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明
翻譯是一種動態(tài)的跨語言、跨文化交際活動。各種語言雖然有著大大小小的差異,但都具有同等的表達能力,因此在翻譯中主要的不是保留或者舍棄原作表達形式的問題,而是如何由源語的表達形式轉(zhuǎn)換成譯語中等值的表達形式的問題。
美國著名翻譯家奈達在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翻譯理論與實踐》)一書中將翻譯的過程分三步:1.分析:對原文的表層結(jié)構(gòu)即原文的信息進行分析;2.轉(zhuǎn)換:指譯者把經(jīng)過分析的信息從源語轉(zhuǎn)換成譯語;3.重構(gòu):就是把傳遞過來的信息重新加以組織,最后能完全符合譯語的要求。
翻譯不僅涉及詞匯、語法和修辭等語言問題,同時也涉及許多非語言因素。邏輯就是其中最活躍、最重要的因素。匈牙利著名翻譯家拉多-久爾吉博士甚至認為,翻譯是邏輯活動,翻譯作品是邏輯活動的產(chǎn)物;把翻譯視為邏輯活動而作更加廣泛的研究,乃是翻譯學的任務(wù)。
在翻譯中,譯員必然經(jīng)歷一個思維的認知和轉(zhuǎn)換過程,是一種高度復雜的腦力勞動,是一時一刻也離不開邏輯的,也就是說,不僅在理解原文的過程中需要運用邏輯分析和判斷,而且在表達過程中更需要運用邏輯分析與判斷。
談到翻譯,我們首先碰到的是詞的問題,因為詞是構(gòu)成句子的基本單位。英漢兩種語言有很大差異,翻譯過程中怎樣在保持原文思想內(nèi)容不變的前提下,把原文的語言形式轉(zhuǎn)化為譯文的語言形式,關(guān)鍵在于對詞語的理解,即通過選擇詞語的適當意義使譯文忠實、通順,更符合譯文的語言規(guī)范要求。
理解詞義主要是明確詞語所指的概念。詞語,尤其是多義詞,只有在上下文中才具有確定的含義。判定詞語的具體概念主要是通過邏輯方法來進行的。如美通社亞洲全球資訊2009年9月發(fā)表一篇文章,題為 “Texas Instruments Foundation gives$3 million to train math and science teachersatlocal schoolsand universities...”。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翻譯成什么?“學校和大學”?顯然不可以。在漢語中,學校包括大學,即學校是大學的上位概念,兩者是從屬關(guān)系,“學?!笔菍俑拍睿按髮W”則是一種概念。根據(jù)邏輯規(guī)則,種概念和屬概念是不能并列的。由此可以判定,schools一詞不能翻譯成 “學校”。 根據(jù)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朗曼當代英語辭典),school意為a place where children are taught,所以這里可以譯成“中小學”。
在翻譯過程中,不論是理解原文還是構(gòu)建譯文,上下文即語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語篇是一個整體,而不是詞、短語和句子的簡單組合,從語篇整體把握原文、理解原文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確定詞義,構(gòu)建譯文,使譯文更加通順流暢、更加合乎邏輯。詞語一旦離開了一定的語境,就失去了確定的意義。如:
With the invention of writing,a great advance was made,for knowledge could then be not only communicated but also stored,libraries made education possible,and education in itsturn added tolibraries.
邏輯判斷可以看作是表達概念間的關(guān)系的。判斷所表達的概念之間的關(guān)系必須符合客觀事物之間的真實關(guān)系。在本句中,“l(fā)ibrary”顯然不能譯成“圖書館”,盡管該詞常作此義,因為該句前半部分說“knowledge could then be notonly communicated butalsostored”(知識不僅可以交流而且可以儲存),有了文字,只是當然是儲存在圖書中了。所以,library應(yīng)譯為“圖書”。
[譯文]由于文字的發(fā)明,人類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因為此時知識不僅可以交流,而且可以儲存。圖書為開展教育活動提供了可能性,而教育又反過來增加了圖書的數(shù)量和內(nèi)容。
詞義分析是理解原文的第一步。詞語的翻譯,從本質(zhì)上說,并不是轉(zhuǎn)移詞語的形式,而是把原文所表達的概念正確地傳遞到譯文中來。
英語句子注重行合,反映出英語文化重視細節(jié)分析及個體成分的獨立作用、強調(diào)形式和規(guī)則的制約。
英語是一種框架式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靠詞形變化組句,講究準確、嚴謹、莊重,為了保證內(nèi)容周詳無缺、表述準確嚴謹,所以多用主從句、并列結(jié)構(gòu)、復雜同為成分等,句子一般比較長。長句需要用不可或缺的各種連接詞來銜接,同時連接詞還要表示各種邏輯關(guān)系,如并列、選擇、因果、目的、條件等。所以大多數(shù)情況下,語法分析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原文。但是,某些句子單從語法角度分析不能確定確切含義,甚至會出現(xiàn)歧義。有時候我們只能根據(jù)邏輯分析來確定句子的結(jié)構(gòu)層次關(guān)系,理解它的語法結(jié)構(gòu),以彌補單純語法分析的不足。如:
Inorganic chemistry is linked closely to geology,mineralogy and metallurgy;organic chemistry to physiology,biochemistry,and biology in general.
