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繼玉
(常德煙草機(jī)械有限責(zé)任公司,湖南常德415000)
晏子的善“巧”及其批判
秦繼玉
(常德煙草機(jī)械有限責(zé)任公司,湖南常德415000)
晏子是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被譽(yù)為一代賢相?!蛾套哟呵铩酚涗浟岁套拥纳绞论E,展示了他善“巧”的政治天賦和外交才能。當(dāng)世及后世,對晏子及其智慧的稱頌與景仰一直是社會主流。但是,對于晏子的質(zhì)疑與批判也時有發(fā)生,有時甚至非常尖銳。晏子的言行,的確有不少巧詐的成分,應(yīng)該予以批判。
晏子;《晏子春秋》;善“巧”;政治智慧;批判
春秋后期的齊國,已經(jīng)褪去了齊桓公、管仲時代的光輝,逐漸步入了晏子所說的“季世”(亦即末世、衰微之世)。正是這個時候,晏子走上了齊國的歷史舞臺。晏子,名嬰,字平仲,生卒年不詳(大約公元前575~公元前500年),春秋時期齊國夷維(今山東高密)人。公元前556年,晏子繼承父爵為齊卿,歷仕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輔政40余載。晏子主張薄賦、省刑、寬政、節(jié)用,并提出了“以民為本”的思想。晏子是春秋后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被譽(yù)為春秋末期的一代賢相。
然而,勤勉、智慧的晏子終究沒能挽回齊國的頹勢,沒有幫助齊景公實現(xiàn)齊國的偉大復(fù)興,卻以特殊的方式成就了自己,使自己成為一代名相,為當(dāng)世所稱頌,為后世所景仰。他的生平事跡主要見于《晏子春秋》、《史記·管晏列傳》,以及劉向《晏子敘錄》等。
筆者以為,一部《晏子春秋》,細(xì)細(xì)讀來,到處突出了一個“巧”字。晏子在輔政歷程中的所作所為,特別是在齊景公時代,很多地方都體現(xiàn)了他善“巧”的政治天賦、外交才能和斗爭藝術(shù)。
所謂“巧”,按照《說文解字》的說法:巧,技也;巧,能也。按照《辭海》的解釋,包含了以下五個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技術(shù),技藝;二是形容手藝高超;三是形容精妙,神妙;四是形容虛華不實;五是形容正好(碰上某種機(jī)會)。筆者這里所說的晏子善“巧”,主要是指精妙,神妙;但其中也往往包含有虛華不實,甚至巧詐的意思。具體來講,晏子善“巧”,可以歸納為以下六個方面。
齊靈公時,晏嬰繼承父職任齊卿。齊靈公昏庸怪癖,窮兵黷武,百姓怨聲載道,晏嬰屢進(jìn)忠言,多不為齊靈公采納。齊莊公繼位后,尚武斗勇更甚靈公,不聽晏嬰勸阻,一意孤行,先是攻打晉國,后又興兵伐魯,戰(zhàn)禍連年,國無寧日。晏嬰無奈,只好攜帶妻兒老小躲到東海之濱,以打魚種地為生。可見,晏嬰在其為官輔政早期,堅持抱樸守拙,不計個人安危,敢于直諫犯上,正如漢代學(xué)者劉向在《晏子敘錄》所言:“盡忠極諫道齊?!笨上Р荒芤痨`公、莊公的重視,效果不佳。
后來,在齊景公當(dāng)政的時候,情況有了很大變化。憂國憂民的晏嬰,為了消除齊國的內(nèi)憂外患,挽回或緩解齊國的頹勢,通過反思,改“極諫”、“直諫”為“巧諫”或“曲諫”,有時甚至采取“諷諫”或“誘諫”的方式,以求實效。這里有幾個事例可以佐證。
一是“巧諫”救燭鄒。《晏子春秋》中有這樣一則故事,相傳齊景公平日喜歡射鳥,并指派一名叫燭鄒的官員看管那些專供他射殺的鳥,但燭鄒看管不力,鳥全都跑了。景公大怒,要?dú)T鄒。晏子出來勸阻,他說景公可以殺燭鄒,但要先列舉他的罪行。于是晏子列舉了燭鄒三大罪狀:
“汝為吾君主鳥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鳥之故而殺人,是罪二也;使諸侯聞之,以吾君重鳥以輕士,是罪三也。”(《說苑·正諫》)
齊景公聽了,明白了晏子的意思,只好收回成命?!蛾套哟呵铩分羞€有一個與此類似的事例,說的是景公因為愛馬暴斃而欲肢解養(yǎng)馬人,晏子也通過歷數(shù)養(yǎng)馬人的罪狀,巧妙地勸諫景公赦免了養(yǎng)馬人[1]62-64。
二是“巧諫”省刑罰?!蛾套哟呵铩分羞€有一則故事,是講晏子“巧諫”齊景公以減輕刑罰的事例。有一次,齊景公想替晏子更換住宅,被他婉言謝絕了。其理由是自己的住宅靠近市場,了解市場行情,購物方便。于是君臣之間有如下對話:
公笑曰:“子近市,識貴賤乎?”
