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榮青
提到“百獸之王”,國人經(jīng)常會聯(lián)想到兩種動物——獅子和老虎??芍袊莫{子最早來自古波斯(今伊朗),《洛陽伽藍記》卷三記載:“獅子者,波斯國王所獻也?!彼?,老虎才是中國的“土特產(chǎn)”。這從兩個詞的構(gòu)詞能力上也能看得出來,前者遠不及后者在漢語詞匯中的構(gòu)詞能力強。在古代,虎就被先民作為圖騰來崇拜,是人們崇拜的圖騰物,也是原始部落的守護神、族名。相對于外來且少見的獅子而言,中國人更畏懼老虎、崇敬老虎。因此,在漢民族的心目中,老虎才是百獸之王。有一種猜測,君王的“王”字很可能就是古人根據(jù)老虎額上的圖形創(chuàng)造的。在民間,虎也被視為鎮(zhèn)邪驅(qū)魔的神獸,因而在農(nóng)村的堂屋里常掛有“虎”的中堂畫。由“虎”而衍生出來的文化,可謂豐富多彩。
在大自然中,老虎是一種兇猛的野獸,屬于肉食性動物。凡人都對它退避三舍,深怕成為虎口下冤魂。這從古人給“虎”造的字也可以看出來,最早的“虎”字,就是直接畫出虎的形狀。而甲骨文、金文中的“虎”,橫著看都像是巨口利齒、紋身長尾的老虎,小篆則像虎蹲踞的樣子。
聰明的古人造出“虎”字之后,意猶未盡,又從老虎身上的不同部位取材,造出了更多形象生動的漢字。老虎兇猛,除了讓人忌憚的滿口利齒之外,就是它的虎爪了。所以,從老虎的爪子,中國人造了“虐”字。甲骨文“虐”從虎從人,金文下邊的人演變成匕(即死人)。小篆增添一個“爪”,經(jīng)由隸楷變化時又省掉下邊的人,寫作“虐”(下為反爪),都表示虎抓人欲噬的意思?!墩f文》對“虐”的解釋是:“殘也。從虍,虎足反爪人也?!?/p>
現(xiàn)實中的老虎,大多體呈淡黃色或褐色,有黑色橫紋。由虎的斑紋,古人造了“彪”字?!墩f文》:“彪,虎文也。從虎,彡象其文也?!庇脻h字中通常表示紋飾的“彡”作為字的一部分來表示老虎身上的斑紋,可謂既抽象又具象。老虎不會總是潛伏在隱蔽之處,它總會采取行動,人們用“虔”來表示老虎的行貌?!墩f文》:“虔,虎行貌。從虍,文聲。 讀若矜。 ”而老虎的叫聲,則是“號”。 《說文》:“號,呼也。從號,從虎?!倍巫ⅲ骸皢偬柭暩?,故從號;虎哮聲厲,故從虎。號亦聲?!本瓦B“虎”字的發(fā)聲也源自老虎的吼聲。
更有意思的是下面幾個字。“豦”,從虎,從豕。兩根會意,以老虎與野豬之間的搏斗來表達一種強烈的戲劇意味;而從自然的角度,野豬也是一種兇猛的動物,虎豬相爭,其過程必定十分慘烈,由此又生發(fā)“劇烈”一義。而與“豦”字形相關(guān)的“遽”、“劇”(簡作?。ⅰ皳?jù)”(簡作據(jù)),各自的意思都與之有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
剛才是虎與豕相爭,若換成兩虎相爭,則成了“虤”字?!墩f文》:“虤,虎怒也,從二虎?!奔坠俏摹⒔鹞南駜苫幹?。狹路相逢勇者勝,兩虎相峙,必定虎目圓睜、兇相畢露。古人這里用具象表達抽象的概念,可謂神來之筆。兩虎相爭,要斗個你死我活,再在下面放上一個“貝”字,成為“贙”字,便將人類對錢財?shù)臓帗層脙苫⑾酄幍男问奖磉_出來,不可不謂形象逼真。
可以說,由虎,古人造了許多字來表達它自身和與它相關(guān)的事物,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
《說文》:“虎,山獸之君。從虍,虎足象人足,象形?!惫艜恶壯拧め尗F》中提道:“山君,虎也?!敝熘\諱在所著的《虎苑》中說:“虎為獸長,亦曰山君?!彼岳匣⒂址Q“山獸之君”、“山君”。
古代,蟲可以用來指稱動物甚至人類,老虎也曾被稱作“大蟲”?!端焉裼洝分芯驮d述:“扶南王范尋養(yǎng)虎于山,有犯罪者,投與虎,不噬,乃肴之。故山名大蟲,亦名大靈。”《水滸傳》第二三回有云:“那一陣風過處,只聽得亂樹背后撲地一聲響,跳出一只吊睛白額大蟲來?!?/p>
