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4年前的那個秋天,我在媒體上看到一則新聞,一個15歲的女孩在車禍奪去父親后驚愕無措,班主任將她爸爸留在“家校聯(lián)系簿”上的留言變成了遺言,變成了愛的紀念,鼓勵年幼的學生走出沒有父親的悲傷,走向堅強。
新聞說,這位班主任是江蘇省昆山市玉峰實驗學校的一位教師。這引起了我的注意,因為“玉峰”是我們“新教育”的第一所掛牌實驗學校。從那時起,我注意到這位教師,她就是《草尖上的露珠——一個草根教師的20年班主任生活》的作者于潔。
4年過去了,因為這部書稿,我再一次注意到她。與其說這是一篇又一篇的文字,不如說這是生命連著生命的愛戀。這本書,某種程度上和《傅雷家書》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它沒有父愛的嚴厲,只有母愛的仁慈,雖然她只是學生們的班主任,而不是他們的母親。
作為班主任,于潔每個學期要給每個學生寫封信,沒有高高在上的訓誡,全是日常生活的絮語。穿衣、讀書、爸爸、媽媽……點點滴滴,沒有傅雷那樣的苦心孤詣,沒有職業(yè)作家那樣斧鑿的痕跡,純凈水一樣,沒有可樂的濃烈,沒有酒的狂躁,淡淡的,是生命自然的流淌。
這是“新教育”的“家書”。“新教育”主張教師與學生、父母共同編織有意義的人生。在學期開始或者過了一半時,我們鼓勵教師給學生和他們的父母寫信;在學期結束時,教師們要丟棄過去常見的“學期評價”,代之以“生命敘事”,不是文件模板式的八股,而是因材施教的心語。我們相信,在這樣的家書中,你能看到教育生活的潤澤、師生關系的諧美。
于潔老師是“新教育”主張的探路者、實踐者。她是一位理解并踐行“師生共寫隨筆”的教師。你看她的文字,不是寫的,是用生命記錄的。品味這些樸素的文字,你能發(fā)現(xiàn),她不是為寫作而寫作。
我喜歡這樣的“家書”,倒不是覺得文字有多美、布局有多巧、立意有多高,而是因為這樣的“家書”有愛、有理想、有堅持。
10年前,我們在“玉峰”點燃“新教育”的星星之火,呼喚有理想的教師和我們一起,參與“新教育”的“六大行動”,我不敢想象,真的有一批像于潔這樣的教師,將“師生共寫隨筆”堅持至今,不曾停歇。
我們強調(diào)師生共寫隨筆,為的是改進教育生活,修正教育品質,追求教育生活的幸福。于潔老師做到了。通過她的記錄,我們不僅聽到學生生命拔節(jié)成長的聲音,也能看到她在教育生活中發(fā)出的幸福的微笑。在《一場對心靈的考試》中,她說:“教學相長,這應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學生向老師學習,老師向學生學習,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互相促進,共同進步。我想說,同學們,我和你們,真的是教學相長。所以,除了被你們感動,還有一種心情我要告訴你們,和你們在一起,我很幸福?!?/p>
我曾說,有資格評價教師“好壞”的人,不僅是學生和家長,還有教師自己。作為一個教師,靜下心來,你問自己:和學生在一起,我幸福嗎?如果你毫不猶豫地由衷地回答“我幸?!?,那么,你一定是個好教師,一定是個幸福的好教師。
讀讀于潔的書吧,你看她在教育的大地上棲息得多么詩意,那個你看不到但能感受到的幸福的模樣,精彩又精致。這就是我們期待的幸福的完整的教育生活。和學生一起成長,一起享受成長的幸福。于潔老師用生命書寫的教育生活,是我們“新教育”關注學生、呵護學生、促進學生精神成長殊為“草根”的范例。
范例中的她雖然“草根”,卻很幸福。這種幸福,只有扎根教室、扎根學生心靈的教師才能感受得到,猶如大師們的修行,高高山上立,深深海底行。教育這條路藏在海底,妄想漂浮在海面的人是走不遠的。教師最要緊的是能夠“沉”下去,沉到課堂里去、沉到學生中去、沉到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去,進入教室,和學生們一起,通過教育隨筆、通過教育敘事、通過與學生家長的便簽、通過家校聯(lián)系的卡片等,與家長和學生共同編織有意義的人生。
曾經(jīng)有人詰問“新教育”:完全的“草根運動”是否具有長久的生命力?時至今日,“新教育實驗”才走過9個年頭,現(xiàn)在下結論為時過早。讓我欣喜的是,在“新教育”的路上,攜手前行的同路人,最多的,已非初始狂熱的追隨者,而是厚積薄發(fā)的一線教育者,像于潔一樣,像泰戈爾所說的過了青春期的生命,在美麗而平靜的秋天,優(yōu)雅地成熟,幸福地收獲。他們冷靜、成熟,適時調(diào)整教育教學狀態(tài),在實踐操作中發(fā)現(xiàn)合適的教育教學方法,把手中的班集體創(chuàng)設成一個“用教育的理想實踐理想的教育”的舞臺。我相信,只要“新教育”路上的我們,遠離形式主義、功利主義、虛無主義,堅守住“新教育”的理念,堅守住對教育的大愛,崛起于“草根”的“新教育實驗”必能由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