對曰:“既竊利之,敢不識乎?”
公曰:“何貴何賤?”
對曰:“踴貴而屨賤?!保?]320-322
景公吃驚地知道了事情的原委:由于齊國濫施“刖”刑,很多人被砍去了腳……于是景公下令省刑。
實踐證明,晏子諫言“用巧”,效果明顯好于“直諫”、“極諫”。既解決了問題,達(dá)到了目的,又規(guī)避了風(fēng)險,保全了自己。司馬遷對晏子的“巧諫”欽佩有加,他說:“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zhí)鞭,所忻慕焉?!保?]平心而論,司馬遷對晏子的稱道明顯帶有某種感情色彩?;蛟S是感慨自己在李陵的問題上因為不懂得“巧諫”,以至因諫獲罪,慘遭酷刑,抱恨忍辱,幾不欲生。如此看來,中國歷史上所倡導(dǎo)的“文臣死諫,武將死戰(zhàn)”之說,是否顯得迂腐愚忠,值得推敲。
齊景公即位之初,晏嬰并未受到重用,而是被派去治理東阿(今山東阿城)。晏嬰一去就是三年,這期間齊景公聽到了許多關(guān)于晏嬰的壞話,因此很不高興,把他招來問責(zé),并要罷他的官。晏嬰謝罪并求情,希望景公再給他一次機(jī)會,再給他三年時間。景公勉強(qiáng)答應(yīng)了。后三年,齊景公果然聽到了很多贊美晏嬰的話,景公很高興,決定重賞晏嬰。晏嬰推辭不受,并說出了真相:前三年辦事“較真”,堅持原則,不畏豪強(qiáng),秉公辦事,得罪了很多人,甚至包括自己身邊的工作人員,因而“毀聞乎君”;后三年辦事“用巧”,逢迎權(quán)貴,處事靈活,不講原則,幾乎沒有干什么實事,卻籠絡(luò)了很多人,因而“譽(yù)聞乎君”[1]238-241。
晏子在東阿的“巧治”,最直接的結(jié)果是:“景公知晏子賢,乃任以國政?!保?]241就是說他因此得到了景公的信任,順理成章地升了職,從地方調(diào)到了中央,并被“任以國政”。而體現(xiàn)他一身正氣的“較真”,卻令自己險遭不測。這就是歷史上殘酷的官場現(xiàn)實,掩卷沉思,不禁令人唏噓不已。
楚靈王當(dāng)政時,晏子奉命使楚,其外交才能(辯才)得到了充分展示。本來,楚靈王對晏子的辯才早有耳聞,對他的印象是:“晏嬰,齊之習(xí)辭者也?!保?]299盡管如此,楚靈王得到晏子使楚的消息后,還是想了很多辦法來為難他,但都被晏子巧妙駁回,一一化解。
一是關(guān)于為何“小門不入”。晏子巧言:“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dāng)從此門入?!保?]296楚人無奈,只好請晏子改由大門進(jìn)入。二是關(guān)于為何派他使楚,難道齊國無人嗎?晏子巧答:“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直使楚矣?!保?]296三是關(guān)于在楚國的齊人為何善盜。晏子巧駁:“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則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1]299楚靈王本意是要羞辱晏子,起初他充滿自信:“(晏嬰)今方來,吾欲辱之?!保?]299結(jié)果是自找沒趣,不僅沒能侮辱晏子,反而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最后楚靈王很無奈:“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保?]300
體現(xiàn)晏子“巧辯”的事例,還有許多。晏子使吳,巧避“天子”之禮[1]292-294,巧答國家“保威強(qiáng)不失之道”[1]199-201;晏子使晉,巧釋“節(jié)儉”與“吝嗇”之異[1]216-217。晏子的“巧辯”,不僅做到了不辱使命,也維護(hù)了齊國及其國君,還有晏子本人的尊嚴(yán),關(guān)鍵時候還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化解了戰(zhàn)爭。