“斑斑”、“斑子”,不了解的人剛開始一定不知道這兩個詞的意思。其實,它們也是老虎的別稱。原來中國人有避諱的習俗,比如皇帝、長輩的名字就需要避諱。唐代因避太祖李虎的諱,所以“虎”字改為“桿”;“虎丘”改稱“武丘”、“獸丘”;“虎牢”改作“武牢”、“獸牢”;“虎賁”改作“武賁”。因為避諱,又聯(lián)想到老虎身上的斑紋,古人就用“斑斑”、“斑子”代指老虎。
文章開頭提到了虎在民間被認為有鎮(zhèn)邪驅(qū)魔的作用,而被視為神獸,并且在農(nóng)村的堂屋里常掛有“虎”的中堂畫?!讹L俗通·祀典·桃梗葦茭畫虎》就有這樣的記載:“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zhí)搏挫鋭,噬食鬼魅?!币虼?,日常生活用品中就多蘊含與這種文化心理相類似的事物。 如“虎枕”、“虎子”、“虎頭鞋(帽)”、“虎皮膏藥”、“虎魄”、“虎戲”,等等。
虎神不僅能夠辟邪,而且象征著旺盛的生命力,因而虎形象在出生禮儀和兒童成長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人們的心目中,虎是娃娃的保護神。家人給孩子戴虎頭帽、穿虎頭鞋、睡虎頭枕,希望以此來辟邪,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老虎一樣虎虎有生氣。
而“虎子”可不是老虎的孩子,它其實是一種便壺,因形作伏虎狀,故名。多以陶、瓷、漆或銅制作,漢代王室貴族亦有以玉為之者。漢、魏、南北朝古墓中常以虎子作為隨葬品。
東漢醫(yī)學家華佗創(chuàng)制“五禽戲”,其中之一就有“虎戲”,為強身術(shù)的一種。
因為虎的構(gòu)詞能力強,在許多成語故事中我們也能看到它的身影,如 “如虎添翼”、“虎視眈眈那”、“虎頭蛇尾”、“騎虎難下”、“狼吞虎咽”……
《易·干》:“云從龍,風從虎。 ”孔疏:“虎是威猛之獸,風是震動之氣,此亦是同類相感。故虎嘯則谷風生,是風從虎也?!被[生風,而虎本是威猛之獸,再為其添加一對翅膀,那還了得!《三國演義》中,張飛字翼德,喻其身為一員虎將,如再添翼,真是“如虎添翼”也。
而人們更加熟悉的成語“狐假虎威”,則出自《戰(zhàn)國策·楚策一》:“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焙笠蛞浴昂倩⑼庇餮稣虅e人的威勢或倚仗別人威勢來欺壓人。
“虎兕出于柙”、“苛政猛于虎”的典故則與“虎”的象征義“兇猛”、“殘暴”、“兇惡”有關(guān)。 前者出自《論語·季氏》,喻義是出現(xiàn)“虎兕出于押,龜玉毀于櫝中”的情況,其過錯既不在于虎兕和龜玉,又不在于柙和櫝,而在于它們的看管人和保管人。后者出自《禮記·檀弓下》,喻義則是反動統(tǒng)治者的苛刻統(tǒng)治比吃人的老虎還要兇惡暴虐。
中國,一個泱泱歷史古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傳承,世人不管在祖國的哪片土地上俯身便可拾掇起一片文化的碎片。而從一個“虎”字,我們就可窺見其一隅。如此璀璨奪目的文化,是身為中國人的我們值得驕傲的地方。但同時事實也告誡我們,繼承并發(fā)揚這一文化傳統(tǒng),我們肩上的擔子沉重。
[1]常敬宇.漢語詞匯與文化[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唐漢.發(fā)現(xiàn)漢字:圖說字根[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縮印本).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
[4]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2.0版光盤版).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