本句中的“in general”起著什么樣的語法作用?從語法上看,in general既可以作評價性狀語,修飾分號之后的整個并列分句,也可看作biology的后置定語。作用不同,意義自然不同。本句僅靠語法分析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但從邏輯上看,physiology,biochemistry和biology三個詞并非并列關(guān)系,因為physiology和biochemistry都是biology得分學科,是biology這個屬概念下的兩個種概念。前面說過,種概念和屬概念是不能并列的。由此可以判定,句中的“in general”是“biology”的定語。 所以本句可譯為:
無機化學與地質(zhì)學、礦物學和冶金學有密切的關(guān)系,而有機化學則與生理學、生物化學以及整個生物學都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再如:
The sun warms the earth,which makes it possible for plantstogrow.
本句中的“which”所引導的定語從句修飾的是“the earth”還是前面的整個主句?單純的語法分析是不能確定答案的。我們知道,確定定語(包括定語從句)的修飾對象,常常是一種邏輯分析活動,而不是語法分析活動。常識告訴我們,萬物生長靠太陽,地球上的植物之所以能夠生長,是因為有陽光。因此,which所引導的定語從句修飾的是前面的整個主句。整句翻譯如下:
太陽溫暖了大地,這才使植物有可能生長。
由此可見,在語法分析過程中,邏輯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邏輯分析可以幫助我們確定句子各成分之間的語法功能,排除可能由語法結(jié)構(gòu)帶來的歧義。
在翻譯過程中,理解是前提,表達是以理解為基礎(chǔ)的。理解和表達是相互依存的。錯誤的理解只能導致錯誤的翻譯。只有正確理解原文,并用恰當?shù)淖g語形式把原文的意思清晰流暢地表述出來,才有可能產(chǎn)生正確、合乎邏輯的譯文;才算完成了翻譯任務(wù)。所以,一篇好的譯文必須是正確而又流暢地表達了原文的意思。
譯文的質(zhì)量決定了翻譯的好壞。雖然譯文合乎邏輯不一定正確,但譯文不合邏輯卻幾乎可以肯定在原文理解和譯文表達方面有問題,至少說明譯者對原文的理解不透徹。如:
Anyone who has tugged heavy hand baggage down endless airport corridors,or waited for a delayed flight in a sterile lounge will know how user-unfriendly many airports are in design terms.
[原譯]任何人只要他曾拖著沉重的隨身行李,走過無止境的機場走廊,或者曾在枯燥乏味的休息室里等候延誤的班機,都會體會到許多飛機場在設(shè)計上對旅客多么不方便。
“無止境的機場走廊”?這顯然不合邏輯。任何人不論是否去過機場,都會知道走廊是不可能無止境的。我們可以肯定譯文有誤。本句中的“endless”的意思是“環(huán)狀的”,指的是一般大型國際機場,從候機室通向個跑道的走廊呈環(huán)狀,兩頭是相連的。
[正譯]任何人只要他曾拖著沉重的隨身行李,走過環(huán)形的機場走廊,或者曾在枯燥乏味的休息室里等候延誤的班機,都會體會到許多飛機場在設(shè)計上對旅客多么不方便。
再如:
Now Jeffery points out that,if a number of observations have been found to conform to a law,it is highly probable that nextonewill dosowhether thelawistrueor not.
[原譯]杰弗里指出,如果已獲得的大量觀察資料與一條法則一致,非??赡芟乱粭l法則也將如此,不管該法則正確與否。
“下一條法則也將如此”?法則與法則相一致?這在邏輯上自相矛盾。根據(jù)譯文邏輯上錯誤,可以斷定譯者對原文的理解有誤。 實際上,句中的“one”指代“observation”,而不是“l(fā)aw”。
[正譯]杰弗里指出,如果已獲得的大量觀察資料與一條法則一致,極有可能下一次觀察也與該法則一致,不管該法則正確與否。
各種語言的邏輯不盡相同,在漢語里符合邏輯的表達到了英語里不一定符合邏輯。因此邏輯分析是檢查譯文是否正確的一個重要方法。
翻譯離不開文法和邏輯。從事翻譯的人首先必須熟知漢英兩種語言的語法特點、具有合乎英語語法的遣詞造句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外語寫作能力,但這只是從事翻譯的前提。理解原文必須經(jīng)過語義辨認、語法分析和邏輯分析三方面的交互作用。翻譯中,無論是理解原文,還是尋求適當?shù)淖g文表達形式,都是與邏輯打交道的過程。因此,掌握邏輯學中的一些知識,自覺運用邏輯分析,對于透徹地理解原文,避免錯誤,提高譯文質(zhì)量和可讀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Eugene A.Nida&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621.
[2]余麗君.論翻譯中邏輯概念的理解與表達[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1,3.
[3]方夢之.閻德勝與邏輯翻譯理論[J].上海科技翻譯,1998,1.
[4]朱山軍.英漢翻譯中的邏輯思維探析[J].韶關(guān)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5]歐陽燕.長句的邏輯翻譯法[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2.
[6]胡開寶.結(jié)構(gòu)歧義與翻譯中的邏輯應(yīng)用[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1.
[7]位方芳.英文原文錯誤的識別及應(yīng)對措施[J].上海翻譯,2006,2.
[8]方夢之,毛忠明.英漢—漢英應(yīng)用翻譯綜合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9]王治奎,文洪瑞等.大學英漢翻譯教程[M].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
[10]王大偉,孫艷.高級翻譯評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