由于晏子前期政治斗爭的經(jīng)驗不夠豐富,政治斗爭的藝術(shù)還不夠嫻熟,所以主要還是停留在斗勇、斗膽、斗狠上,最典型的事例是與齊國貴族崔杼的斗爭。齊莊公被齊國貴族崔杼殺害后,晏子不顧個人安危,前往吊唁,崔杼及其左右都想殺害他。所幸晏嬰在老百姓中的聲望很高,崔杼剛剛殺了國君,擔(dān)心民心不穩(wěn),害怕引發(fā)事端,所以未敢對他下手。在隨后另立新君的過程中,晏嬰不畏崔杼的淫威,敢于仗義執(zhí)言,甚至破口大罵崔杼弒君是大逆不道,一定會招報應(yīng),不得好死。為此,晏子再次險遭毒手。崔杼甚至用劍頂住了他的胸膛,好在被人及時勸阻。
對此,司馬遷發(fā)出了由衷的感嘆:“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2]642-643漢代王充在《論衡》中也給予了高度評價:“晏子所遭,可謂大矣。直兵指胸,白刃加頸,蹈死亡之地,當(dāng)劍戟之鋒,執(zhí)死得生還,命善祿盛,遭逢之禍,不能害也?!?《論衡·命義》)
后來,晏嬰有了治理東阿前三年和后三年的親身體驗,加上長期輔政經(jīng)驗的積累,政治斗爭的方法和手段更為老到,在與其對手的較量中,無論斗智、斗謀、斗巧,都顯得得心應(yīng)手,甚至出神入化。《晏子春秋》中“二桃殺三士”的故事,是晏嬰施巧計成功清除異己的經(jīng)典之作。
齊景公時,田開疆、公孫捷、古冶子三人居功自傲,結(jié)為兄弟,簡慢公卿,號稱“齊邦三杰”。晏子屢諫齊景公除掉他們,均未被采納。于是,借魯昭公訪問齊國舉行國宴的機(jī)會,晏嬰設(shè)計讓在場的“三杰”等人,以自薦的方式,按對國家功勞大小爭食兩個桃子,功勞大的先吃。公孫捷、古冶子先后自薦功勞大,晏嬰馬上答應(yīng)兩人各吃一個桃子。等到田開疆自薦功勞更大,也要吃桃子時,晏嬰說他的功勞的確最大,應(yīng)該吃桃子,但已經(jīng)沒有桃子了。田開疆覺得自己在齊魯兩國國君和眾人面前受到羞辱,深信“士可殺不可辱”的田氏,氣得大喊大叫,一通感慨之后,竟然拔劍自刎。公孫捷、古冶子見狀大驚,自認(rèn)為功勞不及田開疆,卻先吃了桃子,羞愧難當(dāng),于是也雙雙拔劍自刎。這樣,晏嬰巧計除掉了“齊邦三杰”。
在君主專制體制下,一個人在朝為官,特別是身居高位,卷入政治斗爭在所難免。在特定的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里,求生存、求發(fā)展,即使你不與別人爭斗,別人也要與你爭斗。晏子在政治斗爭中所采用的方法,前后差異很大。前期是斗勇,斗膽,斗狠;后期是斗智,斗謀,斗巧。斗狠使自己命懸一線,只好逃到東海之濱躲避;斗巧使自己旗開得勝,輕松地清除了異己,消滅了政敵。明代馮夢龍《喻世明言》中,有《滿江紅》詞一首,是對晏子“二桃殺三士”的評價。原詞中最后幾句是:“笑三人恃勇,在齊猖獗。只被晏子施小巧,二桃中計皆身滅。齊東門,累累有三墳,荒郊月?!保?]一方面,他嘲笑“三士”的恃勇猖獗,因而死不足惜,甚至罪該萬死;另一方面,他頌揚(yáng)晏子的聰明機(jī)智,略施小計,不動聲色,殺人于無形。
晏子與孔子之間有過節(jié),最初或許是因為孔子對晏子的誤解引起的。孔子曾經(jīng)在背后講過晏子的壞話:“吾聞晏子事三君而順焉,吾疑其為人。”[1]345自己的人品受到質(zhì)疑,晏子無論如何接受不了。他一方面進(jìn)行了解釋說明:“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順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順焉?!保?]345毫無疑問,晏子的解釋是很有說服力的。但他不滿足于上述解釋,晏子還說:“君子獨(dú)立不慚于影,獨(dú)寢不慚于魂?!保?]345晏子強(qiáng)調(diào)自己行得直,“人正不怕影子歪”;睡得穩(wěn),以至于做夢也問心無愧。話都已經(jīng)講到了這份上,晏子還是覺得意猶未盡,針對孔子又來了一句以牙還牙,他說:“始吾望儒而貴之,今吾望儒而疑之?!