自我。
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加以闡述。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表面看這是一首送別詩,但要深入感受其中的情感,我們必須先引導學生去想象這首詩歌所描繪的情境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使其再現(xiàn),方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情味。賞析這首詩時人們?nèi)菀字蛔饕环N情境的預設,即送別者眼前所呈現(xiàn)出的一幅圖景,甚至可以選取一幅送別的圖畫幫助學生探索,進而進一步引導想象:一葉孤舟順著滾滾東去的江水緩緩遠去,由大而小,由小而微,終而消失在詩人的視野之外,詩人的面前只剩下那依舊滾滾東逝的江水。
實際上這只能是賞析的起點,詩人呢?他難道停止了思想?那么他又在想什么?我們在引導學生欣賞周圍畫境的同時,還要注意詩人這一情感主體的存在,由此還要引導學生揣摩畫面中的詩人形象:友人即將遠去,李白將其送至江邊,友人乘舟漸行漸遠,詩人極盡目力目送友人,最終友人還是消失在他的視線之外,而后詩人并未立即歸去,而是久久佇立江頭,遠望著那滾滾東逝的江水。此時詩人心頭那種由依戀到失落的情感不言自明,那種人生中如東逝之江水一樣難以平靜的心理也自然呈現(xiàn)了出來。這應該是教師在準備教學課件時必須考慮到的第二種預設。由此可見,我們必須為學生多做些教學預設,只有這樣,古典詩歌方能散發(fā)出瑰麗的光彩。
逼真的圖片很難激發(fā)人們的想象力,很熟悉的音樂也很難激發(fā)多樣性的情感,因為我們被自己固定而形象的思維所束縛。我們在詩歌教學中所選取的教學圖片必須盡量為學生留下足夠的想象空間,即使選取一些真切的圖片、視頻片段、音樂,也必須注意給學生以充分的說明與引導,讓他們明白產(chǎn)生獎賞的對象是詩歌而不是教學媒體介質(zhì),引導學生進行相似聯(lián)想。
以柳宗元的《江雪》詩為例子加以分析。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素以意境純美、人物孤高著稱。我們在賞析的時候,若選取一些真實的畫面作為教學介質(zhì),只會將學生的思維固定化,很難讓其進行發(fā)散想象,進而產(chǎn)生獨到的見解。我的做法是,選取一些抽象的寫意畫或者傳統(tǒng)的國畫作為啟發(fā)學生思考的介質(zhì),在引領學生關注繪畫本身的同時,引領學生思考繪畫與詩歌相比還缺失了什么,請學生將繪畫所沒有達到的空間加以闡釋。這樣既能讓學生跨越時空的束縛,又能給他們很多不確定性的暗示,讓他們體會詩歌多樣性的美感。
古典詩歌是藝術瑰寶,它由于人們的不同生活閱歷、情感體驗、生活環(huán)境等給人帶來不同的體驗和感悟,這也許是它歷久常新的根本原因。我們作為與學生不同的審美個體,沒有必要把我們基于自身的思維基礎感受到的東西強加給學生。我們應該為學生盡量創(chuàng)設一些客觀、不確定的情境,給學生自由理解的空間。唯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走近真實的古典詩歌,走近真實的古代詩人,走近真正的審美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