保?]345后來,孔子接受了晏子的解釋,并對自己的背后議論表示了歉意,孔子講:“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保?]他評價晏子:“古之善為人臣者,聲名歸之君,禍災(zāi)歸之身。入則切磋其君之不善,出則高譽(yù)其君之德義。是以雖事惰君,能使垂衣裳、朝諸侯,不敢伐其功。當(dāng)此道者,其晏子是耶!”[1]82孔子還說:“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補(bǔ)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1]85
遺憾的是,無論孔子怎么道歉,怎么稱頌,晏子對此似乎一直沒有釋懷,有例為證。
一是在齊景公面前進(jìn)讒言,說孔子不賢,不義,不仁。在《墨子》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齊景公問晏子曰:“孔子為人何如?”晏子不對。公又復(fù)問,不對。景公曰:“以孔某語寡人者眾矣,俱以賢人也,今寡人問之,而子不對,何也?”晏子對曰:“嬰不肖,不足以知賢人。雖然,嬰聞所謂賢人者,入人之國,必務(wù)合其君臣之親,而弭其上下之怨??啄持G,知白公之謀,而奉之以石乞,君身幾滅,而白公僇。嬰聞賢人得上不虛,得下不危,言聽于君必利人,教行下必于上,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明而易從也,行義可明乎民,謀慮可通乎君臣。今孔某深慮同謀以奉賊,勞思盡知以行邪,勸下亂上,教臣?xì)⒕琴t人之行也;入人之國,而與人之賊,非義之類也;知人不忠,趣之為亂,非仁義之也。逃人而后謀,避人而后言,行義不可明于民,謀慮不可通于君臣,嬰不知孔某之有異于白公也,是以不對?!本肮?“嗚呼!貺寡人者眾矣,非夫子,則吾終身不知孔某之與白公同也。”[5]
很多人向景公介紹或推薦孔子,都說孔子是賢人。景公心里沒底,吃不準(zhǔn),于是向晏子了解情況,沒想到晏子對孔子的評價會是如此。在晏子看來,孔子幾乎一無是處,徒有虛名,甚至是個危險人物。
二是進(jìn)讒言詆毀孔子,阻止齊景公封賞孔子。關(guān)于晏子阻止景公“以尼溪田封孔子”一事,《史記》中有一段記載:
景公問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本肮?“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彼沼謴?fù)問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節(jié)財?!本肮f,將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嬰進(jìn)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chǎn)厚葬,不可以為俗,游說乞貸,不可以為國。自大賢之息,周室既衰,禮樂缺有間,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jié),累世不能殫其學(xué),當(dāng)年不能究其禮,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xì)民也。”后景公敬見孔子,不問其禮。異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饼R大夫欲害孔子,孔子聞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笨鬃铀煨?,反乎魯。[2]524-531
對于孔子的政見,齊景公很認(rèn)同,因而很高興,準(zhǔn)備封賞孔子??墒驱R國當(dāng)朝宰相晏子不高興,要阻止君王封賞孔子。晏子講了很多理由,頭頭是道,很巧妙地把孔子以及儒者又狠狠地糟蹋了一遍。景公無奈,只好放棄對孔子的封賞。
晏子作為一國之相,向國君舉薦人才本是分內(nèi)之事。實際上,晏子在識才薦才,選人用人方面也的確動了很多腦筋,想了很多辦法,做了很多工作。最有代表性的,是他向齊景公舉薦奴隸出身的越石父和自己的車夫為官,以及舉薦田穰苴為將。
一是舉薦越石父。晏子有一次外出,碰巧路遇饑寒交迫為奴的越石父,把他贖買回家。開始對越石父有點(diǎn)怠慢,引起了越石父的不滿,要求再被賣身為奴,免得在此受氣。他說,作為君子,在人不知時受點(diǎn)委屈不要緊,但在知己者面前得不到尊重可受不了。我在為奴時,別人不知,你卻知我,將我贖出。哪知你卻如此怠慢于我,好像有多大的恩典于我。我雖窮,卻不愿別人對我無禮,要這樣,還不如把我賣出去算了。晏子聽后有所醒悟,忙向越石父道歉,并把他待為上賓,后來又舉薦越石父在齊國為官[1]261-266。
二是舉薦車夫。當(dāng)初,晏子的車夫給晏子駕車時,總是顯得很得意,很張揚(yáng),很傲氣。車夫的妻子偶然看到了這種情景,于是跟他鬧別扭。車夫覺得很奇怪,向妻子問明原委后,馬上予以改正,于是變得低調(diào)謙遜起來。晏子發(fā)現(xiàn)了車夫行為舉止的明顯變化,覺得他知錯能改,是個賢人,后來把他推薦給齊景公,做了齊國的大夫[1]267-269。
三是舉薦田穰苴(又名司馬穰苴)。晏子“二桃殺三士”之后,齊景公很惋惜,很痛心,很憂傷?!叭俊庇旅蜔o比,對國家貢獻(xiàn)卓越,如今負(fù)氣自殺身亡,今后誰人能夠肩負(fù)衛(wèi)國御敵的重任。其實,晏子對此早有準(zhǔn)備,于是他不失時機(jī)地推薦了自己早已物色的合適人選——海濱隱士田穰苴做齊國的將軍。晏子向景公這樣推薦田穰苴:“穰苴雖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眾,武能威敵,愿君試之。”[2]652-653正是晏子的推薦,為齊國災(zāi)難性的歷史進(jìn)程埋下了伏筆。
晏子在選人用人方面,設(shè)計除掉了景公喜歡并倚重的“齊邦三杰”,拒絕孔子入齊為官受封,卻積極舉薦自己“小圈子”里的三個代表人物。這一系列的動作,晏子始終不露聲色,不留痕跡,而且都得到了景公的認(rèn)可。無論是殺“三士”,還是拒孔子,或者薦賢才,總是顯得那么環(huán)環(huán)相扣,順理成章,事事處處都體現(xiàn)了晏子的高明,其中的奧妙,耐人尋味,難免令后人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綜觀晏子一生,在各種非常事變中,他都能保身安國,屹立不倒。歷史對于晏子的評價,包括晏子的為政與為人,無論當(dāng)世或者后世,無論君王或者臣民,無論史家或者民間,無論正史或者野史,無論圣人或者凡夫,大多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除了司馬遷在《史記》中所作的極端評價之外,頗具代表性的還有漢代著名學(xué)者劉向。劉向說:“晏子博聞強(qiáng)記,通于古今,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jié)儉力行,盡忠極諫道齊,國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親附?!?《晏子敘錄》)劉向不僅肯定了晏子的能力,也肯定了他在齊國輔政的事功。還充分肯定了晏子的思想和文章。劉向還說:“其書六篇,皆忠諫其君。文章可觀,義理可法,皆合六經(jīng)之義?!?同上)雖然歷史上對晏子的肯定、頌揚(yáng)相對較多,批判、指責(zé)相對較少,但質(zhì)疑、批判之聲也時有發(fā)生,有的批判甚至很尖銳。
歷史上對晏子善“巧”的質(zhì)疑與批判最有代表性的,當(dāng)屬韓非子、諸葛亮和趙青藜等。
1.韓非子對晏子的批評。韓非子對晏子的批判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認(rèn)為晏子不懂法治,甚至破壞法治。韓非子批判晏子:“(晏子)今緩刑罰,行寬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此非所以為治也?!?《韓非子·難二》)二是認(rèn)為晏子“不知除患”,甚至養(yǎng)虎遺患。韓非子批判晏子:“景公,不知用勢之主也,而師曠、晏子,不知除患之臣也。”(《韓非子·外儲說右上》)關(guān)于晏子“不知除患”,韓非子還作了更深入的分析:“凡奸者行久而成積,積成而力多,力多而能殺,故明主蚤絕之。今田常之為亂有漸見矣,而君不誅,晏子不使其君禁侵陵之臣,而使其主行惠,故簡公受其禍?!?《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2.諸葛亮對晏子的批評。諸葛亮對晏子的批判,集中體現(xiàn)在《梁甫吟》(或稱《梁父吟》)中對晏嬰“二桃殺三士”的評價?!读焊σ鳌返?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里。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冢,田疆古冶氏。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諸葛亮認(rèn)為,“齊邦三杰”能文能武,他們不堪羞辱而相繼自殺,是因為讒言和計謀所害。因而死得冤枉,死得可惜。讒言、計謀的主體,正是“國相齊晏子”。所以,諸葛亮在為“三士”之死感到惋惜的同時,也對晏子的讒言和計謀表示了不屑。
另外,清代詩人趙執(zhí)信對于“二桃殺三士”,與諸葛亮持基本相同的看法,他有一首《三士墓》:“石父當(dāng)年脫網(wǎng)羅,留將三士竟如何?孟嘗坐食三千客,拼將桃園殺幾多!”后人還有一首《七絕·田開疆》:“田野貔貅九戰(zhàn)東,開邊拓土傲三公。疆垂關(guān)鑰千門鎖,齊魯豪雄累累中。”字里行間,也表達(dá)了對田開疆等“三士”的肯定與懷念。
3.趙青藜對晏子的批評。清代趙青藜對晏子的批判集中在《讀左管窺》兩篇,即《晏嬰論》、《晏嬰路寢對論》中。這里抄錄《晏嬰路寢對論》中部分原文為證:
晏子之在齊也,雖頑兇若崔杼猶以為民望而釋之,可不謂賢哉!顧其言曰“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明乎己之非私昵于莊公也,是誠然矣。于景公固已奉社稷以從矣,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此其時矣,乃委蛇其間,規(guī)其小過,舍其本計。夫孔子在齊,公欲用之,反謂其莫?dú)椖?,猶曰圣人道大,其不知孔子也無足怪。齊之將為陳氏,亦既知之,豈不知以公之自棄其民乎!
應(yīng)該說,清人趙青藜在《讀左管窺》中對于晏子的評價,頗有見地。認(rèn)為晏子身為宰相,對景公沒有真正盡到責(zé)任,而是“委蛇其間,規(guī)其小過,舍其本計”。他認(rèn)為,正是晏子對孔子的詆毀與排擠,尤其是對陳恒(即田成子)行為的放縱,最終釀成了齊簡公被田氏所殺、齊國易主的悲劇。
筆者以為,晏子相齊歷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40余載,雖然他忠貞體國,深得民心,而且多有“事功”,卻最終沒有令齊國真正走向復(fù)興,而是每況愈下,離當(dāng)年管仲為齊桓公贏得的“霸業(yè)”漸行漸遠(yuǎn)。晏子自己也發(fā)出了無奈的感嘆:“此季世也,何能為?為無愧于心而已?!?《晏子春秋》)所以說,晏嬰的歷史功績,確實有些名不副實。
分析當(dāng)時的歷史背景,回顧晏嬰在齊國三朝的輔政歷程,我們今天認(rèn)為他那種“工于心計”、“善于技巧”的為官為政之道,并不完全是政治智慧,也不能完全認(rèn)同他關(guān)于“季世”和“無愧于心”的自我推托之詞。相反,他的很多做法都頗值得質(zhì)疑。
1.晏嬰的“巧諫”,表現(xiàn)的是“小聰明”,而不是“大智慧”。晏子的“巧諫”使人們?nèi)菀仔纬蛇@樣的感覺:晏嬰輔佐的齊國國君都是少見的昏君、惰君,甚至暴君,而晏嬰自己卻是難得的賢臣、忠臣,甚至功臣。他的所作所為,有意無意中突出了自己,貶損了君王。即便如此,他不僅沒有遭到齊國三代國君的遺棄,更沒有被誅殺,而他卻長期身居高位,輔政40余年??梢?,齊國三代國君,特別是齊景公,對他是多么的倚重,又是多么的寬容。
對此,明代學(xué)者王僎在《晏子刪評題辭》中有這樣的評價:
景公僅一國之雄,晏子非王佐之器,而諫行言聽,具都俞喜起之風(fēng),此何也?蓋言之一術(shù),往往正言恒迕而談言恒中,莊言寡合而巽言多收,靡聽者能受而投之者之巧也。
王僎的評價,只是肯定了晏子諫言善“巧”,但并未肯定晏子輔政的才能與政治智慧,反而認(rèn)為他“非王佐之器”。晏子因善“言之一術(shù)”而得到信任,景公對他是“諫行言聽”,而他卻沒有盡到責(zé)任。
2.晏嬰的“巧治”,實施的是“小動作”,而不是“大舉措”。晏子治理東阿的后三年,為了澄清流言,證明自己的清白,得到好的政聲,達(dá)到“譽(yù)聞于君”的目的,不惜放棄原則,逢迎權(quán)貴,隨波逐流。晏子自己對此作了如下總結(jié):
不筑蹊徑,而緩門閭之政,而淫民說;不舉儉力孝弟,不罰偷窳,而惰民說;決獄阿貴強(qiáng),而貴強(qiáng)說;左右所求言諾,而左右說;事貴人體過禮,而貴人說。是以三邪譽(yù)乎外,二讒譽(yù)乎內(nèi),三年而譽(yù)聞于君也。[1]239-240
作為地方長官,晏子再次治理東阿三年,為了追求好的政聲,放棄初衷,奉行好人主義,充當(dāng)好好先生,幾乎一事無成。其實“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晏子何必如此?對比當(dāng)年周公對待流言的態(tài)度,較之周公的“板蕩視忠臣,日久見人心”,確實相去甚遠(yuǎn)。
3.晏嬰的“巧辯”,贏得的是“小便宜”,而不是“大發(fā)展”。晏子的雄辯,給人的感覺好像就是在逞口舌之能。其“巧辯”無疑可以贏得掌聲和鮮花,獲取外交上偶爾的成功,但難以使國家真正走向強(qiáng)大,更不用說是國家長治久安了。相反,有可能會誤導(dǎo)國君,以為外交斡旋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于是國家武備廢弛,國防建設(shè)、經(jīng)濟(jì)建設(shè)不見起色,如果戰(zhàn)端一開,戰(zhàn)事一起,必然不堪一擊,一敗涂地。
晏子身處亂世,身居相位,長期輔政,理當(dāng)以富國強(qiáng)兵為己任,深明“弱國無外交”的道理,從而內(nèi)修政治,整頓軍務(wù),才能外應(yīng)諸侯,贏得百方朝賀的盛世局面。如若一味逞口舌之能,表面上顯得無限風(fēng)光,“身相齊國,名顯諸侯”[2],實際上隱藏了重重危機(jī),以至人亡政息,江山易姓。眾所周知,隨后齊國的現(xiàn)實正好應(yīng)證了此理。
4.晏嬰的“巧斗”,體現(xiàn)的是“小格局”,而不是“大境界”?!岸覛⑷俊钡姆错?,不僅讓世人質(zhì)疑晏子心胸,甚至令人懷疑“宰相肚里能撐船”的古訓(xùn)。“三士”于國有開疆拓土之功,于君有護(hù)駕救主之恩,雖有居功自傲、簡慢公卿之過,但罪不當(dāng)誅。晏子理應(yīng)大肚能容,展示當(dāng)朝宰相的“大境界”,主動促成“將相和”,同心同德輔佐國君,一致對外保家衛(wèi)國。
筆者以為,殺功臣,誅猛將,晏子明顯缺乏容人的雅量,遠(yuǎn)不如后來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藺相如。然而,“三士”的功績,未必遜于廉頗多少,“三士”的地位——“五乘之賓”,也未必低于廉頗多少,“三士”的性格,卻剛烈如廉頗,“三士”的缺點(diǎn),也類似如廉頗——都有居功自傲的毛病。不同的是,他們分別遇上了不同的合作伙伴,于是造成了他們命運(yùn)的巨大反差?!叭俊庇錾狭岁虌?,因不堪受辱而相繼負(fù)氣自殺,死得輕如鴻毛;而廉頗遇上了藺相如,上演了千古傳頌的“將相和”。
5.晏子的“巧薦”,突出的是“小圈子”,而不是“大團(tuán)結(jié)”。越石父是晏子家中上賓,奴隸出身,被他贖買回來,可以說,晏子對越石父有再生之德,關(guān)系非同一般。車夫是晏子身邊的工作人員,晏子舉薦車夫的理由,顯得十分勉強(qiáng)甚至荒唐,作為位高權(quán)重的當(dāng)朝宰相,平日對自己身邊的工作人員疏于管教,以至放任自己的車夫成為一個趾高氣揚(yáng)的小人卻不制止,好在車夫的妻子偶然發(fā)現(xiàn)而及時進(jìn)行敲打,幸而有所收斂。田穰苴的確是個人才,是晏子的患難知己,雖不敢說“一起下過鄉(xiāng)”,既然當(dāng)年晏子也曾隱居海濱,算是同路中人。
可以說,田氏的篡國,晏子無形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田穰苴是“田氏庶孽”,他因戰(zhàn)功而“尊為大司馬”,“田氏日以益尊于齊”[2]。他的擢升,壯大了田氏家族的勢力,為田氏篡國播下了種子;其后田成子當(dāng)?shù)罆r,晏子發(fā)現(xiàn)了田氏的野心,卻沒有采取實際行動,最終導(dǎo)致了齊簡公被殺、江山易主的悲慘結(jié)局。
6.晏子的“巧讒”,暴露的是“小心眼”,而不是“大氣象”。孔子本來是當(dāng)世賢人,甚至被視為圣人,而晏子卻把他說得一無是處,甚至把他描繪成一個危險人物??梢娙搜钥晌?孔子相魯時,晏子又設(shè)計離間他與魯君的關(guān)系,以至孔子幾乎無路可走,無處安身。對此,《晏子春秋》中有一段記載:
仲尼相魯,景公患之,謂晏子曰:“鄰國有圣人,敵國之憂也。今孔子相魯若何?”晏子對曰:“君其勿憂。彼魯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陰重孔子,設(shè)以相齊,孔子彊諫而不聽,必驕魯而有齊,君勿納也。夫絕于魯,無主于齊,孔子困矣?!本悠谀辏鬃尤ヴ斨R,景公不納,故困于陳蔡之間。(《晏子春秋·外篇第八》
晏子設(shè)計離間孔子與魯君的關(guān)系,然后又拒絕孔子入齊,計謀雖然很巧妙、很高明,但從道德上講,晏子的確不夠厚道。今天看來,孔子其實是幸運(yùn)的,晏子對他的詆毀,拒絕他入齊為官和受封,或許是為他免除了殺身之禍。
在歷史長河中,在政治舞臺上,“選賢任能”與“嫉賢妒能”始終是相伴而生,同時存在。因此,我們必須完善選人用人機(jī)制,真正做到依法辦事,而不是過于依賴某個人。
[1]陳濤,譯注.晏子春秋[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西漢)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M].//二十四史(文白對照本),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
[3](明)馮夢龍.喻世明言[M].長沙:岳麓書社,1989:221.
[4]麥曉穎,許秀瑛,譯注.論語[M].廣州:廣州出版社,2004:50.
[5](戰(zhàn)國)墨翟.墨子[M].施明,譯注.廣州:廣州出版社,2004:205-206.
B22
A
1674-9014(2011)04-0039-06
2011-04-15
秦繼玉(1968-),男,湖南安鄉(xiāng)人,常德煙草機(jī)械有限責(zé)任公司黨委書記,高級經(jīng)濟(jì)師,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特約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企業(yè)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
(責(zé)任編輯:張群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